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是1984年经
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重庆市唯一的市级水产科研机构,全额拨款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机构简介
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红石路6号(红旗河沟转盘处),是1958年经
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正县级事业单位。
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实力雄厚,有各类
专业技术人员40人,其中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8人,博士生2人,硕士生6人。
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可观,我所人工繁殖和研发鱼类20多个品种,其中
大鳍鳠人工繁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年产鱼苗可达100万尾,利润率40%左右,江泓鲤鲫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以上,特别是我所在长江鲟鱼类生物学及人工繁殖研究方面,在全市、全国水产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曾为三峡工程鱼道建设科学论证作出贡献。
检验检测设备配套齐全,拥有价值40余万元的
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800多台套,总价值1500余万元。
繁育基地
重庆市白甲鱼原种场(国家级)
重庆市市白甲鱼原种场位于长寿区长寿湖镇新渔村,紧邻
长寿湖,占地面积约250亩,其中养殖水面200余亩,由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申报筹建。
重庆市白甲鱼原种场是经
农业部、重庆市农业局和重庆市发改委批准建设的渔业重点建设项目,也是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水产原种场。该原种场是在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位于长寿湖镇新渔村的养殖基地的基础上再投资187万元改扩建而成,主要包括:改扩建苗种池2824.9平方米,新建、维修引水管线1320米,500平方米的绿化工程及室外道路、围墙等附属工程;新增实验室仪器设备24台、套;改建500平方米管理用房。
重庆市白甲鱼原种场可向社会提供
白甲鱼种质亲本,现已从长江捕捞了一定数量的白甲鱼原种入池驯养。重庆市白甲鱼原种场建成后既有利于白甲鱼资源的保存与保护,又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可有力地促进重庆市区域内白甲鱼的推广养殖,形成独具特色的白甲鱼养殖产业,是水产科研单位参与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研究成果
1、《非洲鲫鱼的引进越冬和繁殖试验》于1978年获四川省重庆市科学大会奖。
2、《长寿湖水库家鱼天然产卵场的调查及其利用》于1978年获四川省重庆市科学大会奖。
3、《土栏库湾培育大规格鱼种试验研究》于1978年获重庆市科委科学大会奖。
4、《鲟科鱼类的人工繁殖及移养驯化研究》于1978年获四川省重庆市科学大会奖、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5、《长江水产资源(鲟鱼专项)调查》于1978年获国家农垦部全国科学大会奖、四川省科委表扬奖、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6、《可干型网拦库湾培育大规格鱼种的研究》于1980年获国家农垦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7、《邱国彬养鱼高产经验》于1984年获
中国水产学会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
8、《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及科学总结》于1985年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
9、《长寿湖水库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于1986年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0、《中华鲟精液超低温保存试验》于1987年获重庆市农垦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1、《长江鲟内塘驯化和人工繁殖试验研究》于1988年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2、《鲮鱼引进养殖试验研究》于1988年获重庆市农垦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3、《南方大口鲶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于1996年获重庆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14、《四川省鱼类寄生虫及寄生虫病的研究》于2002年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5、2009年获《重庆市企业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称号。
16、2011年获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定点扶贫先进单位》称号。
17、2012年获重庆市农投集团《五个好党支部》称号。
18、2012年12月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
19、《三峡地区(重庆)特色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池塘》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承担单位——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20、2013年获《重庆市先进女职工组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