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是清代
黄元御编撰的一部中医类古典医书,共二十二卷,刊于1754年。作者学验俱半,能发《内经》《难经》之理,兼采诸家学说逐篇诠释《金匮要略》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
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
颇有见地,但在论治方面多从温燥立法,有其片面性。现有多种清刻本《
黄氏医书八种》本等。
仲景先师,著《金匮玉函要略》一书,垂诸杂病之法,以
约言而析玄理。玉楸子神宇天光,自负解者,乃参伍悦研,三载于兹。真宰恍惚,未得其眹。
百家诸子之论,率皆过目而冰销,入耳而瓦解,兹独惊怖其言,譬犹
河汉无极,其义
何居?《南华》之奇,《太玄》之奥,可谓諔诡幻怪之至矣,然何至如此之闭结不解也。
仲景先师,忧念元元,意济后来,知其解者,旦暮俟之。千百年来,竟
索解人不得,此真欲广文通恨事已。
戊辰,
孟秋,既成《伤寒悬解》,乃复凝思眇虑,入此坚白。
心游万仞,
精骛八极, 八月末望, 又告成功。 灵思妙悟, 怳恍离披,
幽理玄言,往来络绎。 向解 《伤寒》,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彩毫夜去,讵以
强弩之末,竟尔羽没
石开,是亦千古之奇也。
盖扬庄之文,义浅而辞深,《金匮》之书,言显而理晦,非精于《灵》、《素》之理者,不能解《金匮》之言。昧其理而求其言,是以幽冥而莫睹其原。注《金匮》者,蕙质而蓬心,金口而木舌,是皆今日适越而昔来者也。仆也身登会稽,亲探禹穴,目睹越国
江山,知昔日之来者,歧路迷罔,自谓适越而非也。
嗟呼!扁桑流誉于针砭,和缓蜚声于方药,彼岂乐此而为之?丈夫有志,郁沦奥渫,胸臆
约结,何以为欢,求为医经药录,启先圣之玄扄,非第消永日而遣牢思,抑亦
康济斯民之术也。由是刳心刻意,而书传焉。下之辞赋诗歌之丽,
雕虫篆刻之工,詹詹小言,间间小智,壮夫何心而为此也。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是山东昌邑人,明代名臣
黄福的十一世孙,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清代著名
中医学家。
黄元御是是一位很有抱负的人,博览经史子集,欲成旷世之才,以功名济世治国。但是在30岁的时候,不幸患眼疾被庸医所误,左目失明,断送了仕进之路。在巨大的人生挫折面前,他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立志弃儒从医,锁定了“生不为名相治国,亦当为名医济世”的奋发之路。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
黄元御穷其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领悟力,精心研读
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及《金匮玉函要略》,还有
黄帝、
岐伯《内经》、
扁鹊的《难经》等。经过数年潜心钻研,学医有成,开始悬壶济世。行医数年,医术日益精湛,时人将他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奉张仲景、
黄帝、岐伯、
扁鹊为“医门
四圣”,他发现,由于历代传注谬误,“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导致历代医家持论时有所偏失,以至误诊误药,给病家带来痛苦。他不愿看到自己的遭遇在他人身上重演,感同身受,所以钻读医书时从源到流,重加考订,纠正历代传注中的谬误,还其本来面目,以利后人遵循。
乾隆十五年,
黄元御北游至京城,适逢乾隆黄帝有疾,太医院的御医们束手无策之时,有人举荐了黄元御,结果药到病除,乾隆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并赐为御医,诏命伴驾南巡。
黄元御著方调药皆有神效,所以备受皇帝赏识。然而,宫廷中尔虞我诈的现实,让
黄元御郁闷和压抑,另外奔忙于皇宫与达官贵人之门,更与他精求医理,著书立说,济世救人的人生宗旨相违背。所以他最终以省亲为由辞返故里,结束了为期4年的御医生涯。
黄元御凭着20余年研习医学经典的心得体会和游医治病的经验积累,一生共完成《素灵微蕴》、《四圣心源》、《伤寒悬解》、《长沙药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伤寒说意》、《玉楸药解》8种医著,被世人称为“
黄氏医书八种”。后来,
黄元御又写成了《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和《难经悬解》,加上前八种共计十一种,供一百零一卷。
乾隆二十三年,
黄元御积劳成疾,病逝于昌邑南隅书斋(位于昌邑城内南隅村),归葬于昌邑城西黄家辛郭村祖茔,享年54岁。
清末《山东通志》、民初《清史稿》皆为其立传,1923年昌邑各界捐资为之修整墓园。1988年,中华全国
中医学会山东分会主办的“首届
黄元御学术思想研究会”在其故乡昌邑召开。2001年,
黄元御故居被确定为潍坊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