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窝丝
甘肃省靖远县地方传统面点
一窝丝,又叫金丝饼盘香饼,是甘肃省靖远县的地方传统面点,具有色淡黄,味甘甜,质酥脆的特色。传统的一窝丝以巴彦淖尔盟特产雪花粉制作而成。宜作高级宴席的甜点,在大中型酒店经营。现如今,甘肃省靖远县将一窝丝作成了民间小吃,使得一窝丝在民间更加广泛,甘肃的面食特别是兰州牛肉拉面闻名海内外,甘肃也是中国优质胡麻油的产地,其特殊的拉面制作工艺及当地原生态绿色胡麻油精制的一窝丝,因其色相(金黄)口感俱佳(刚出炉的皮儿酥脆,瓤散软,入口即化;晾干或者微波炉再烘干之后通体松脆;细品之芳香绵长),更受欢迎。
词义
“一窝丝”
一窝丝(拼音:yī wō sī)
词语解释 :
1、一团头发。
2、饴糖的一种加工制品,用拔糖棒多次拉制而成,色白酥松。
3、一种细长的切面。
类别
“一窝丝”分为甜类和咸类。甜类佐以白糖,咸类加入精盐
特点介绍
“一窝丝”以酥、脆、香为贵。它鲜食时甜绵可口,干食时酥脆清香。动一动,散成一堆;嚼一嚼,其味无比。存放一至两月,色、味不变,软硬程度不变。
传统方法
原料:白面、白糖、精盐胡油等。白面,要用管涔山之水浇灌的小麦磨制;胡油,要用本县纯种胡麻生产的胡油;白糖,要用上等的绵白糖
制作时,要将达到一定甜度的或咸度的糖或盐用温开水深解,用以和面。面要和好揉到,在面案上醒40到50分钟,再将面拉成均匀的细丝,蘸足胡油后勉强团圆成形,用慢火烤或烙成饼。这样,饼子就达到了甜而酥(指甜类饼),不腻不硬的效果。看去是饼,一动为丝。
家庭方法
原料配方:精白面粉1.5千克,老肥250克,麻油1.5千克,精盐30克,碱适量。
1、将和好的面用抻面方法抻成“一窝丝”细面。然后根据需要将“一窝丝”细面先切断,再用它由外向里盘成圆形饼(约可盘30个),饼面当中放一些细面头,另再压上一小块面团,刷上一层麻油,即成一窝丝清油饼生坯。
2、将饼铛放火上烧热,用湿布抹一抹而不冒白气时,放上饼坯,饼坯上再刷一次油,约烙一二分钟后,继续反复烙到外皮呈金黄色,饼已熟透,取下,用手指在饼的中间一捏,使饼丝散开即成。
相关知识
凡是到了河北省怀安县的游客,都对马市口的“一窝丝”烙饼赞不绝口。一窝丝饼是“怀安三宝”之一,起源于渡口堡乡马市口村。怀安县渡口堡乡马市口村在旧时是个“鸡鸣三省”的地方。南临东洋河,北倚古长城。明朝时是通往蒙古的要道,各地商贾、马贩子云集于此。马市口人开饭店者与日俱增,“一窝丝”烙饼就在这种繁荣的经济环境下诞生了。
这“一窝丝”看似一张饼,提起一根丝,加水一碗面,色泽金黄,色香味俱佳,堪称京西第一面食。
历史传说
据说在清光绪年间,“一窝丝”烙饼店的掌柜郭生堂和一家姓刘的同期开店,两家在生意上竞争激烈,都想以一技之长压倒对方。有一年来了个外地人陈大师傅,会做一种特殊的烙饼,用上等白面、麻油做成三尺长的拉面,然后取其一根卷在一起擀成饼,放在锅里加麻油烙熟,形状就像曲蜷待腾的蛟龙,提起一根线,放下一窝丝。从此郭家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店主郭生堂亲自动手学习绝技,在掌握要领和诀窍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一窝丝”烙饼创始人。 关于“一窝丝”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陈师傅在灶前烙饼,客人在炕上等着吃饭,他想露露手艺,就将饼子的一头提住,把饼扔向炕上,让客人尝尝熟了没有。客人撕下一节,放在嘴里尝,随手松开,只见那抻展的面条立刻又回缩到陈师傅的手里,重新卷在一起,成为一窝面丝。客人不约而同地拍案称奇,并高声赞叹。从此,这烙饼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一窝丝”。  “一窝丝”烙饼制作精细,做工考究,在选料、水温、和面、切面、拉面及时间火候上都很有讲究。刚出锅的烙饼油晶晶、黄橙橙,色、香、味俱佳,吃起来香喷可口,是家庭和单位迎宾待客的上等食品,流传至今。马市口“一窝丝”已发展成为怀安县的一种特色食品。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2 22:37
目录
概述
词义
类别
特点介绍
传统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