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榴
野牡丹科野海棠属植物
金石榴(学名:Bredia oldhamii Hook. f.)是野牡丹科、野海棠属小灌木。分枝多;茎圆柱形,灰白色,幼枝黑褐色,近无毛或被微柔毛。叶片坚纸质,长圆状椭圆形至椭圆状卵形。由松散的聚伞花序组成圆锥花序,花梗近无毛;花萼漏斗形,具钝四棱;花瓣卵状长圆形,顶端急尖;雄蕊4长4短,花药线状披针形,基部由药隔下延成短柄;子房半下位,卵形,顶端具膜质冠。蒴果杯形,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杯形,具钝四棱,顶端平截,几无毛。
植物学史
1936年,Ohwi发表一变种卵叶金石榴(Bredia oldhamii var. ovata Ohwi),认为与金石榴的主要区别是,萼片的长短,展开的程度及雄蕊的形状。耿煊(1955年)认为该变种不能成立,但他也未看到模式标本,看来合并也不一定可靠。而“植物智”网站已经将卵叶金石榴修订为金石榴的异名。
形态特征
小灌木,分枝多;茎圆柱形,灰白色,幼枝黑褐色,近无毛或被微柔毛,钝四棱形。叶片坚纸质,长圆状椭圆形至椭圆状卵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长5-11厘米,宽1.5-2.5(-3.5)厘米,近全缘或具密细锯齿,离基3出脉,离基1-1.5厘米,叶面无毛,基出脉微凹,背面被极细的微柔毛,基出脉、侧脉隆起,细脉不明显;叶柄长5-15(-2.5)毫米。
由松散的聚伞花序组成圆锥花序,长约7厘米,宽11厘米,花梗长约1.1厘米或几无梗,近无毛;花萼漏斗形,具钝四棱,被微柔毛,管长约5毫米,裂片广三角形,长不到1毫米;花瓣卵状长圆形,顶端急尖,长约7毫米;雄蕊4长4短,长者长14-16毫米,花药线状披针形,微弯,长6-7毫米,基部由药隔下延成短柄,柄长约2毫米,短者长6-7毫米,花药披针形,长3-4毫米,基部具小瘤,药隔下延呈短距;子房半下位,卵形,顶端具膜质冠。蒴果杯形,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杯形,具钝四棱,顶端平截,几无毛,长约5毫米,直径3.5-4毫米。花期约5月。
近种区别
金石榴与野海棠(Bredia hirsuta var. scandens Ito etMatsum.)外观相似,皆有野牡丹科植物的典型纵向叶脉。相异之处主要在于叶片、茎与花药颜色、植株覆毛程度及毛之颜色。金石榴的茎、叶柄及叶有毛,覆毛程度较为稀疏,而花梗则光滑无毛;野海棠全株覆有粗毛,覆毛程度较密,呈紫色,且花梗密被腺毛或多细胞毛。另外叶片、茎与花药颜色亦是辨别两者的方法,金石榴叶色鲜绿、明亮,茎呈绿色,花药呈粉红色;野海棠叶色浓緑、略带紫色,茎呈紫色,花药则呈深粉红色。在分布方面,金石榴在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东部及东南部,野海棠则于全岛均可见。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台湾。生于海拔200-2500米的山间林下。
育植技术
春秋二季为金石榴繁殖适期,可采行播种或扦插繁殖。扦插时插穗宜取2-3节,叶片适量去除约留2叶,直接插植于沙床中。沙床宜有喷雾或洒水设施为佳,注意需随时补充水分,以防止插穗脱水,利用沙床扦插繁殖之存活率可达95%以上。另可利用无土介质来扦插,以保水力强、通气性良好的介质为佳,以泥炭土、珍珠石体积比1:1为例,扦插存活率可达90%以上。栽培介质方面,同样以保水力强、通气性良好为重要条件,金石榴在泥炭土、珍珠石、4号蛇木屑体积比1:1:1的栽培介质培育下,其生育情形较为良好。
金石榴原生于林缘、林下等半日照的环境,故栽培时宜适度遮阴,遮光率约50%较为适宜。肥培管理方面,在种植或移植前介质可拌入少量的有机肥或于介质底部加入少许缓效性肥料,而后每年宜间隔施用缓效性肥料三、四次,或适度施以化学性液肥即可生育良好,但于开花期应停止施肥。花期结束后进行整枝修剪,将顶芽及冗枝适度修剪,除可整理树势外并增加侧芽生长,使植株展幅扩大,来美化姿态。
主要价值
金石榴光滑且细长的鲜红色花梗长长地伸展在亮丽的绿叶之上,在花朵未绽开前,先端呈深粉红色的花苞,如繁星般洒在缘叶片上,待其盛开时,鲜黄色的花丝及粉红色的花药长长地伸出白色的花朵外,呈现淡雅的画面,在银亮的叶片衬托下更显出色。可作为小品盆栽、大型植栽及庭园景观布置等用途。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参考资料
金石榴.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4 16:13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