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羰基化合物是一类化学物质,指
过渡金属元素(低
氧化态、零和负氧化态)与
CO中性分子形成的一类
配合物。通式为Mx(CO)y的二元金属羰基化合物是最重要的一类金属有机配合物。
基本介绍
发现
最早发现的羰基化合物是
四羰基镍Ni(CO)4,它是在1890年被Mond发现的。将CO通过还原
镍丝,然后再燃烧,就发出绿色的光亮火焰(纯净的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若使这个
气体冷却,则得到一种无色的液体。若加热这种气体,则分解出Ni和CO,其反应如下:
Ni+4CO=====常温常压=====Ni(CO)4(m.p.-25℃)=====加热=====Ni+4CO
由于Fe、Co、Ni的
相似性,他们常常共存。但是由于金属Co与金属Ni同CO的作用条件不同(Co和Fe必须在高压下才能与CO化合,Ni在常温常压就可作用),从而利用上述反应就可分离Ni和Co,以制取高纯度的Ni。
1891年, Mond还发现CO在493K和2×107Pa压力下通过还原Fe粉也能比较容易地制得
五羰基合铁Fe(CO)5。
Fe+5CO======493K,20MPa======Fe(CO)5
继羰基Ni及羰基Fe被发现之后,化学家们又陆续制得了许多其他
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
化学键
成键特点
1、金属与CO之间的
化学键很强。如在Ni(CO)4中,Ni-C
键能为147kJ·mol-1,这个键
能值差不多与I-I键能(150 kJ·mol-1)和C-O
单键键能(142 kJ·mol-1)值相差不多。
2、在这类
配合物中,
中心原子总是呈现较低的
氧化态(通常为0,有时也呈较低的正氧化态或负氧化态)。氧化态低使得有可能电子占满dπ-MO, 从而使M→L的π
电子转移成为可能。
4、无论是单核羰基化合物还是多核羰基化合物都是典型的
共价化合物。因此,它们都有难溶于水、溶于
有机溶剂、熔点低的特点。许多羰基化合物易升华、受热易分解。
EAN规则
EAN规则也称有效
原子序数规则,是1923年英国化学家西奇维克(N.V.Sidgwick)提出的。这个经验规则表明:中心原子的
电子数加上配体提供的电子数之和应等于同周期的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或者中心原子的
价电子数加上配体提供的电子数之和等于18,所以
EAN规则又称
18电子规则。1972年,托曼(C.A.Tolman)在总结和归纳很多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18-16电子规则,扩大了其通用范围。
推广:EAN一般为36(Kr),54(Xe),或86(Rn)。
推广到一般,EAN可表示为:EAN=n(M)+2n(L)+n(X) 。
式中n(M)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2n(L)为
配体提供的电子数(对CO为2,配体不同,提供的电子数不同),n(X)为加合电子或与中心原子形成
共价单键的原子提供的电子数。对于中心原子氧化态为0的金属羰基配合物,n(X)为零。
举例 (1)Ni(CO)4
Ni价电子数:10
4CO 配体提供电子数:8
Ni价层电子总数=10+8=18
(2)[Mn(CO)5]-
Mn价电子数:7
5CO配体提供电子数:10
加合电子数:1
Mn价层电子总数=7+10+1=18
(3) CH3Mn(CO)5
Mn价电子数:7
·CH3配体提供电子数:1
5CO配体提供电子数:10
Mn价层电子总数=7+1+10=18
Mn+价电子数:6
CH3-配体提供电子数:2
5CO配体提供电子数:10
Mn价层电子总数=6+2+10=18
总结
EAN规则只是一个经验规则,存在不少例外,比如V(CO)6等,但总体来说,EAN规则在预测羰基化合物稳定性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
应用
①估计羰基化合物的稳定性
稳定的结构是18或16电子结构,奇数电子的羰基化合物可通过下列三种方式而得到稳定:
a 从还原剂夺得一个电子成为
阴离子[M(CO)n]-;
b 与其他含有一个
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以
共价键结合成 HM(CO)n或M(CO)nX;
②估计反应的方向或产物
如: Cr(CO)6+C6H6 →
由于一个苯分子是一个6电子给予体,可取代出三个CO分子,因此预期其产物为: [Cr(C6H6)(CO)3]+3CO
又如:Mn2(CO)10+Na →
由于Mn2(CO)10 7×2+10×2=34,平均为17,为奇电子体系,可从Na夺得一个电子成为负离子,即产物为:[Mn(CO)5]- + Na+
