江北区,
重庆市辖区,地处
长江、
嘉陵江两江之北,东与
巴南区毗邻,南与
渝中区、
南岸区相望,西、西北与
沙坪坝区相望,北与
渝北区接壤,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沿江呈“S”形带状分布,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总面积220.77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8月,江北区辖9个街道、3个镇。截至2023年末,江北区常住人口94.74万人。
历史沿革
据辖区羊坝滩、寸滩、朝阳河等5处出土的近百件石器考证,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里生活、繁衍。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宗姬于巴,区境即系巴国属地,距今有3000余年历史。
东周末经秦、汉、三国至东晋永和二年(346年),区境均为巴郡江州县地。
东汉时,巴郡和江州县治所曾一度迁驻北府城,即今江北城或刘家台一带。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置枳县,区境即属楚州巴郡所辖枳县。
南北朝时,南梁大宝元年(550年),武陵王萧纪改巴郡置楚州。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撤并枳县、垫江县置巴县,区境逐为巴县所属。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楚州为渝州。
宋崇宁元年(1102年) ,改渝州为恭州。淳熙十六年(1189年)恭州升府改称重庆。至此,江北始终地属巴县辖治。
明代,重庆府在巴县县境置江北镇。
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庆府特设同知署,专门署理江北镇事务。乾隆十九年(1754年),同知署移驻江北城,析巴县江北镇置江北厅,厅址即在今江北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江北厅域扩大,独立建置,隶江北理民同知,史称“江巴分治”。
民国二年(1913年)3月,江北厅改江北县,属川东道。民国十年(1921年)11月,设重庆商埠督办,于江北县城设江北办事处,辖巴县城关(老渝中区) 及江北县城附近一带居民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重庆商埠督办公署为市政厅后,制定环城15千米为市区,并在江北城设市政办事处。民国十七年(1928年),撤道,恢复四川省建置。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15日,公布成立重庆市,定为省辖市,重庆市政厅改为重庆市政府,改江北办事处为重庆市江北市政管理处,驻江北城,为市辖属地。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下半年,重庆市区编设为六个区,江北城区被编为第五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分为第九区、第十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增设第十六区。
1950年6月,原第九区、第十区合并为重庆市第二区,原第十六区改为重庆市第七区。
1952年,撤销第七区并入第六区(南岸)。10月,又将原第七区地域划归二区管辖。
1955年10月,重庆市区划调整时,重庆市第二区更名为江北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7年5月,江北区撤体仁堂街道,分别并入米亭子、木关街街道。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江北区5个乡并为1个政社合一的公社-中苏友好人民公社(又称两江乡人民委员会),下辖石马河、观音桥、寸滩、唐家沱等4个管区;11月,原14个街道(厂区)办事处调整合并为石门、玉华村、香国寺、米亭子、溉澜溪、唐家沱等6个街道人民委员会。
1960年,城市公社化时,6个街道人民委员会分别成立街道人民公社,1962年下半年又恢复为街道;中苏友好人民公社于1961年撤销,改建为工农公社(石马河乡)、东方红公社(观音桥乡)、八一公社(安乐乡)、红星公社(唐家沱乡)4个公社(乡)。
1966年上半年,撤销香国寺街道,分别设立华新街和钢锋2个街道。“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部分街道及农村公社更改名称。是年末,区辖石门、大石坝、永红、华新街、钢锋、雨花村、红旗、江北城、三洞桥、红星沱、溉澜溪等11个街道,以及工农公社、东方红公社、八一公社、红星公社等4个人民公社。至1969年,区、公社、街道均先后改称革命委员会。
1973年12月,根据重庆市革命委员会统一要求,红旗、永红、红星沱等3个街道恢复原名刘家台、猫儿石、唐家沱。
1974年,重庆市江北区革命委员会驻华新村。1978年下半年起,各街道革命委员会恢复为街道。
1981年1月,重庆市江北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农村各公社亦更名为乡人民政府,钢锋村更名为大兴村。区辖石门、大石坝、猫儿石、华新街、大兴村、雨花村、刘家台、江北城、三洞桥、溉澜溪、唐家沱等11个街道和石马河、观音桥、寸滩、唐家沱4个乡。
1988年9月24日,经市政府批准,撤销三洞桥街道。11月11日,经四川省政府批准,设立唐家沱镇,管辖原唐家沱乡、唐家沱街道所属行政区域。1989年4月25日,唐家沱镇按调整后的行政辖区实施行政管理。
1993年3月11日,经四川省政府批准,中共江北区委、区政府作出《关于调整街乡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决定》,采取街、乡合并,街、街合并和部分村成建制并入就近街道三种形式,将原9街1镇3乡调整为7街1镇。调整后的7街1镇为石马河街道、大石坝街道、观音桥街道、华新街街道、五里店街道、寸滩街道、江北城街道、唐家沱镇。
1995年1月,重庆市行政区划调整中,原江北县鱼嘴镇、复盛镇、五宝乡和南岸区郭家沱街道划入江北区。3月,江北区按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实施行政管理。
1997年6月,重庆直辖后,实行市领导区的管理体制。
1998年8月27日,经市政府批准,撤销唐家沱镇,成立唐家沱街道。
2001年9月3日,经市政府批准,撤销五宝乡,成立五宝镇政府。
