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
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其发生在
二倍体生物的每一个世代中。
基本介绍
基因是一个包含必要的信息,在可控制的方式生产功能的RNA产物的核酸段。它们包含这个产品是在什么条件下发号施令的监管区域,转录区域发号施令
RNA的产品序列,和/或其他功能序列。身体发育和生物体的表型可以想到作为一个相互交融的基因与环境的产品,可以继承的单位和基因。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交叉互换和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重组过程
二阶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在相应的位点发生断裂,断裂的两端成“十”字形重接,产生新的染色单体。每一条新染色单体之间的接点的一端包含来自一条染色单体的物质,另一端包含另一条染色单体的物质。
发生重组的必须条件是两条DNA链的互补性。每条染色单体包含一条长的双链DNA,发生重组的断裂位点依赖于位点附近碱基的互补配对。当双链中的一条链与另一条双链的一条链发生交叉时,将形成一条杂合DNA。每个重组包括左侧亲本双链体DNA通过一段杂合DNA与右侧的另一条亲本双链体相连。
杂合DNA的形成同时也要求两条重组双链体的序列相邻,并能在两条互补链之前配对。如果两条亲本双链DNA在重组区域没有差别,将形成完全互补配对的杂合DNA。若在该区域内,两条亲本双链DNA存在小差异,这种反应也能发生但杂合DNA存在错配点。错配点将在后续进行错配纠正。
从广义上讲,任何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都叫做基因重组。而狭义的基因重组仅指涉及DNA分子内断裂—复合的
基因交流。
真核生物在减数分裂时,通过非同源
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
配子,雌雄配子结合产生基因型各不相同的后代,这种重组过程虽然也导致基因型的变化,但是由于它不涉及
DNA分子内的断裂c复合,因此,不包括在狭义的基因重组的范围之内。
根据重组的机制和对蛋白质因子的要求不同,可以将狭义的基因重组分为三种类型,即同源重组、
位点特异性重组和异常重组。同源重组的发生依赖于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
联会,在重组过程中,两条染色体或DNA分子相互交换对等的部分。真核生物的非
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细菌以及某些低等真核生物的转化、细菌的转导接合、
噬菌体的重组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大肠杆菌的同源重组需要
RecA蛋白,类似的蛋白质也存在于其他细菌中。位点特异性重组发生在两个DNA分子的特异位点上。它的发生依赖于小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
联会,重组也只限于这个小范围。两个DNA分子并不交换对等的部分,有时是一个DNA分子整合到另一个DNA分子中。这种重组不需要
RecA蛋白的参与。异常重组发生在顺序不相同的DNA分子间,在形成重组分子时往往依赖于DNA的复制而完成重组过程。例如,在
转座过程中,
转座因子从染色体的一个区段转移到另一个区段,或从一条染色体转移到另一条染色体。这种类型的重组也不需要RecA蛋白的参与。
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是在试管内按人为的设计实施基因重组的技术,也称为
重组DNA。
目的是将一个个体细胞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另一个不同性状的个体细胞内DNA分子,使之发生遗传变异。来自
供体的目的基因被转入受体细菌后,可进行
基因产物的表达,从而获得用一般方法难以获得的产品,如
胰岛素、
干扰素、
乙型肝炎疫苗等是通过以相应基因与
大肠杆菌或
酵母菌的基因重组而大量生产的。即基因重组
由于基因的独立分配或
连锁基因之间的交换而在后代中出现亲代所没有的基因组合。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有转化、转导和接合等方式。受
体细胞直接吸收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使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通过噬菌体媒介,将供体细胞DNA片段带进
受体细胞中,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自然中转导现象较普遍,可能是低等
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新的基因组合的一种基本方式。供体菌和受体菌的完整细胞经直接接触而传递大段DNA
遗传信息的现象,称为接合。细菌和放线菌均有接合现象。高等动植物中的基因重组通常在
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即在性细胞成熟时发生
减数分裂时
同源染色体的部分遗传物质可实现交换,导致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
杂交育种的生物学基础,对
生物圈的繁荣昌盛起重要作用,也是基因工程中的关键性内容。
从广义上讲,任何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都叫做基因重组。而狭义的基因重组仅指涉及DNA分子内断裂—复合的
基因交流。
真核生物在减数分裂时,通过非同源
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
配子,雌雄配子结合产生基因型各不相同的后代,这种重组过程虽然也导致基因型的变化,但是由于它不涉及DNA分子内的断裂c复合,因此,不包括在狭义的基因重组的范围之内。
类型
基因重组是指一个基因的DNA序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亲本DNA组合起来的。基因重组是遗传的基本现象,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存在基因重组现象。减数分裂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特点是双DNA链间进行
物质交换。真核生物,重组发生在
