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思维》是法国哲学家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创作的一部人类学著作,1962年首次发表。
内容简介
《野性的思维》集中分析了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图腾作为一种特殊的逻辑分类的基本功能,并专章讨论了
萨特在《
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全书共分9章。作者首先讨论了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现代科学思维之间的关系,为了区别原始的具体性的科学和近代以来的精确科学,作者使用了“修补术”的比喻。然后作者具体考察了图腾分类的基本结构。最后作者对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评。作者批判了萨特把原始文明与开化文明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野性的思维同现代人的思维是同样合乎逻辑的。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野性的思维》发表于1962年。它是继作者对原始民族的亲属关系和神话的初步研究之后,对图腾制度和原始思维所作的进一步研究。为了代表结构主义向当时盛行的存在主义的公开挑战,作者发表了该书。
作品思想
1.理解野性的思维
关于野性的思维,列维-斯特劳斯将其解读为“未驯化状态”。但他对这一思维方式的理解与分析并不仅限于此。他强调“未开化人”的具体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思维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互相平行的思维方式,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职能,并在发展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而不是分属于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也并没有低级或高级之分。也就是说,纵然与西方理性思维相异,原始思维也不应该受到等级评判或是禁锢于时代枷锁之中。
列维-斯特劳斯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这一观点。在原始人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表示物种和变种详细品目的名称。然而原始人语言详细具体不代表他们不具备抽象思维,使用语言的抽象程度是由其所在社会表达兴趣和想要强调的内容决定的,这并不能够反映智力状况。原始人对自然界物种及其变种名称的丰富和细致的了解,不仅仅来自于生产生活的实用目的,还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即是为了满足理智的需要。因为对于原始人来说,“动植物不是由于有用才被认识的,它们之所以被看作是有用或有益的,正是因为它们首先已经被认识了。”
列维-斯特劳斯将野性思维与科学思维做了一次详尽的比较。他认为,原始人类将其理智需求表现为对周围社会的认识,他们的思维与现代科学的思维一样,对秩序存在要求。在这一点上,原始思维同样热衷于观察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并进行系统编目。这也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所共同的思维活动基础,就好比巫术与科学,他们同样含有对分类和秩序的追求。尽管两者的行事基础和方式各不相同、在理论和实际功用方面也完全不同,但两者并不对立,他们需要同一智力操作,属于获取知识的两种方式。不仅如此,列维-斯特劳斯还试图找寻原始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的深层共性。他对比了游戏与仪式,以及原始社会中的神话思想和现代工程师的科学思维,并指出,虽然两组对比对象前后的操作方式不同,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同样需要借助特定的图示或结构来进行操作。当然,野性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也存在着差异。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野性思维具有两大特征,即具体性和整体性,这也是它区别于现代科学思维的一大因素。原始人运用大量详尽而细致的感觉性词汇来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并由此进行思辨。而科学思维则通常使用抽象的概念和符号,借以表达逻辑之间关联。因此,野性思维就显得更为具体。至于野性思维的整体性,即原始人从整体上把握世界,他们认识事物并不仅限于追求目的性,而是整体认知上进行把握。这与受到经济理性支配的现代科学思维大不相同。列维-斯特劳斯借用艺术与科学来表达他的观点。他指出,艺术欣赏与科学认识存在差异。
2.分析野性思维中的图腾制度
列维-斯特劳斯关注了原始人的图腾及其信仰。在他看来,图腾是原始人思维方式的反映,它是一种命名与分类的系统。原始社会群体依照图腾来认识周边世界,并为所见到的事物归类和命名。他列举了野性思维中图腾分类的逻辑规律,认为“存在着可由一整套科学和一整套哲学来发挥其作用的余地。”原始人观察细致,富有条理,并且建立起了理论知识的依据,能够轻而易举地辨识神话和仪式中提到的各种生物和自然现象,并可以借助神话和仪式准确地表达其功用。他们的图腾分类的具体性逻辑也因此具有了天然的复杂性,并且这种图腾分类还与被体验的分类相关。
与现代科学思维一样,原始人的图腾分类逻辑坚持了区分差异性的原则,区分性差异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必要条件。列维-斯特劳斯进一步指出,图腾的形式特性在于它们是一些信码,这些信码通过与其他信码传递信息、表达接收到的信息来体现其运用价值。
图腾是一种命名与分类的系统,列维-斯特劳斯就命名与分类给出了其个人见解。他对物种与专有名词进行了探讨。可以说,专有名词和物种名词同属于同一个集团,两者产生区别的原因并不在于其名称本身,而在于其所在社会文化赋予的不同的限制。对于专有名词的命名来说,名字可以是一种用于识别物种的标志,也可以是命名者的自由创造。因此,尽管命名看似具有任意性。但在同一个分类中,这一命名会因为与周围的物种相区分而具有自身的规定性。
3.剖析野性思维的历史观
列维-斯特劳斯还阐述了其对原始思维历史观的认识。他借助神话进行分析,认为神话的历史与现在存在着既分离又结合的矛盾。神话,顾名思义是从祖先时代流传至今的,它的内容有可能涵盖了某个群体的一切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而一些原始群体直到现在都会依照神话所描述的指示来恪守传统,从未做出任何改变。这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属于“一种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采取的态度,其所具有的系统性质在世界各处已为各种技术、规则和习俗的不断重复的出现所证实”,后人对祖先教导的方法如此痴迷,是对祖先经验的继承,两者之间存在着结合。然而,祖先与现代人终究是存在差异的,人们也会对不曾渴求变化的文明产生非议。如此,神话的历史与现代的分离状况也就应运而生。
存在于神话的历史中的这一矛盾并不是无法克服的。比方说,在仪式中,这两个矛盾被恰到好处地联结了起来。列维-斯特劳斯列举了两种仪式,一种是纪念性或历史性的仪式,另一种是悼念仪式。纪念性的仪式重现了神话所在的时代,借用活人来体现祖先当时的经历,是用现在重现过去的一种方式。而悼念仪式则正好相反,它是生者与死者告别,让不再活着的人成为生者的祖先,是把现在带入过去。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形式,历史都在于被人知晓,它好比是可以逆转的时间,能够引导后人关注祖先以及关注祖先时代所发生的事件。就这一点来看,原始人定期朝圣与在文明社会中参观名人故居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列维-斯特劳斯指出,尽管人们所知晓的历史事件背后存在着历史选择性的可能,然而它都是以某种纯粹而富有标志性的形式表现了某一历史特征。野性思维下的图腾神话也不例外,何况原始人已经运用一些合理的方法将历史与分类系统予以结合。
作品影响
《野性的思维》标志着列维-斯特劳斯从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该书中对萨特的批判,使列维-斯特劳斯的影响从人类学扩展到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并使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而受到重视。它因此被视为结构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野性的思维》出版后即引起著名哲学家评论和思想界的广泛注意,成为法国当代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事件。该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提出的人类理论,而且还在于列维-斯特劳斯在他著作的最后一章对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进行了公开驳难。它似乎是一个宣言,表明了结构主义向当时统治法国思想界的存在主义的宣战,从而开启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序幕。
作者简介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一犹太家庭,后迁居法国。早年他就读于巴黎大学,青年时代醉心于
卢梭、弗洛伊德和
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后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研究五十多年。20世纪50年代以后,他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根基,以
索绪尔等人的结构语言为武器,展开了对存在主义思想家萨特的批判,并以《野性的思维》拉开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序幕,创立了当代结构主义美学,并把结构主义方法应用于文化人类学和神话学研究之中。他是结构主义美学的前期代表人物之一,著有《
结构人类学》、《野性的思维》和《
神话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