2004年12月,唐家沱街道更名为铁山坪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8月,江北区辖9个街道、3个镇。江北区人民政府驻寸滩街道金港新区1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江北区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同时也是“两江四岸”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处长江、嘉陵江北岸,位于东经106°26′41″~106°53′20″、北纬29°33′18″~29°40′53″之间。东与巴南区毗邻,南与渝中区、南岸区隔江相望,西、西北与沙坪坝区隔嘉陵江相望,北与渝北区接壤。辖区东西长42.90千米,南北宽1.49~14.38千米,总面积220.7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94.3平方千米,占88.0%;水域26.5平方千米,占12.0%。
地形地貌
江北区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沿江呈“S”形带状分布,西南东三面环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地形以红层丘陵为主,可分为岭丘、谷丘、台丘(坪)三类。因受重庆平行岭谷区的制约,形成环山、铁山坪、义学大山三条狭长状山岭,自北向南平行延伸,形成东西之间的三道屏障。境内最高点位于义学大山,海拔687米;最低点位于御临河与长江交汇处,海拔152米。
气候
江北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初夏多雨、夏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多云雾、湿度大、日照少、霜雪少、风力小。多年平均气温18.4℃,年平均日照时数1094.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41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49.6天,最多165天(1989年),最少124天(1987年)。极端年最大降雨量1508毫米(1998年),极端年最少降雨量814.8毫米(2001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6月最多。多年平均风速为1.3米/秒,平均相对湿度79.4%,平均雾日数60.4天。
水文
江北区自西向东三面环江,地处长江、嘉陵江之滨,地域成狭长条状。江北区内河流众多,属长江水系,区境内超过1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的河流有3条,2~1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的河流有4条。主要河道有一级河长江,境内长51.4千米,从南向北沿边境流经江北城、寸滩、铁山坪、郭家沱、鱼嘴、五宝等街镇,年均径流量3470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1000立方米/秒。二级河嘉陵江,境内长18.8千米,从北至南然后转向东沿边境流经大石坝、观音桥、五里店、华新街至江北城汇入长江,年均径流量2110立方米/秒。三级河御临河,境内长13.2千米。四级河栋梁河,境内长8.3千米。五级河有5条,总长22.9千米。河流总长114.6千米,河网密度0.5千米/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129.3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统计,江北区耕地20.71平方千米、园地7.64平方千米、林地64.90平方千米、建设用地98.71平方千米、水域20.74平方千米、其他土地8.10平方千米。
植物资源
根据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统计,江北区森林面积64.9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9.39%。森林植被81科260余种,其中乔、灌木树种及竹资源47科102种;乔木树种以马尾松为代表,约占森林面积的80.03%。
矿产资源
江北区矿产资源较贫乏,种类较少,地热水资源相对丰富。全区已发现的矿种有砖瓦用页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天然气、地热和矿泉水等。江北区作为重庆主城核心区,按照生态环保要求,至2017年底所有非煤矿固体矿山均退出开采行列。地热水作为江北区相对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铜锣峡背斜和明月峡背斜两翼,其主要热储层位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地层,现已探明地热水资源储量约109.5万立方米/年。
人口
据重庆市江北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江北区常住人口92580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38003人相比,增加187797人,增长25.45%,年平均增长率为2.29%。全区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09697人,占98.2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6103人,占1.7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77308人,增长24.21%;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0489人,增长186.84%。
截至2023年末,江北区常住人口94.74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4.2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99.45%,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户数28.4万户,年末户籍总人口66.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51万人,男性年末户籍人口32.16万人,女性年末户籍人口33.91万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江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4.0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亿元,比上年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40.9亿元,比上年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301.8亿元,比上年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比优化调整为0.1:25.3:74.6。分产业看:金融业、工业、批发零售业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3%、9.8%和11.4%。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4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897.1亿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与全区GDP持平,占全区经济总量的51.4%,较2022年提升0.1个百分点。
