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国(1912年3月1日—1938年5月),
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朝鲜
庆尚北道醴泉郡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金正国任中共
汤原县委秘书,积极进行建立群众反日组织的工作。1934年冬,金正国任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政治指导员。1935年底,金正国受党组织派遣进入
祁致中领导的的“明山”队工作,担任政治指导员,加强了队伍政治思想工作,提升了部队军事素质。1936年5月,“明山”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金正国任师指导部主任、政治部主任兼第一旅政治部主任,多次率部与日伪军作战。1937年2月,哈东办事总处依东办事处组建,金正国任副处长、代理处长,负责日常工作,解决各部队给养和联合作战问题。10月,独立师改编为
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金正国任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一旅政治部主任,率部活动于
依兰、
桦川等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2年3月1日,金正国出生于朝鲜
庆尚北道醴泉郡虎鸣面山合洞一个农民家庭,原名金相周,又名金相奎、金振国。
1916年,金正国父亲金德源不愿忍受日本侵略者的欺凌、压榨,为维持生计,带领全家背井离乡流亡到中国东北。金正国一家先在辽宁
宽甸县的一个偏僻的山村落脚,给地主当几年佃户。由于地主的盘剥,金正国全家仍然忍饥挨饿。
1924年,金正国一家又迁到
汤原县城东太平屯,最后定居在古城岗。金正国由于家境贫困,随父母几经搬迁,过了十岁才入学。金正国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
1928年后,崔石泉(
崔庸健)等革命者在汤原、
通河等地进行革命活动,组织革命团体。当时,古城岗是朝鲜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在北满地区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方之一。金正国曾进入崔石泉创办的松东模范学校学习,在进步教师和革命者的教育影响下接受了先进思想,经常阅读革命书籍,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在当地革命组织的指导下,金正国积极参加了撒传单、贴标语、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等活动。
1929年,金正国小学毕业后在家乡当老师。由于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受到学生们的爱戴。借此机会,金正国经常热情地给学生宣传革命思想,组织他们阅读革命书刊,引导他们参加革命斗争。每到假期,金正国还到附近农村向贫苦农民广泛进行革命宣传,散发传单,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活动。
1930年,金正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金正国积极投身到反日革命中去。
1932年初,金正国任中共汤原中心县委秘书,经常到格节河、亮子河、黑金河等地进行抗日救国宣传。5月,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汤原、
依兰、
佳木斯等地。汤原中心县委为了抵抗侵略者,积极着手组织抗日武装。他们首先抓紧建立各地党组织和反日群众组织。县委在
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
冯仲云的协助下,经过半年的艰苦工作,建立了六个区委、二个特支和许多党支部,党员发展到208名,组织了反帝同盟、互济会、反日会等群众反日组织,参加人数达一千余人。在此期间,金正国在县委领导下不辞劳苦地奔走各地,积极进行建立群众反日组织的工作。10月10日,在中共汤原中心县委的领导下,40余名党员集合于汤原城北半戴河村,正式成立了汤原反日游击中队。由于缺乏经验,游击队遭受了几次挫折失败。
1933年末,县委改编了游击队,更名为汤原民众反日游击大队。这时,游击队缺少枪支,五十多名队员只有十余支枪。因此,金正国在县委领导下参加向地主夺枪的活动,并发动群众和组织各界人士筹款买枪。