减数分裂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细菌可发生在转化或转导过程中,通常称这类重组为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即只要两条DNA序列相同或接近,重组可在此序列的任何一点发生。然而在原核生物中,有时基因重组依赖于小范围的同源序列的
联会,重组只限于该小范围内,只涉及特定位点的同源区,把这类重组称作
位点专一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此外还有一种重组方式,完全不依赖于序列间的
同源性,使一段DNA序列插入另一段中,在形成重组分子时依赖于DNA复制完成重组,称此类重组为异常重组(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也称复制性重组(replicative recombination)。
自然重组
自然界不同物种或个体之间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是经常发生的,它是基因变异和物种进化的基础。自然界的基因转移的方式有:
接合作用: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就可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这种类型的DNA转移称为接合作用(conjugation )。
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 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
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供体)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受体)细胞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即为转导作用(transduction)。
转座:大多数基因在基因组内的位置是固定的,但有些基因可以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这些可移动的DNA 序列包括
插入序列和转座子。由插入序列和
转座子介导的基因移位或重排称为转座(transposition )。
基因重组:在接合、转化、转导或转座过程中,不同DNA分子间发生的共价连接称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包括位点特异性的重组和同源重组两种类型。有
整合酶催化的在两个DNA序列特异位点间发生的整合,产生位点特异的重组。特异重组依赖特异的DNA序列,如λ
噬菌体的整和酶可识别噬菌体DNA和宿主染色体的特异靶位点,并进行选择性整合;
反转录病毒整合酶识别整合反转录病毒cDNA的
长末端重复序列等。另外有发生在同源序列间的同源重组,又称基本重组。同源重组依赖两分子间序列的相同或相似性,将外源DNA整合进宿主染色体。
噬菌体
历史:1936年F. M. Burnet发表了噬菌体能产生突变体的观点,其噬菌斑的外形和野生型的有明显区别,可惜未能引起重视,以致噬菌体遗传学延迟了十几年才得以建立。
1946年第11届冷泉港学术讨论会上,在宣布一基因一酶学说的胜利,及Ledernerg、Tatum细菌杂交实验报告的同时,Hershey和Luria宣布发现了噬菌体的r,h突变,Delbrück和Hershey发表了他们各自发现的噬菌体重组,这四项重大的发现分别在1958年和1969年获得了
诺贝尔奖。后两项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噬菌体遗传学的发展。
噬菌体的基因重组和细菌不同,而和真核的重组十分相似。杂交是用标记不同的
噬菌体之间进行。然后计算重组噬菌体占总的
子代噬菌体的比例来确定
重组值。一般可以选用2-4个基因差异的噬菌体来
混合感染细菌。首先把不同类型的噬菌体混合起来和细菌一起涂布在
固体培养基上,细菌的浓度要达到可以长成菌苔(lawn)的水平,噬菌体的浓度要很稀。每个噬菌体感染一个细菌,经过
裂解周期,
宿主细胞破裂后,释放出的子噬菌体又去感染周围的细菌,结果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圆形清亮的斑,称为
噬菌斑(plaque),而一个噬菌斑来自最初涂布平板时的一个噬菌体。噬菌斑的形态必须选择容易区别的,以表示噬菌体的相应表型。单个的噬菌体只能在电镜下才可观察其形态,突变引起其形态变化没有电镜是无法鉴别的,但突变影响到生活周期,会产生不同的噬菌斑,因此通过噬菌斑的观察我们很容易观察基因型的变化与重组。
Hershey等用
T2噬菌体的两个不同表型特征:噬菌斑的形态和
宿主范围来进行杂交。一个噬菌体的基因型是h+r,另一个噬菌体的基因型是h r+。h+表示宿主范围(hostrange),是野生型,能在
E.coliB菌株上生长,r 表示快速溶菌(rapid lysis),产生的噬菌斑大,边缘清楚。h噬菌体能在E.coli B和B/2品系上生长,r+产生小而边缘模糊的噬菌斑,能产生透明的噬菌斑,而h+因只能裂解E.coli B,所以在B和B/2的混合菌上产生的噬菌斑是半透明的。
杂交时hr+和h+r混合感染E.coli B和B/2,在B和B/2混合菌苔上出现了四种噬菌斑,表明h r+ 和h+r之间有一部分染色体在B菌株的细胞中进行了重组,释放出的子噬菌体有一部分的基因型为h+r+和h r。我们利用下面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和两个位点的
重组值:
重组值=(h+r++h r)/总噬菌斑数×100%
突变区别
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能产生大量的变异类型,但只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
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
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着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是 DNA在复制时因受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差错。典型实例是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基因突变是
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