2023年,江北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2.3%。其中,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6.3%;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2%。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7.2%。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6.3%。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2.6%。
2023年,江北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全年区级税收收入5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为20.7亿元、10.7亿元、2.9亿元,分别占税收比重34.7%、17.9%、4.9%。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辖区税收2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税收分别为0.04亿元、54.0亿元、199.2亿元。金融保险业、商贸业和制造业分别完成税收65.0亿元、78.8亿元和60.0亿元,占全辖税收比重分别为25.7%、31.1%和23.7%。
第一产业
2023年,江北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亿元,比上年增长3.8%,为十年来最高增速。农业产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和林业产值分别为1.0亿元和0.6亿元。
2023年,江北区粮食播种面积7378亩。粮食产量2337吨。其中,夏粮产量40吨,秋粮产量2297吨;水稻产量1036吨,玉米产量927吨,小麦产量7.5吨。蔬菜产量6651吨,水果产量1497吨,生猪出栏1530头。
第二产业
2023年,江北区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增速连续16个月位居中心城区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500亿元。14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5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汽车和家电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3.6%和1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5.9元,比上年减少1.2元;营业收入利润率1.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3.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2023年,江北区内注册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产值14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施工面积354.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8%;竣工面积17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9%。
第三产业
2023年,江北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5%;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房地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0.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3.3亿元,比上年下降3.9%,营业利润108.7亿元,比上年下降2.0%。
2023年,江北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9.0亿元,比上年增长8.7%;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6.4%;住宿餐饮业营业额比上年增长22.9%。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比上年下降11.0%,粮油、食品类比上年下降14.0%,通讯器材类比上年下降66.4%,文化办公用品类比上年增长101.3%,日用品类比上年下降6.6%,石油及制品类比上年增长35.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比上年增长10.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比上年增长42.3%,化妆品类比上年增长34.5%,烟酒类比上年下降4.6%,金银珠宝类比上年下降8.3%。
截至2023年末,江北区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到1967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本外币存款余额8040亿元,比上年增长0.6%;本外币贷款余额11633亿元,比上年增长4.1%。