1934年春节时,金正国、李春满(前任县委书记)等四人去安邦河收缴地主高大冤的武装。当时正值安邦河附近各村的地主和士绅纷纷去给高大地主拜年。金正国等四人也化装成送礼的农民,手里拎着“四盒礼”,进了高家大院。金正国和李春满一走进屋就给众多的地主和士绅宣讲抗日救国道理,控诉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人民,侵占东北三省的滔天罪行,热情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方针,希望在座的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共同协力抗日救国。突如其来的宣传一时使地主士绅们不知所措,有的企图反抗,有的愣在原地。正当这时,高家的枪炮手已把房子包围,顿时出现了混战。在混战中,三、四名地主被打死,但李春满等三名同志也牺牲了。在危急情况下,金正国机智勇敢地夺取一支步枪后从后窗跳出屋外,越墙脱险。此后,汤原游击队在几次战斗中接连获胜,初步建了太平川游击根据地,扩大了游击区,并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各阶层人民的拥护,部队迅速发展到五、六百人。10月,汤原游击总队整编,
戴鸿宾任总队长,
夏云杰任政委。同年冬,汤原中心县委为了加强对游击总队的政治工作,把金正国派去担任政治指导员。金正国到部队之后,积极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发展党、团员,活跃部队文化生活,提高了队伍的政治、文化素质,深受指战员的拥护。
1935年,汤原中心县委和游击总队讨论决定,把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的金正国等三名同志派到“明山”队去工作。“明山”队是
祁致中领导的一支自发性的抗日武装队伍,队伍内部政治思想工作薄弱。队长祁致中原来是
桦川县驼腰子金矿的采金工人,由于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欺压和剥削,于1933年6月下旬领六名工人举行暴动,击毙护矿日军七人,夺取轻机枪一挺、步枪六支,然后立即召开金矿工人大会,呼吁工人们起来反对日本侵略者。二十多名工人响应他们的号召参加了暴动队。祁致中把这三十多名暴动队成员带到十二马架子屯,正式成立了“东北山林义勇军”,并按照当时山林队的习惯,报号为“明山”,群众称为“明山”队。祁致中率“明山”队在
桦南、依兰、方正、珠河等地活动,打击敌人,扩大队伍,并积极导找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同年冬,祁致中率队到达汤原县,驻在三甲尹家大院。在那里,祁致中与汤原中心县委取得了联系,向中心县委汇报“明山”队的起义经过,说明了这次来找党的目的和要求。祁致中提出的三条要求之一就是他们的队伍缺乏政治工作力量,希望党派军事上、政治上的有力干部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党对“明山”队的领导,金正国被派去“明山”队里担任政治指导员,协助祁致中抓政治思想工作。金正国刚到“明山”队时,遭到队内坏分子和落后意识严重的人的反对。金正国帮助祁致中清除混入队内挑拨离间的坏分子,经过耐心教育,消除队内混乱落后思想,整顿了部队。金正国处处以身作则,团结、教育指战员,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他在部队内外广泛宣传
中央发出“一二六指示信”(1933年1月26日)精神和
《八一宣言》精神,促进抗日武装统一战线工作,吸收其他反日武装,扩充了部队,同时在部队内部加强政治工作,发展三十多名党员,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力和战斗力,提高了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为
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明山”队在祁致中和金正国的领导下,其战斗方法也有了新的改善,用灵活机动的方法巧妙地缴获了敌人的许多武器装备。12月26日,“明山”队在依兰县松木河截获了一辆从佳木斯开往依兰
太平镇去的敌人长途汽车。他们选出二十多名精干队员,化装成日本警务指导官和翻译,乘坐这辆汽车开到依兰县大砬子伪自卫团团部。汽车停到自卫团团部之后,“翻译”对自卫团说,他们是从
