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稚石
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原主任
金稚石(1888-1965),字性畲,安徽无为无城镇人,幼年入塾随父就读,后考入芜湖皖江中学、安庆巡警学校。1914年毕业于安庆江淮大学。历任无为县第9警察分所所长、县光明小学教员、《安庆警刊》编辑、国民党军队第1军第2师秘书、第17军秘书、无为县私立拨云楼图书馆长。1937年执教于无为中学。1942年至1945年,先后任皖江参议会参议长、副参议长。1945年兼任无为联中校长。同年秋,任苏皖边区参议会驻会委员。解放后,历任合肥女中、合肥第二初级中学校长,皖北行署委员和省文史馆馆员。1954年当选省人大代表。次年当选省政协常委。1956年任省博物馆副馆长。1958年,任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主任。1965年春病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金稚石,1888年8月6日出生于无为城一个书香门第。童年时,金稚石读的是私塾,尽是其父教的四书五经,做八股文、试帖诗。1906年,金稚石就读于无为简易师范,1907年求学于芜湖皖江中学。
当时同盟会创办的《明报》同改良派的《新民丛报》之间展开了一场是革命还是改良的大论战。金稚石关心双方的论战,逐渐接受同盟会的观点,时常和同学们交换看法。1910年考入安庆巡警学校,学校中同盟会活动十分活跃。金稚石积极投身于反清活动。
辛亥革命爆发后,淮上起义军进军无为,金稚石不顾家中反对,积极参加迎接活动,招致其父的不满,双方发生激烈争执。不久,金稚石离家赴上海担任家庭教师,自谋生路。积蓄一点钱后,于次年考入安庆江淮大学,就读于法律别科。
五四运动时期,金稚石通过接触《新青年》《觉悟》等报刊,眼界大开,思想发生急剧变化,认为要使民主得到发展,必须普及教育,因此决定从事教育事业。1920年,他在无为县光明小学任教师,开始了教育生涯。3年后,又在开明士绅王试之家所在的东乡王村任教。30年代初期,金稚石兼任无为县立中学老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稚石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投入到抗日救国中去。他到无为中学担任教师,同时在王家北园私塾任教。金稚石在北园开始了新的课程,如新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等。他指导学生阅读《拓荒者》、《向导》、《狂人日记》、《女神》等进步书刊,启发学生爱国意识,唤起学生抗日救国的热忱。
创办学校
1940年6月,日军攻陷无为城,金稚石和家人逃往城外,后来定居东乡王村。那时生活极为艰苦,住的是临时搭起的泥草屋,睡的是土坯垒起的床,衣食不全。然而金稚石却借用人家堆放杂物的旧草屋,于次年办起了一所新型学校——王村学堂,为皖中抗日根据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干部。
金稚石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条扁担、一个算盘、一支笔,教学之余,自己身体力行和学生一起劳动,赤着脚挑东西。有人嘲讽说:“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金稚石听之泰然,捋须自得其乐。他还编了几首歌谣,让学生传唱,其中有一首扁担歌,歌词是:“小小扁担不简单,百斤重物它承担;吃苦求学不忘本,头枕扁担读书忙。”他常说:“吃苦是做人的秘诀,苦到哪里做人进步到哪里。”
金稚石除传授各方面文化知识外,还突出了“抗日”这个重大课题,把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整顿三风》等文献作为教材。王村距临江坝、神塘河等处日伪据点较近,甚至长江上日军的巡逻艇和据点的探照灯都能清楚看见,日伪军经常下乡“扫荡”,金稚石常常带着学生们出村躲藏。敌人走后,又回村上课。他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坚持向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和宣传抗日道理。
参加革命
1941年5月新四军第七师成立,开辟了皖中革命根据地。组建无为县民主政府时,邀请金稚石参加民主政权负责教育工作,金稚石欣然同意准备前往。不料生了一场病,未能去成。1942年2月中共皖中区党委决定成立皖中参议会。参议会是民意机构,是抗日战争期间党团结各阶层人士的一条重要的纽带,也是广大爱国人士表达自己意愿的场所。7月25日至28日,无为县参议会在恍城召开,会议邀请和县、巢县、庐江县、桐城县代表参加,经过共同协商,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民主选举产生第一届皖中参议会。金稚石以全票当选为议长。一大批在地方上有声望,能反映民意,拥护抗日政策的各方面人士被选为参议员。皖中参议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这一时期,金稚石的思想有了根本的变化,从一心教育救国,逐步转变到以民主革命为己任。当时,金稚石一边在王村学堂教学,一边配合新四军七师党组织开展各种抗日活动。在参议会上讨论各项提案时,他总是从维护党和群众利益出发,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同抗日。他还经常在皖中区党委机关报《大江报》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驳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论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顾全大局,决定撤出皖江、皖南、苏南等8个解放区。皖江行署秘书长郑曰仁根据七师党委指示,派人通知金稚石随部队撤退。金稚石从梦中被喊醒,在灯下读完郑曰仁的信,马上斩钉截铁地说:“天亮就走”。
金稚石坚定不移地追随革命,对所有撤退人员都是一个鼓舞。到了路东,就是苏皖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新四军军部来人迎接七师部队。在盯胎县黄花塘军部驻地大会堂召开干部大会时,金稚石和谭震林曾希圣等领导同坐在主席台上,华东局组织部干部科长温仰春讲话时特别提出:“向不辞劳苦随军撤退的金稚石老先生致敬”。
加入共产党
1945年10月29日华中地区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的区参议会、行署负责人及各界人士在淮阴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统一机构,成立苏皖边区政府。随后金稚石参加苏皖边区参议会的筹备工作。11月苏皖边区参议会成立,金稚石被选为驻会参议员。
1946年夏季,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重兵进犯华中解放区。华中军民予敌以重大杀伤后,主力部队北上,党政机关也随之转移。金稚石当时随着黄河大队从淮阴到涟水,又到山东。
队伍过了黄河之后,才住定下来,学习中央文件和参加当地土改。在冀南故城参加土改学习时认识到:“非无产阶级出生的小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才能解放自身与更好的进步,也才能真正地为劳苦大众服务!”下决心写了入党申请书。华东局组织部部长曾山和金稚石作了一次恳切的谈话,鼓励他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进。1949年6月,金稚石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批准金稚石入党的会议上,曾希圣同志说:“金稚石同志,旧社会是一个穷教员,参加革命受到锻炼,在革命遇到困难的时刻,相信党的事业必胜,坚定地跟党走到底,是难能可贵的。”
全国解放后,金稚石被选为皖北行署委员,先后担任合肥女中、合肥第二初级中学校长,1953年调省文史馆,1954年当选为省人民代表,1955年被推选为省政协常委,1956年任省博物馆副馆长,1958年起任省政府参事室主任。
1965年9月23日,金稚石因患胆结石与世长辞。入院不久,他自知病情严重,立即口述一份遗嘱,自愿故后开刀将胆囊取出献给省立医院作治病参考,遗体付诸火化。金稚石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和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他关于教育方面的理念和行动,更无愧于“安徽第二个陶行知”的殊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5 10:5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