2023年,江北区各类金融机构超500家,区域性以上金融总部94家。其中,货币金融服务业银行总行、分行和一级以上支行共66家;资本市场服务业证券机构50家;保险业总部、分公司和支公司51家,保费收入119.8亿元,同比增长10.9%(按可比口径),其中人身险68.8亿元,财产险51.0亿元。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截至2023年末,江北区拥有科技创新载体3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载体4个,市级科技创新载体18个。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总数达351家。全区入库科技型企业新增612家、总数达2431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完成率分别达100%、300%。
2023年,江北区专利授权456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15件。有效发明专利4479件。商标申请数11169件,商标注册6108件。截至年末,累计有效注册商标82289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江北区共有普通中学26所,普通小学38所,职业中学2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幼儿园165所。专任教师7350人,招生数2.96万人,在校学生数11.2万人,毕业生数2.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均达到100%。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江北区有文化馆1个,街镇分馆12个,社会化合作分馆14个。公共图书馆77个,藏书量119万册。电影院20家,影剧院座位数2.1万座席,电影演出场次22.5万场,观影人数320.6万人次。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江北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35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9302张。全区共有卫生机构从业人员1.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032人,注册护师和护士10025人。全年婴儿死亡率1.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4‰。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江北区共有大型体育健身场馆3个,人均体育面积2.59平方米,拥有国家等级运动员120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江北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2.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6.1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3.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5.1万人,年末全区共计发放失业保险金9424.7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0.7万人。
截至2023年末,江北区共有4025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155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546人享受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37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截至2023年末,江北区共有养老服务机构9个,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共计975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126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床位数2350张。强化“一老一小”服务,每千人托位数达3.39个,新改建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在全市率先开展老年助餐服务,建成老年社区食堂29个。
交通运输
综述
江北区位于嘉陵江、长江交汇处北岸,自西向东三面环江,是重庆对外交通的门户、北向大通道的起点,也是长江上游的水运强区。在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进程中,江北铁路水运、多式联运日益发达。
2023年,江北区交通运输客运量为143.06万人,同比下降8.4%;客运周转量为25714.25万人千米;同比增长43.4%。货运量为3255.49万吨,同比增长0.74%,货物运输周转量为1056704.47万吨千米,同比增长3.6%。
公路
江北区境内有渝长高速公路横穿区境北部,机场高速公路、主城外环高速公路纵贯区境西部。有高家花园、石门、渝港、嘉陵江、大佛寺过江公路大桥与江南相连。所有街镇均实现高速公路或城市主干道连接,13个自然村全部实现双车道沥青路面连接,135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通畅,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交旅融合发展提供交通保障。“十四五”以来,完工投用或开工建设北滨路东延伸段(一期)、海尔路改扩建、大晏路等23个交通项目建设,总投资约50.77亿元,总里程128.04千米,竣工投用17个项目115.4千米。
2023年,江北区公路货物运输量为2777万吨,同比增长0.2%,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为344442万吨千米,同比增长1.6%。公路客运运输量为129万人,同比下降17.4%;公路客运周转量为17663万人千米;同比下降1.48%。
截至2023年8月,江北区公路主要集中在中下段地区,有高速公路5条53千米,地方公路370.8千米(其中国道1条18.9千米、省道1条约39.7千米、县道19条约84.5千米、乡、村道路总里程222.7千米、专用公路5千米)。有陆路客货运输企业600余家,客货运输车辆1.3万余辆,有驾培企业14家,维修企业200家。
铁路