三江省公署来的“特别工作班”。自卫团看“日本人”来了,丝毫不敢怀疑,信以为真,把他们看成特别工作班。“翻译”叫自卫团拿枪械登记帐进行检查,以自卫团剿匪不力为由收缴了自卫团枪支,然后又以自卫团不配穿制服为由,收回了自卫团的服装和其他军用物资。当自卫团觉察到这不是“特别工作班”而是抗日军时,为时已晚,失去了反抗能力。战士们用这样巧妙的方法解除十五名伪自卫团员的武装,缴获十二支步枪、三支手枪和七百来发子弹,随后乘坐汽车开到张家烧锅,把汽车烧了,然后骑上事先准备好的马安全转移到桦川县境。此后,金正国亲自率“明山”队又一次在三门刘家巧妙地解除了地主武装。在依兰三道岗东部收缴张保总大排队获得四十支枪和四十五套服装之后,金正国化装成日本指导官,队员们装成大排队出发了。金正国带领他们伪装成同抗日军战斗败退到三门刘家的大排队。“大排队”到三门刘家时,地主毫无怀疑地开门迎入。“大排队”进入地主大院后,迅速动手,将地主护院炮手全部解除了武装。金正国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巧获武器装备,受到了指战员们的称赞。
1936年,金正国进入
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第一期学习。5月,“明山”队在依兰县第三区经中共
勃利县委帮助,吸收几股其他的抗日山林队,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祁致中任师长,金正国任师指导部主任兼第一旅政治部主任。不久,原师政治部主任
富振声前往苏联学习,金正国任师政治部主任兼第一旅政治部主任。此后,金正国和旅长张建国率第一旅活动在依兰、桦川等地,保卫独立师后方基地。同年秋,部队在东来柴河一带与二百余名大排队遭遇。双方激战至天黑,各自收兵。这天晚上宿营时,恰巧双方驻扎在相隔不远的前后屯。于是,第一旅先发制人,于当夜袭击了大排队。金正国带队主攻,张建国率部分队伍接应。金正国亲自带几名战士搞掉敌哨兵,然后边攻打边发动政治政势。在抗日军的逼迫下,伪大排副队长宴国华率队投降,伪大排队长江静波在越墙逃跑时被击毙。在这次夜袭中,抗日军打死敌20余人,俘虏170余人,缴枪200余支和许多弹药。
1937年2月,在松花江右岸依兰、方正地区活动的抗联第三、五、八、九军和独立师负责人在依兰县洼洪召开会议,研究了部队给养和联合作战问题。会议决定各军联合组成哈东办事总处依东办事处(后改为依东分处),推举宋一夫(抗联五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吉东省委书记,后叛变)任处长,金正国任副处长。宋一夫不在时,金正国任代理处长,负责日常工作。金正国在工作中积极努力,认真负责,各项工作都处理得当,收到良好效果,特别是合理地处理统一征收地亩税、马匹税并发放税收票证,减轻群众的负担,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收款的使用上分配合理,受到联军各部的称赞。金正国任独立师政治部主任期间,顾全大局,经常在经济上给党组织以很大的资助,受到了上级表扬。同年夏,金正国率独立师一旅、五军二师和八军部分队伍,在柴河一带同敌人进行多次战斗,取得了许多胜利。8月,金正国率队在孟家岗后背长石砬子山脚下伏击的军一个连。经过半个小时战斗,抗日军打死敌参谋长等十余名,其余全部缴械,缴获步枪百余支和许多黄金。10月,抗联独立师在
富锦县二区正式改编为
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金正国任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一旅政治部主任。十一军成立之后,金正国仍率老部队一旅在依兰、桦南一带同其他留守部队一起,承担保卫后方基地的任务。这一时期,敌人派受过专门训练的二百余名特务进入抗联各部队,进行刺探收买、暗杀等破坏活动。第一旅在金正国的领导下积极进行反奸细工作,处决了混入一旅的日寇关东军司令部特务兼伪
三江省协和会特务部长金东汉。
1938年,日本侵略者企图消灭抗联部队,在下江地区集结重兵进行“讨伐”。从春天起,日伪军动用千余名骑兵和伪军第四教导队五百余人向十一军活动区域发动“围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金正国和旅长张建国率一旅边打边退,从桦南的永平岗退到山里。当一旅退到
大锅盔山前时,被敌重兵包围。在激烈的战斗中,旅长张建国等八十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金正国率余下几十人冲出一条血路,跳出包围圈,转移到七星砬子山里。
牺牲
1938年5月上旬,金正国率部在
桦川县李贵屯(现桦川县
四马架镇达子营南14-15公里处)活动时不幸被叛徒杀害,年仅26岁。
纪念
2015年8月24日,金正国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
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