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法国人类学家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0月30日),法国作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区
人物经历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是他的姓,他与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1942)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曾被和梅洛-庞蒂布尔迪厄联系到一起。
1908年11月28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是旅居比利时的法国犹太画家,后来随家定居巴黎,在巴黎读完中学与大学,直至获取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和大学教授职位。
1909年,全家回迁巴黎。高中在巴黎名校昂松-德-萨意高中(Lycee Janson-de-Sailly)学习。
1924-25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16、17岁时在家族比利时旧友、社会主义者指点下深入阅读了马克思著作,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后来担任过社会主义者学生联盟的总书记。1920年代后期,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父母在瓦莱豪克附近购买了一座别墅。这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少年远足以及后来还是研习地质学的地方。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号称迷上了三位情人:地质学的地层构造、马克思的社会构造、弗洛伊德潜意识构造。
1926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18岁时参加了进入“高师”的预科班,但最终没有申请高师(高等师范学院最早的那所成立于共和三年,后来发展出5所)。
1927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进入巴黎法学院,并同时在索邦大学兼修哲学课程。他的导师里包括莱昂·不伦瑞克 (Léon Brunschvicg)(布伦什维格研究斯宾诺莎),乔治斯·杜马斯 (Georges Dumas),吉恩·拉波特 (Jean Laporte),莱昂·罗宾 (Léon Robin),路易·布雷耶 (Louis Bréhier)(当时著名的科学理性主义学说代表),塞莱斯汀·布格尔(Celestin Bougle)(研究印度种姓制度的专家)。后来,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硕士论文《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命题》的导师就是布格勒(Bougle)。1927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拿到了法律学位证书。
1928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20岁时获得哲学学士学位证书。同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遇到萨特密友之一的保罗·尼赞(Paul Nizan)。此人娶了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表妹,正是通过保罗·尼赞(Paul Nizan),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第一次知道了人类学调查是怎么回事情。
1930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批判涂尔干“犯了一个错误,把属于偶然性范畴的社会拔高到普遍性的范畴。马克思把社会重新放入历史当中去考察,而且阐明,并非社会解释了其余一切,而是其余一切解释了社会”。
1931年获得了哲学教师资格。同一批通过考试的人里还包括费迪南·阿尔基耶(Ferdinand Alquie,日后法国著名的笛卡尔专家),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著名的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
1932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服兵役。迎娶第一个妻子迪娜·德雷福斯(Dina Dreyfus)。第一次在法国西南的蒙德马桑(Mont-de-Marsan)高中教书,曾参选该大区的社会主义者选举,但出了一次小车祸。
1933年前往法国东北的琅城(Laon)任教。厌恶了高中教育,阅读了洛维(Lowie)的《原始社会》,看到了新的方向。
1934年秋天,之前的老师、当时成了高师主任的布格莱 (Célestin Bouglé)打电话给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推荐他去申请巴西圣保罗大学社会学的教职席位。这所巴西的大学,正是精神学家乔治·杜马斯(George Dumas)所领导的法国援外项目。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曾是杜马斯的学生,也获得了这个机会。
1935年2月从马赛出发途经巴塞罗那、卡迪兹、阿尔及利亚卡萨布兰卡达喀尔前往巴西。途中写下了著名的《日落》。本来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是准备写小说的,日后成了《忧郁的热带》的素材。他在巴西圣保罗大学的教程一直持续到1938年,在那里,他教授自己对于孔德涂尔干的理解,引来同仁们的排挤。最终,是在皮埃尔·蒙贝格(Pierre Monbeig)和费尔南·布劳岱尔 (Fernand Braudel)的力挺下,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保住了职位。这也是日后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跟布罗代尔、他的人种学年鉴学派之间关系微妙的开始。在这期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和妻子利用假期开始为巴黎人类博物馆圣保罗市政府到巴西腹地去采风,收集土著物件。这次采风,他开始了研究卡都维(Caduveo)和博罗罗(Bororo)印第安人。《忧郁的热带》主要记述的就是这一段的田野调查活动。是在实践中,克劳斯自学了人类学调查。
