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镇
福建省泉州市金门县辖镇
金沙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金门县东北部,与金湖镇毗邻,现由台湾当局实际控制,全镇总面积41.19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1月,共5018户,总人口13537人。民意机关为金沙镇民代表会,邮递区号890。
发展历史
汉人移民对金门岛的开发依据可考的史料始于晋代。根据清代《金门志》的记载,晋代共有苏、陈、吴、蔡、吕、颜六姓家族因躲避战祸移居金门。
唐代803年在泉州设置五个牧马场,浯洲为其中之一,陈渊任牧马监,此为金门岛上设置行政机构之始。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洪、林、萧十二姓随陈渊入岛开垦,陈渊因此而被尊为“开浯恩主”。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共设五卫十二所。金门守御千户所为十二所之一,下辖峰上、管澳、田浦、陈坑四个巡检司,后又增设烈屿巡检司。因金门固守福建东南海口,取“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得名金门。
南明时期,金门由郑成功政权实际控制。1664年清军攻占金门后,曾采取迁界措施,强制居民迁至海岸线30华里外,岛上人烟无存。1674年-1679年,郑氏复占金门,将此作为对中国内陆进行军事行动的前进基地。1680年清军二度攻占金门后,沿袭旧制隶属于福建省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后实施复界,因迁界离开的居民陆续返回原籍。
1914年,清代地方区划制度废除,厦门自同安县独立分置思明县,金门划归思明县管辖。隔年独立设县,管辖大、小金门,大、小嶝岛及周边岛屿。中华民国时期,1937年日军占有金门,1945年日本战败后光复。
1949年古宁头战役后,金门县暂停县治,改设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实行军事管制,直到1953年结束军管制度恢复县治。
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金门爆发八二三炮战。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发表《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战才正式划上句号。
2004年2月3日,启动金门-厦门航海线,开始“小三通”。
地理
地质
金门岛的地层,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分布甚为广阔,约占总面积一半。岛上土壤概以砂土及裸露红壤土为代表。前者沙层厚、保水保肥力均差;后者表土薄、酸性重,腐植质少,皆不宜耕作,故岛上农作仅宜价值较低之耐旱性杂粮:如高粱、玉米、花生、蕃薯等。
气候
金门岛与厦门、同安遥遥相对,纬度相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雨多集中于四至八月,台风多生于7、8月,全年风向东风占8个月,每年5至8月为东南风及南风
行政区划
金沙镇总面积41.088平方公里,辖8里,140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对其拥有主权,按照中国大陆的行政区划序列,金沙镇属福建省泉州市金门县。现由台湾当局实际控制,按照中国台湾地区的行政区划序列,金沙镇属福建省金门县并由其实际管辖。
交通
水运
金门有料罗与水头两商港,水头商港同时为“小三通”指定港口,与厦门东渡码头及厦门五通码头间有定期航线,亦为金门县烈屿乡小金门岛)与金门本岛间定期航线对口。2006年6月8日另辟与泉州石井港的航线,成为第三条“小三通”航线。
小金门的九宫码头及大金门的水头码头之间每天从早到晚每半小时各有两艘渡轮来回,每次搭乘需付全票48元新台币,半票24元新台币,船只可载运机车或脚踏车等小型车辆,每次载运机车需付40元新台币或脚踏车等小型车辆20元新台币(拥有户籍的岛民,台当局有补助)。
航空
包括金沙镇在内的整个金门县的对外交通以空运为主,金门机场(又称尚义机场)为该县对外交通的重要枢纽,截至2009年初有往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各航线。
早期金门的对外航空交通只有搭乘当时军用运输机。直到1987年9月远东航空公司开始飞航金门至台北航线,开启台金民航航线。后来陆续有复兴航空、马公航空(被长荣航空收购后改名为立荣航空)、华信航空等航空公司经营台金航线。
公路
公共汽车半小时至一小时一班,可至金城、山外、沙美等站拿取公车时刻表,公车通常相当准时。
计程车起跳70元,每400公尺加收5元。
教育
初级中学
小学
旅游
参考资料
金门县概况.人民网.2007-10-16
金门县金沙镇概况.中国台湾网.2009-02-16
金门县历史、地理与气候概况.中国台湾网.2009-02-16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01 20:54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