发展
基因的分离定律1866年,
奥地利学者G.J.孟德尔在他的豌豆杂交实验论文中,用大写字母A、B等代表显性性状如圆粒、子叶黄色等,用小写字母a、b等代表隐性性状如皱粒、子叶绿色等。他并没有严格地区分所观察到的性状和控制这些性状的遗传因子。但是从他用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杂交结果来看,这些符号正是在形式上代表着基因,而且至今在遗传学的分析中为了方便起见仍沿用它们来代表基因。
20世纪初孟德尔的工作被重新发现以后,他的定律又在许多动植物中得到验证。1909年丹麦学者W.L.约翰森提出了基因这一名词,用它来指任何一种生物中控制任何性状而其遗传规律又符合于
孟德尔定律的遗传因子,并且提出基因型和
表现型这样两个术语,前者是一个生物的基因成分,后者是这些基因所表现的性状。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兼
胚胎学家T.H.摩尔根在
果蝇中发现白色复眼 (white eye,W)突变型,首先说明基因可以发生突变,而且由此可以知道野生型基因W+具有使果蝇的复眼发育成为红色这一生理功能。1911年摩尔根又在果蝇的 X连锁基因白眼和短翅两品系的杂交子二代中,发现了白眼、短翅果蝇和正常的红眼长翅果蝇,首先指出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可以通过染色体交换而分处在两个同源染色体上。交换是一个普遍存在的
遗传现象,不过直到40年代中期为止,还从来没有发现过交换发生在一个基因内部的现象。因此当时认为一个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也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一个交换单位。
40年代以前,对于基因的化学本质并不了解。直到1944年 O.T.埃弗里等证实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才首次用实验证明了基因是由DNA构成。
1955年S.本泽用大肠杆菌
T4噬菌体作材料,研究快速溶菌突变型rⅡ的基因精细结构,发现在一个基因内部的许多位点上可以发生突变,并且可以在这些位点之间发生交换,从而说明一个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但并不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因为一个基因可以包括许多突变单位(
突变子)和许多重组单位(重组子)(见互补作用)。
1969年J.夏皮罗等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到
乳糖操纵子,并且使它在离体条件下进行转录,证实了一个基因可以离开染色体而独立地发挥作用,于是颗粒性的遗传概念更加确立。随着
重组DNA技术和核酸的顺序分析技术的发展,对基因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是发现了重叠的基因、断裂的基因和可以移动位置的基因。
基因诊断
通过使用基因芯片分析人类基因组,可找出致病的
遗传基因。癌症、糖尿病等,都是遗传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人员将能在数秒钟内鉴定出最终会导致癌症等的突变基因。借助一小滴测试液,医生们能预测药物对病人的功效,可诊断出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还能当场鉴别出病人受到了何种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利用基因芯片分析遗传基因,将使10年后对糖尿病的确诊率达到50%以上。 未来人们在体检时,由搭载基因芯片的诊断机器人对受检者取血,转瞬间体检结果便可以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利用
基因诊断,医疗将从千篇一律的“大众医疗”的时代,进步到依据个人遗传基因而异的“定制医疗”的时代。
种类:
①基因的自由组合:
减数分裂(减1后期)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这些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
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②基因的交叉互换:减Ⅰ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交换。结果是导致
染色单体上基因的重组,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③重组DNA技术(注:对转基因生物和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其利,避其害。中国规定对于转基因产品必须标明。)
应用:作物抗逆性品种、高产品种定向选育,重组抗原抗体制备,重组蛋白表达,工业微生物育种,科学研究等
相关研究
2022年10月,Nature子刊中德国科隆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Raphael Mercier领导的研究小组的发现发现了支持此前提出的交叉干扰模型。Mercier和他的团队,以及由Stéphanie Durand、qiichao Lian和Juli Jing领导的工作,通过操纵已知的在模式植物中参与促进杂交或连接染色体的蛋白质表达,实现了这些见解拟南芥Mercier和他的同事利用这种物种来获得对遗传机制的基本见解。促进前交叉蛋白HEI10的表达会导致交叉的显著增加,破坏蛋白质ZYP1的表达也是如此,ZYP1是突触复合体的组成部分,突触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蛋白质结构。当科学家们将这两种干预结合起来时,他们惊讶地观察到交叉的大量增加,这表明HE10的剂量和ZYP1共同控制CO模式。重要的是,以这种方式大量增加交叉几乎不会影响细胞分裂。
研究团队的发现为有性繁殖过程中染色体重组是如何被调节的这个长达一个世纪的谜团提供了一种解释,但也已经在展望未来:“这些结果令人兴奋地洞察了一个困扰科学家们100多年的过程。接下来,人类想更好地了解是什么控制了HEI10液滴的动力学,以及它们是如何促进交叉的。如果人类能更好地处理这一过程是如何工作的,这可能会让人类在植物育种过程中有选择地促进重组,使人类能够组装那些一直无法达到的有益等位基因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