1936年冬天返回巴黎,法国人类博物馆展示了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带回的展品。这一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有关博洛洛人的文章发表,引起人种学家罗达·梅特劳克斯 (Rhoda Métraux)和洛维(Lowie)的关注。这才是日后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进入美国人类学圈子的开门砖。
1937年在巴黎,准备回巴西采风。展览收到效果,人类博物馆和科学研究院都准备赞助。
1938年返回巴西。在奎巴(Cuiba),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组织了一个团队(15头骡子、30头牛、15个车夫)。科考团成员包括迪娜·德雷福斯(Dina Dreyfus),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里约热内卢博物馆的路易斯·德·卡斯特罗·法拉(Luis de Castro Fara),医生让·维拉尔(Jean Vellard)。途中见到图皮-卡瓦希布(Tupi-Kawahib),进入马查多(Machado)村庄。
1939年年初返回法国,展出收藏,和第一任妻子分手。法国已经卷入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3日英法对德宣战,1940年6月14日法国投降),他被调入电讯部,并接受过培训,成了一名联络官。
1940年在德军进攻下,随军撤到波尔多地区,靠近西班牙边境。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塞文山脉(Cevennes)见到逃难的父母。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想去蒙彼利埃(Montpellier)的国家教育部那里去担任哲学教授。同年,阅读到上一年汉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临终前发表的《中国古代之婚姻范畴》一书,开始对于亲缘关系产生兴趣。
1940年9月,曾去过vichy的国家教育部去谋职,去核准之前已经获得的巴黎亨利四世中学的教职,被告知因为是犹太后裔的关系,不能送他回巴黎。后在美国友人洛维(Lowie),阿斯科利(Ascoli),梅特劳克斯 (Métraux)及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赞助下,逃亡美国。
1941年2月从马赛出发,同行者里包括了安娜·西格斯 (Anna Seghers),维克托·塞尔日 (Victor Serge),安德烈·布勒东 (André Breton)。这也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与法国艺术圈里的超现实主义产生瓜葛和恩怨的契机。在纽约时,住在格林威治村11街上,与控制学学者商农(Claude Shannon)同楼,并用英语写作,发表了《南比夸拉人(Nambikwara)的家庭和社会生活》。通过布列东,结识了杜尚、马克斯·恩斯特 (Max Ernst)等流亡艺术家。其中,恩斯特一直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好友。而恩斯特(Ernst)的画作就是《拼贴画》(collage)。这一年,他再次遇到梅特劳克斯,回见了洛维和克虏伯(Kroeber,克虏伯最后也是死在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怀抱),见到了已经退休30年的博厄斯(Boas,最终是在一次酒会上死在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怀抱的),见到了黎维(Rivert),本尼迪克特(Benedict),拉尔夫·林顿(Linton)。
1942年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授人种学的课。同年,亚历山大·柯瓦雷(Alexandre Koyre)介绍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认识了著名的俄罗斯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 (Roman Jakobson),这对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日后的学科转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雅各布森在学院的授课后来结集成为《关于声音和意义的6讲》。雅各布森也出席了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课,特别是有关亲缘关系,这些研究成为了1948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博士论文。
1943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开始了人种学文献阅读,并开始撰写博士论文《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1944年在纽约的巴纳德学院 (Barnard College)任教,被法国文化关系处召回法国。
1945年再与同学梅洛·庞蒂,讨论萨特存在主义。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以主体为中心的形而上学哲学已经死亡。以文化参赞的身份返回美国华盛顿法国大使馆。常驻纽约。与罗丝-玛丽·于尔莫(Rose-Marie Ullmo)结婚,育有一子洛朗(Laurent)。此间,接待了大量法国名人,比如波伏娃卡缪等人。
1947年返回法国。
1948年短暂担任科学研究国家中心的主任一职,以及法国人类博物馆助理馆长一职。并在索邦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答辩。这一年,在柯瓦雷(Koyre)的家里遇到拉康。同年,列维-斯特劳斯返回法国,以《南比克瓦拉印第安人的家庭与社会生活》与《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两篇论文获索邦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其中,后一篇论文次年一经出版即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提出亲属制度的基础并不是拉德克利夫-布朗所认为的那样是世系的传承,而是由于婚姻所产生的联盟,这一点得到波伏娃的高度赞誉,认为列维-斯特劳斯准确地指出了非西方社会中女性的地位。
