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金湖秧歌)
江苏省金湖县传统音乐
薅草锣鼓(金湖秧歌),江苏省金湖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金湖秧歌的起源大约可追溯到明代。朱元璋称帝之后,曾下令将苏州地区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罚没家产,流放外地垦荒屯田。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武赶散”。民俗调查中许多出生于金湖县当地的老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是“洪武赶散”时从苏州迁徙过来的。正是由于江南移民带来的“稻作文化”与金湖本土歌谣相结合,才逐渐形成了金湖秧歌的雏形。
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是金湖秧歌发展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金湖县当地流传有大量秧歌唱本,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秧歌歌手。
中国解放后,农民分得了土地,金湖秧歌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当时金湖县农村几乎人人都会唱秧歌。
1956年之后,大集体的生产方式为金湖秧歌提供了市场,每到插秧季节,一个生产队都有三四十人下田插秧。生产队为提高工效,总要请锣鼓师傅下田助兴,锣鼓师傅因此成为了农村中的头面人物。
“文化大革命”期间,金湖秧歌成了“四旧”之一,唱秧歌被全面禁止,锣鼓师傅挨斗,秧歌本被抄。整整十年时间的禁唱,严重阻碍了金湖秧歌的流传,金湖秧歌这一演唱形式几乎灭绝。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恢复和发展金湖秧歌这一民间艺术,金湖县文化部门组织农村业余作者创作新歌词,并对曲调加以整理,通过有线广播向农民教唱。
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湖民间文艺工作者经过搜集和整理,编印成“三套集成”县卷本,在江苏省首次出书,被作为样本在江苏省内外传阅,金湖秧歌从此有了一定的名声。
基本特征
演唱形式
金湖秧歌在演唱方式上分专业和业余两种,专业歌手称为锣鼓师傅。过去他们在插秧季节受雇于主家,工钱都在普通秧工的一倍以上。演唱时两人配对,一人打鼓一人敲锣,用来作过门或伴奏。鼓师傅主唱,锣师傅帮腔,时而轮换,金湖地区称这种形式为锣鼓秧歌。这种形式的秧歌表演中穿插有较多打情骂俏的荤段子,用来取悦听众,同时通过锣鼓和演唱来指挥生产,督促进度,监督质量,鼓舞情绪。此外,如遇到薅秧、车水、打夯等较大的劳动场面,主家也要请人来唱锣鼓秧歌。这在金湖县当地已成为一种习俗。
业余歌手的唱法是由锣鼓秧歌演变而来。小户人家请不起锣鼓师傅,便自家一边插秧边唱歌,用来消遣自娱。业余歌手演唱时先由一人唱“格咚哉”代替锣鼓伴奏,称为“打鼓号子”,另一位歌手主唱,中间的鼓点同样由前者用衬词帮腔。业余唱腔更为高亢悠扬,委婉抒情,与锣鼓秧歌有较大区别。金湖秧歌的曲调以业余唱法为代表,其曲调节奏明快,既有北方民歌的高亢豪放,又有南方民歌的舒缓流畅。金湖秧歌常见的调名有“四句头”“五句半”“抢八句”“串十字”等,还有名目繁多的秧号子及地方小调。
演唱内容
金湖秧歌内容丰富,主要分为情歌和生活歌两大类。其中情歌占有较大的比例,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秧歌这一形式表现。在生活歌中,反映社会世态、生产劳动、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也较为广泛。
唱词特点
金湖秧歌的歌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除中长篇秧歌外,基本是每首一韵。常用的韵脚有“发花”“衣期”“怀来”“遥迢”“言前”“人辰”“江阳”“中东”等。一般是首句定韵,偶句押韵,大多数以平声韵落尾,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较为流畅。金湖秧歌歌词中常常运用比兴、夸张、象征等表现手法,语言精炼含蓄,朴实幽默,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湖秧歌是劳动群众的口头艺术,主要靠口耳相传,歌手除了演唱传统长篇秧歌中的选段外,其余的唱词多属于即兴创作。金湖秧歌的唱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便于记忆和传诵,容易表达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
艺术特征
以事寓理,比喻形象:金湖秧歌大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将重点落在最后一句。这是金湖秧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以事寓理、借物传情、生动形象。
大胆泼辣,直抒胸臆:金湖秧歌的歌词大胆泼辣,反映了劳动人民率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高度夸张,想像丰富:金湖秧歌常运用夸张手法,借助想像来强调和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进行放大描写,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目的。
象征类比,含蓄隽永:金湖秧歌中常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用来解释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比,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讽喻影射,别具风韵:在插秧劳动中,秧歌歌手经常用一些言语来嘲弄、奚落别人,金湖当地称此为《打发歌》。
代表作品
金湖秧歌的唱本和唱段较多,中长篇叙事秧歌有《十二月姐恩情》《七说八唱红娘子》《衣架姐》《栀子花》《配药硝》《打芦叶》《趱工忙》等,短小的歌头、尾歌、秧号子则数目较多。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金湖秧歌语言朴实明快,大胆泼辣,直抒胸臆,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其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涵盖了金湖地区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利于人们了解金湖当地的风俗民情、生产生活状况以及语言特点和表述方式,有一定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户土地减少,插秧时间也缩短了,锣鼓师傅失去了市场。青年人受通俗歌曲的影响,对传统秧歌已不感兴趣。许多老歌手和老师傅也相继谢世,金湖秧歌的演唱形式基本消亡。
传承人物
张中祥,男,汉族,2018年5月8日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薅草锣鼓(金湖秧歌),江苏省金湖县申报。
保护措施
金湖县文化馆每年都编印《金湖秧歌专辑》向农村发放,为秧歌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
2001年,金湖县对金湖秧歌进行了广泛征集和重点采风,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重新选编,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金湖秧歌集粹》一书。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金湖县文化馆获得“薅草锣鼓(金湖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项目保护单位金湖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08年8月6日,金湖县举办了金湖秧歌汇演。
2010年6月,金湖秧歌在韩国固城第25届大韩民国民俗音乐大会演出交流活动中进行了表演;同月6月13日—17日,金湖秧歌在上海世博会“江苏活动周”展演展示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12年7月,金湖秧歌在“江南风,锦溪春”江苏省民俗音乐节暨锦溪镇第七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中进行了表演。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1 21:4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