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液洞位于福建省德化县
盖德乡三福村,海拔1184米,开放时间是全天。
景点信息
戴云山脉西南端的金液洞,海拔1184米,位于峻秀的金钟山上,风景如画,登高远眺,心旷神怡,诗情暗涌。初听“金液洞”以为是个洞穴的名称,到了“金液洞”猛然觉悟此“洞”非彼洞,而是道教活动的场所。“金液”取义即“仙佩金丹、人炼玉液”之缩写,是德化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六百多年来,徐、吴二真人匡正镇邪,悬壶济世的故事,在德化、永春、安溪等县广泛流传,徐、吴真人成为许多人朝拜的圣像。
雪山金液洞在德化县盖德乡三福村纯阳山(金钟山)。称“雪山金液洞”是因为此地属雪山支脉,且雪山名头响亮。金液洞肇建于元至正丙午年(1366年12月2日),竣工于至正戊中年(1368年,即明洪武元年3月),明万历和清道光年间均有修葺。现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为闽南古大厝式,下上两“落”,左右厢房,大厅即正殿。
“金液洞”是观非洞
初听“金液洞”以为是个洞穴的名称,到了“金液洞”猛然觉悟此“洞”非彼洞,而是道教活动的场所。“金液洞”中人说,早在元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道人吴济川与徐友山便结庵于此修炼。吴、徐二人羽化后,其徒弟均塑像膜拜。当地迄今为止还流传着吴济川上龙虎山学仙法、水淹火攻驱瘟神、吹龙角利剑插石、救民众镇平群妖等传说。
历史沿革
元代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仙人吴济川(公元1310—1366年)、徐友山(公元1343—1373年)结庵于此修炼一年。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十月,济川蜕化,徐友山即募缘塑吴之像,并于是年12月2日,兴建洞宇,历时一年四个月,于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3月,即明洪武元年)建成。友山蜕化后,乡人亦塑像崇奉。
正殿供奉徐吴二仙。二仙在德化、永春等闽南山区以及海内外广有信众。徐仙是德化盖德凤山人、吴仙是德化盖德有济人,皆在金液洞修炼成真。两人为师徒(一说为道友,此说当为后起),吴(1309--1366)年长,徐(1343--1373)后起之秀,信众多合称“徐吴真仙”。大殿正中供奉两尊徐仙,其左右分列吴仙各两尊。左右偏殿供奉乡人信奉的其他神仙。
金液洞历代都有修葺。明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594—1595年)进行规模较大的重修。据地方谱志记载,最盛时期,有寺田1顷,僧徒20员,附近还有护界亭、慈航室。元代知县陈寿,明代知县杨文正、秦沾、张大纲、俞思冲以长史颜廷榘和清代晋江举人徐鸣雷,永春举人衍阳县令谢鸣珂,德化举人岷县县令郭维翰、举人吉安守李云阶和贡生甘九畴、赖镰、戴乘谐、李乔钟、郭孕楷等人先后至此游览并题词留咏。
洞宇曾于1958年部分遭毁,1982年以来陆续由乡民组织维修,今主体建筑644平方米,歇山殿式结构。从元、明至清,先后有十多位知县到此处游览题诗留咏,后殿尚保存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知县和盐鼎题刻的楹联残版和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年廪生连士荃的墨迹,寺内有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石刻碑记。金液洞洞正殿殿前有一尊古香古色的石雕容器,这个石雕容器名为符水盂,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年即公元1372年)制,高1.5米。符水盂上下2层略呈六角形的壶盂,上门雕刻莲花瓣。中间由一个圆球承接,像莲花托,把上下两朵“莲花”连成一体,造型别致。相传,符水盂用于承接甘露,堪称“金液洞”镇洞之宝。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