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眶鹟莺
鹟科鹟莺属鸟类
金眶鹟莺(学名:Seicercus burkii)小型鸟类,体长10~11厘米。头顶中央冠纹灰色或灰沾绿色,侧冠纹黑色,眼周金黄色。上体橄榄绿色,两翅和尾暗褐色,大覆羽具窄的黄绿色尖端,在翅上形成不甚明显的翅斑,外侧两对尾羽内翈白色。眼圈黄色有别于白眶鹟莺灰脸鹟莺,有些亚种具一道黄色翼纹。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前额黄绿色或橄榄绿黑色,中央冠纹灰色或绿色,有的为灰色沾橄榄绿色,侧冠纹乌黑色或黑色,从额往后一直到后头;耳羽头侧暗黄绿色或橄榄绿色,眼先稍暗,眼圈金黄色。背、肩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淡;内侧翅上覆羽颜色同背,其余翅上覆羽和飞羽暗褐色,羽缘橄榄绿色;大覆羽具窄的、不甚明显的淡黄色或黄绿色尖端,形成一道不甚明显的翅斑,有时缺失。尾暗褐色,羽缘橄榄绿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内翈白色或大都白色。下体鲜黄色,两胁沾橄榄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厚而阔,上嘴暗灰色或角褐色或黑色,下嘴黄色,脚橙黄色或角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5~9克,♀7~9克;体长♂95~115毫米,♀95~107毫米;嘴峰♂9~12毫米,♀9~10毫米;翅♂49~58.5毫米,♀49~54.5毫米;尾♂42.5~51毫米,♀43.5~45毫米;跗蹠♂16~18毫米,♀16.5~18毫米(西南亚种)。(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常绿或落叶阔叶林中,尤以林下灌木发达的溪流两岸的稀疏阔叶林和竹林中较常见,也栖息于混交林和针叶林。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脚的次生阔叶林、林缘疏林和灌丛中,有时也到农田和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内活动。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呈小群,有时也见和其他柳莺与小鸟一起活动和觅食。常在林下灌丛中枝叶间跳跃觅食。
迁徙:主要为留鸟,部分冬候鸟和旅鸟。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甲虫、金花甲、金龟甲、象鼻甲、叶跳蝉、蚂蚁、蟋蟀、蜂等昆虫和昆虫幼虫等。此外也吃昆虫卵和少量蜘蛛。
分布范围
原生种分布地:孟加拉、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
迷鸟分布地:斯里兰卡。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东、香港、广西、云南和西藏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灌丛中地上或距地不高的灌丛与草丛上,也在山坡、土坎、岸边岩坡和岩石脚下营巢,巢附近均有灌木、草丛或小树隐蔽。巢呈球形,主要由苔藓和杂草茎叶编织而成,侧面开口。大小为外径10~12.7厘米×7.5~10厘米,内径4~5厘米×2.5~5厘米,高7~14厘米,深5~7.5厘米。也有报道巢的形状为浅碟状,由茅草和苔藓铺垫而成,巢的大小为外径12~13.5厘米,内径6.2~7厘米,高5.8~6厘米,深3.5~4.0厘米。
每窝产卵3~4枚,卵白色或浅土黄色,大小为14.4~7.1毫米×11.6~13.4毫米,平均16.0毫米×12.7毫米,重1.3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亚种分化
注:表格信息来源参考。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3年评估。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在原产地属局域常见物种,但在某些区域少有分布(del Hoyo et al. 2006)。金眶鹟莺在中国种群数量较丰富。
(注:金眶鹟莺图册来源。)
参考资料
Seicercus burkii.The IUCN Red List.
金眶鹟莺.中国数字科技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6 10:5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