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街道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下辖街道
金山街道,隶属于广东省梅州梅江区。地处梅州江北东部,城乡结合,东接西阳镇,西与西郊街道办事处接壤,南濒梅江河,北邻梅县区城东镇,是梅江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总面积35.2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10月,金山街道辖12个社区和10个行政村。截至2020年末,金山街道常住人口98266人(第七次人口普查),占梅江区常住总人口的22.56%。
历史沿革
金山街道境内主要区域,是自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筑城以后的梅州古城之地。
康熙初年,程乡县(今梅县)划分36堡,本境统称城内,分属东街堡、西街堡。
民国初年,仍沿用清制,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堡改为区乡制时,境内为附城镇、城内乡属。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推行区乡镇保甲制时为梅城镇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梅城镇属。
1975年5月,设中区管理委员会,直属梅县梅州镇,由原梅城镇金山、中山、东风3个街道办事处的22个居委会合并而成。
1978年12月,梅州镇升格为梅州市(县级),撤销中区管理委员会,改设中区办事处。
1983年3月,梅县、梅州市(县级)合并成立梅县市,仍称中区办事处。
1988年县区分设,中区办事处更名为金山办事处,隶属梅州市梅江区。
2002年8月,原金山办事处、东山办事处、东郊镇合并为金山街道。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0月,金山街道辖12个社区和10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金山街道办事处地处梅州江北东部,城乡结合,东界西阳镇,西与西郊街道办事处接壤,南濒梅江河,北邻梅县区城东镇,总面积35.21平方公里
人口
截至2019年末,金山街道有总户数19154户,总人口65678人,其中男33470人、女32208人。
根据梅江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金山街道常住人口98266人,占梅江区常住总人口的22.56%。
经济
2018年,街道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9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27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55.1%。
2019年,金山街道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6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596万元。
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
2019年,金山街道合计发放救助资金476万元、临时困难救助91800元;发放优抚金2983462元;发放高龄补贴2802人共840600元。深入推进全区“银龄安康行动”,2019年,为80周岁以上老人统保2546人次,60周岁至79周岁(困难)老人统保298人次,60周岁至79周岁(非困难)老人统保13105人次。
基础设施
2018年,金山街道推进百岁山旅游公路(金丰一潮塘)4.1千米三级公路项目建设和环峡石坡水库(天鹅湖)以及天伯公至峡石坜水库乡村村道筹建工作。
历史文化
金山街道境内文物古迹有八角亭、七贤亭、孔庙和金山、梅山等。名人纪念点则有元城路、文保路、仲元路、义化路、周增路。
辖区有历史遗存荟萃的古城老街,也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攀桂坊。独具岭南特色的凌风东西路骑楼老街,被称为“孔子庙”的梅州学宫,以及建于清乾隆十一年的八角亭都是古城老街历史遗存的承载者;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故居——人境庐、清代梅州最高学府东山书院是攀桂坊人文秀区的见证者。中国客家博物馆、世界客商中心、梅州大剧院、剑英图书馆、李国豪院士故居等现代文化传播基地。
旅游景点
攀桂坊——攀蟾折桂,人文冠冕
攀桂坊人文秀区除了培养出黄遵宪这位历史名人,还培养出三位翰林,包括进士、举人、贡生等有功名的文人上百人,留下李黼平、叶璧华、李光昭、黄药眠等著名诗人的生活足迹。攀桂坊还是梅州近代教育的策源地,见证了梅州从科举到现代教育的辉煌。
历史文化街区——客家记忆,嘉应老街
梅江区历史文化街区,涵盖凌风东西路、中山路、油罗街等地,集中展现了区域商贸文化、居住文化特色。于2017年启动的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工程,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集文化休闲、民间艺术、民间风情、客家特产、生活体验为一体的百年老街,让老街成为展示年味、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塑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情旅游景点。
梅州学宫——历史悠久,传承文脉
梅州学宫又称孔庙、文庙,位于凌风西路南门考院前9号,始建于北宋年间,知州滕元发初建州学于梅城西区,南宋淳祐元年(1241)徙学宫于东南隅,即今凌风西路南门考院路。2000年8月,梅州学宫被列为第一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郊村张家围——文人故里,荷以邀月
张家围位于金山街道东郊村,是人文秀区攀桂坊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张家围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攀桂坊历史人文展示区,这里依次展示了攀桂坊的姓氏起源,以及科举与文化名人等介绍。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6 10: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