1949年《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出版。该书既确立了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地位,也受到知识界的普遍欢迎。西蒙妮·波伏娃在《现代时间》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巴特耶也发表了评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40年后说,这本书野心勃勃。同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被邀去申请法兰西公学院职位(常被译成法兰西学院,其实早了法兰西学院105年),但是没有成功。
195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往印度和巴基斯坦出访;再次落选法兰西公学院职位。但是在杜梅泽尔(Georges Dumezil)的支持下,开始在“人文研究实践学院”第5系讲授“无文字民族比较宗教学”。成为主任。
1952年发表《种族与历史》,该文受到某些人的强烈批判。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现代》杂志上做出反驳。
1953年当选社会科学国际协会的总秘书长。哈佛人类学家克拉克霍恩 ( Kluckholn)委派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到巴黎邀请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加入哈佛。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婉拒。
1954年,再次结婚,第3任妻子是莫妮卡·罗曼(Monique Roman),育有一子马修(Matthieu)。
1955年,发表《忧郁的热带》。这本4个月一口气写成的书,即刻成为书市中的畅销书,受到普遍好评。法国最著名的文学奖贡古尔学院(Academie Goncourt)的评委们甚至遗憾此书不是小说,否则应该授予它最高文学奖。几乎著名作家像布朗肖(Blanchot),伊利亚德(Eliade),奥兰(Orlan),阿隆(Aron)等都盛赞此书。但是人类博物馆的黎维(Rivet)与他交恶。同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神话的结构研究》一文。
1958年,《结构人类学》出版。
1959年,进入法兰西公学院,当选社会人类学主席。这个席位以前一直是社会学。他的当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老友梅洛·庞蒂的活动。此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加入到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语言学家邦维尼斯特(Emile Benveniste)、神话宗教学家杜梅泽尔(Georges Dumezil)的行列。
1960年,在法兰西公学院发表就职演说。开创了社会人类学实验室。
1961年,创刊了堪比英国《人类》、美国《美国人类学家》杂志的《人类:人类学的法国之路》杂志。同年,卡尔波涅尔(Charbonnier)的《对话列维斯特劳斯》出版。这是1959年的对话录音文件。
1962年,出版《图腾制度》与《野性的思维》。这两部著作在法国和其它国家,在人类学和哲学领域里,引起一场重要讨论。
1964年,出版了《神话逻辑学》系列第一卷《生食与熟食》。
1966年,在芝加哥获得人类学维京(Viking)基金会颁发的金奖。
1967年,出版《神话逻辑学》系列第二卷《从蜂蜜到烟灰》。
1968年,出版《餐桌礼仪的起源》。同年,从科学研究中心获得金奖。
1969—1970年,专注于神话研究。
1971年,出版《神话逻辑学》最后一卷,《裸人》;发表《种族与文化》。
1973年,65岁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会下有负责法语的学术院、文学院、科学院、艺术院、负责道德政治的人文院)。出访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1975年,发表《面具之道》。在渥太华演讲。
1976年,发表对于阿兰·佩菲特(Alain Peyefitte)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的欢迎辞。在电台做了梅西(Massey)讲座系列,出访日本。
1978年,发表《神话与意义》。
1979年,《面具之道》新版。出访墨西哥,再访日本。
1981年,出访韩国。
1982年,74岁时退休。不再在法兰西公学院教课,但仍担任社会人类学实验室的成员。
1983年,出版《遥远的目光》文集(1971—1983);第三次出访日本。
1984年,出访以色列;在美国加州各大院校巡讲;出版《人类学演讲集》。
1985年,出版《妒忌的制陶女》,作为《神话逻辑学》的补充。
1986年,第四次出访日本。
1988年,第五次出访日本。发表《告东京人民书》。在80岁生日的时候,出版由Didier Erbon访谈完成的《由近及远》。
1987年,完成有关日本的论文《日本民俗学中的三个意象》。
1989年,巴黎人类博物馆再度做了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美洲回顾展。出版《象征和替代物》。
1991年,出版了《猞猁的故事》,再次探讨北美神话
1993年,出版了《看、听、写》。
1995年,出版了《怀念巴西》。
2009年10月30日,以100岁高龄辞世,其价值得到广大认同。对于列维-斯特劳斯的辞世,法国各界反应强烈,被法国总统萨科齐称赞为“不知疲倦的人文主义者,不断寻求新知识的学者,摆脱了狭隘与死板教条的人。”,被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称赞“一生致力于理解和解释不同的文化——他们的力量、差异、伟大和脆弱——的思想者。”
列维·斯特劳斯被埋葬于巴黎东南部科多尔地区的Lignerolles村。列维-斯特劳斯在中国学术界影响深远,中文版译著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为表达对列维-斯特劳斯的悼念,国内一些读书网站刊文表示纪念,详细介绍列维·斯特劳斯的生平。
家庭成员
父亲雷蒙德·莱维-斯特劳斯(Raymond Levi-Strauss)是位专画古典派肖像画的画家,日后对于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绘画以及对立体派的讨论承担了启蒙和对话者的角色。