2022年底,铁路枢纽东环线建成通车,全区铁路形成渝利铁路、渝万城际铁路、渝怀铁路及果园港铁路专用线、铁路枢纽东环线和复盛高铁站、唐家沱火车货运编组站、鱼嘴货运站、复盛庙坝货运站“四线四站”格局。
截至2023年8月,江北区境内渝万、渝利、渝怀及复线和铁路东环线横贯江北,铁路总里程126.1千米,铁路货运场站4个。
水路
江北区境内水运有朝天门、鸡冠石、峡口、鱼嘴、木洞等过江码头。拥有全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寸滩保税港、全国最大内河“水铁公”联运枢纽港果园港,每年常态举办江北嘴新金融峰会等一批具备全国影响力的重大活动。中国最大的内河水、铁、公联运枢纽果园港和全市重要的客运港寸滩国际邮轮母港坐落江北,果园港、果园大件码头全面建成投用,寸滩国际邮轮母港加速推进施工。
2023年,江北区水路货物运输量为478.49万吨,同比增长4.24%,水路货物运输周转量为712262.47万吨千米,同比增长4.64%。水路客运运输量为14.06万人,水路客运周转量为8051.25万人千米。(2023年起增加)推动鱼嘴铁路货运站南货场和果园港大件码建设投用,大力提升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区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比例,优化货物运输结构。鱼嘴、唐家沱火车站到发货运量1078.9万吨,同比增加0.9%,到发集装箱量16.3万TEU,同比下降1.2%。
截至2023年8月,江北区拥有129.89千米江河岸线,长江、嘉陵江通航里程达68.95千米,辖区正在营运的港口码头12个、航运企业16家,有市级重点港口果园港作业区,有中石油、中石化、中航油等5个危化品码头。
公共交通
截至2023年8月,江北区共计开通常规公交线路142条,投入运力2148台,500余个站点,开行小巷公交线路4条,投入运力14台。
历史文化
综述
江北区境内盘溪无铭阙、测候亭等古迹遗存丰富,巴渝文化、抗战文化、兵工文化交融相汇,保定门、三洞桥、寸滩老街等串成“文化珍珠链”,不夜九街、北仓等文创项目丰富多元,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星罗棋布。截至2024年3月,拥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55处,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9项。
地名由来
江北区因处嘉陵江、长江合抱之北岸要冲之地,故名。东汉时巴郡和江州县治所曾一度迁驻江北嘴一带,名北府城,为建置之始。1929年,重庆设市,改称重庆市江北市政管理处。1955年10月,重庆市区划调整时,正式定名为重庆市江北区,至今不变。
文物非遗
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
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包括多个旧址,分别位于重庆市各区。兵工署第五十兵工厂旧址位于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地处长江铜锣峡口,旧址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22个洞口,洞壁为抗爆、防炸的钢筋水泥墙体。1947年,由于山体垮塌,掩埋了部分洞口,其内部保存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作为望江厂的弹药库房,现已停止使用。兵工署第十兵工厂旧址位于江北区大石坝,建于1939年,山洞有多个出口。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医正骨疗法(燕青门正骨疗法)
中医正骨疗法(燕青门正骨疗法)源自900年前北宋年间的燕青拳门派。燕青门第六代传人赵锦才挟技入渝,以其独特的“武为医所用,医含武所学”的治疗理念,将燕青门武术的步法、身法、气法与正骨手法互相融合施术、一气呵成,将巴渝地区的骨伤治疗推向新高度,其提倡的“不开刀治骨伤”的新理念为中医界所认可。
202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景名胜
名优特产
静观醋
静观醋创始于清朝末年,原产于重庆江北县静观镇。早在40年代就远销东南亚一带和香港等地区,采用四川传统老法枣低温陈酿后熟工艺。产品为红褐色,不发乌,酯香宜人,味醇厚而回甜,浓度适当。1979年,获四川省商业厅优质产品奖。1980年,获重庆市优质产品奖,1984年,获中商部优质食品奖和重庆市优质产品(相当于省优)称号。
江北熊鸭
江北熊鸭始于清宣统年间,外形美观,光亮呈椭圆形,表面为深棕色或茶色,皮脆肉嫩;切开后,内呈淡红,脂肪为淡黄色,层次分明;吃起来,清香爽口,回味浓郁,具有川味烤鸭的独特风味。
荣誉称号
江北区获得过“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城市人民获得感范例奖”、第四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区等荣誉称号。
2017年,江北区获全国文明城区称号。12月7日,在“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颁奖仪式上,江北区智慧城管入选“治理创新范例”。12月12日,江北区被国家民委办公厅确定为第三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同年11月,被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警备区命名为“重庆市第七届双拥模范城(县)”。
2021年9月1日,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示范期为5年。10月,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12月,被授牌命名“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蝉联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
2022年4月,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4月,入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名单。6月,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8月,入选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3年10月,入选2023年重庆市营商环境标杆城市。11月,国务院食安委办公室授予江北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