如 Ir4(CO)12 4Ir=4×9=36,12CO=12×2=24,
电子总数=60,平均每个Ir周围有15e。
按
EAN规则,每个Ir还缺三个电子,因而每个Ir必须同另三个金属形成三条M-M键方能达到18e的要求, 通过形成四面体
原子簇的结构,就可达到此目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有些配合物并不符合EAN规则。以V(CO)6为例,它周围只有17个
价电子, 预料它必须形成二聚体才能变得稳定,但实际上V2(CO)12还不如V(CO)6稳定。其原因是空间
位阻妨碍着二聚体的形成,因为当形成V2(CO)12时,V的
配位数变为7,
配位体过于拥挤,配位体之间的排斥作用超过二聚体中V-V的成键作用。所以最终稳定的是V(CO)6而不是二聚体。
成键方式
首先,来看CO的
分子轨道能级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CO分子有一个C--Oσ成键分子轨道和一个空的C--Oσ*分子轨道。金属羰基化合物的形成是C原子上的
孤对电子(CO的σ
成键轨道中的电子)进入中心金属原子的空d轨道(或4s轨道或4p轨道),而中心原子的d电子进入CO的π
反键轨道形成
反馈π键。这种反馈π键减少了由于生成σ配键而引起的中心原子上过多的
负电荷积累,加强σ配键,同时σ配键的形成也促进了反馈π键的形成。这种作用,称为σ--π
协同作用,增强了羰基
配合物的稳定性,而C--O键得到削弱,可从
红外光谱中得知这一变化,即CO的
振动频率减小,自由羰基为2143cm-1,部分羰基化物见下表:
键型举例
端基 端基配位是CO中C上的
孤电子对填入
金属离子的
空轨道,如Ni(CO)4中的4个羰基。
侧基 侧基配位是CO中的1
π电子填入金属离子的空轨道。
边桥基 它出现在双核或多核羰基化合物中,用符号“η2-CO”表示,η2表示
桥连两个原子。CO作为两电子配体,能够同时和两个金属原子的空
轨道重叠,另一方面金属原子充满电子的轨道也能同CO的σ*反键轨道相互作用,形成
反馈键。结果是CO作为一座桥将两个金属联结到一起。
面桥基 CO的碳原子上含孤对电子的轨道可以同符号相同的三个金属原子的组合轨道相重叠,而CO上的空2π反键轨道又能从
对称性相匹配的金属原子的组合轨道接受电子形成反馈π键。
半桥基 半桥基配位, 实际上是一种高度不对称的边桥基配位, 出现于电荷不对称的双核或多核羰基配合物中。
判断羰基类型,可从红外光谱中得知。
自由CO:CO(自由)=2143cm-1;
端基CO:CO(端基)=2000±100cm-1;
桥基CO:(μ2-CO)=1800±75cm-1;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反应
(1)可与碱作用生成含氢羰基配合阴离子
Fe(CO)5+3NaOH========Na[HFe(CO)4]+Na2CO3+H2O
Na[Co(CO)4]+H+========H[Co(CO)4](
pKa约为7)+Na+
Fe2(CO)9+4NO========2Fe(CO)2(NO)2 + 6CO
Mn2(CO)10+Br2========2Mn(CO)5Br(
五羰基溴化锰)
制备方法
(1)金属粉末与CO直接作用 如四羰基合镍、
五羰基合铁的合成。金属粉末必须是新鲜还原出来的处于非常活化的状态才行。
Ni+4CO====常温常压==Ni(CO)4(
m.p.-25℃)
Fe+5CO======493K,20MPa======Fe(CO)5
(2)还原和羰基化作用 还原剂可用Na、Al、
Mg、三烷基铝、CO本身以及CO+H2等。
CrCl3+6CO+Al====三
氯化铝,苯====Cr(CO)6+AlCl3
OsO4+9CO====420K,25MPa====Os(CO)5+4CO2
(3)通过热分解或光照分解 可制得某些多核羰基化合物。
3Os(CO)5====加热====Os3(CO)12+3CO
2Fe(CO)5====hν====Fe2(CO)9+CO
(4)两种金属的羰基化合物相互作用 可以制得异核羰基配合物。
(5)二元羰基化合物举例
V(CO)6
Cr(CO)6
Mn2(CO)10
Fe(CO)5
Ni(CO)4
Mo(CO)6
Ru(CO)5
Rh6(CO)16
应用领域
羰基化合物的用途主要是用来制备
高纯金属、催化剂和汽油抗震剂(如Fe(CO)5)等方面。虽然羰基化合物有毒,但它能溶于汽油之中,并且很容易蒸发到
气化器中,其
燃烧产物的毒性小,并不像铅一样储于人体中。但 Fe(CO)5也有缺点,燃烧后生成
三氧化二铁污染气室。
利用羰基化合物中CO可被其他基团取代的特性,可制备多种羰基衍生物,包括一些催化剂。
CH3OH+CO====HI,[RhI2(CO)2]-====CH3CO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