母亲艾玛·利维(Emma Levy)。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复姓里的levi-是爷爷的姓氏,strauss来自祖母家族的犹太姓氏。父亲始用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日后,犹太血统导致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被迫逃亡纽约躲避纳粹迫害。
个人作品
作品年表
《忧郁的热带》
记载了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的人类学、文学、人类思想杰作。
《野性的思维》
作者在本书的论证中除人类学外,还涉及到了语言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如事物的命名与分类方式,结构与事件的关系,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个体名称与一般名称关系,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历史概念的辨析等等。论述的方式也别具一格,其中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文学的语言往往交相并用。此外,尽管我们会在本书文句中不时遇到借自控制论信息论逻辑代数结构语言学等学科中的术语,但它绝不是一本具有自然科学风格的人类学著作,而是一本具有哲学意趣的理论人类学专著。
《结构人类学》
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同时,这又是作者在不同时期发表在不同刊物上的文章的汇编,每章都可独立成篇。本书只选译了其中与文艺关系较密切的三编:《宗教与巫术编》、《艺术编》和《神话与仪式编》。《巫术与宗教编》研究的不是巫术宗教与文艺的关系,而是巫术的结构,它发挥功能的机制和效应,还有宗教神话的结构,非常著名的俄狄浦斯神话分析就缘于此。在《艺术编》中,列维-斯特劳斯力图解释在时间、地理上相距遥远的四种原始艺术之间的相似。《神话与仪式编》则给出了神话的共性。
《图腾制度》
本书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作品中最具人类学特点的著作,其主题是通过对图腾制度的考察来讨论人类的思维活动类型,作者认为,通过图腾制度,动物物种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区分系统或曰符号系统,动物的区分系列成为社会区分系列的图示。甘奈普误解了博厄斯的论题,博厄斯想说的是,在社会的层面上,体系的形态是图腾制度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图腾制度为何把爱斯基摩人排除在外的原因,因为爱斯基摩人的社会组织是非体系化的,图腾制度必须以单系继嗣为前提,因为单单这一点就是结构性的。这样的体系必须得求助于动物和植物的名称,它是采用不同称谓方法的一个特殊情形,无论有何种类型的指称,其性质始终是一样的。
《神话学》
一共分为四卷本。
第一本是《神话学:生食和熟食》,在本书中,斯特劳斯试图以生的与煮熟的、新鲜的与腐败的、湿的与干的等对立的烹饪及感官特质建立一套严谨的逻辑架构。“生/熟”这个对立组是一再出现的主题:前者属于自然的范畴,后者属于文化的范畴。这两个范畴的差异及变换以火的发现为指涉的焦点。
第二本是《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斯特劳斯通过对新的神话,包括第一卷里已提到过的神话继续作结构分析,并运用“新的观点”,显示神话思维能超越第一卷表明的经验层面,进到抽象概念的层面,即他所说的从“性质的逻辑”进到“形式的逻辑”,所运用的范畴则从可感觉性质的范畴——“生和熟、新鲜和腐烂、干和湿”——进到形式的范畴——“虚空和充实、容器和内容、内和外、包含和排除”。
第三本是《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分析有关礼仪的神话,探究印第安人表达时间之连续性不连续性的方式。李维斯陀在此声称:一个文化用以表达思考的各种体系或代码具有逻辑的一致性。
第四本是《神话学:裸人》作者在创造性地坚持在神话研究中把逻辑数学工具运用于结构分析之余,还把西方文明的“科学知识”放到文化史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考量。他表明,一方面,神话的“深层逻辑”包括着产生各民族社会自己的“原本话语”的规则,而这正是“科学知识”的“绝对优越性”所系,也正是神话逻辑结构分析及其方法的根据所在,任何“文化相对主义”在此都无置喙之地。
《遥远的目光》
遥远的目光》是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系列之一,1983年出版,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这本书可以被定名为《结构人类学》,因为避免被人误以为是旧调重弹,所以定为此名。《遥远的目光》的目的既不在阐释个别的神话故事,也不在探索某一族群之神话体系与文化背景的关系。这部神话研究以一则博罗罗(Bororo)印第安人的神话为起点。列维·斯特劳斯先记录下他所选的这则“关键神话”(Keymyth)的整个内容,并描述它的民族志背景。他指出这则神话里某些无法用历史及社会事实加以解释的因素,由此转向神话内在结构的检视。到了这部书的结尾,列维-斯特劳斯终于把采自南北美洲各地的八百多则神话纳入一个复杂的结构变换体系之内。在每一则神话之内,他断定了各个节段之间所具有变换关系;在不同神话之间,他则找出它们在结构上的种种对应关系。(《遥远的目光》,[法]列维-斯特劳斯著,邢克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出版图书
人物轶事
与萨特辩论
自《忧郁的热带》和《结构人类学》等著作出版后,列维-斯特劳斯与萨特展开了激烈辩论。萨特不同意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思想,特别不能接受他有关“共时性”、“中断性”的反历史主义思想观点,更不同意列维-斯特劳斯有关人类思想始终维持同一稳定结构的看法。
萨特在他所主办的《现代》杂志中发表一系列批评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文章,而列维·斯特劳斯也在他的文章中,反驳萨特的观点。这是法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具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论争辩。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1 04:2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