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场乡俗称“驼子店”,因明末清初建古庙金龙寺而得名,位于四川梓潼县西北部,东邻双板乡,南至黎雅镇,西接江油市战旗乡、新兴乡,北与江油市东安乡接壤,幅员面积46平方公里,小永路从南至北纵穿而过,与宝成铁路相距16公里,竹编历史悠久而享誉“竹编之乡”美名。
乡镇介绍
全乡总耕地面积17209亩,辖13个行政村,91个农业合作社,3862户,总人口 124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1人)。
外出务工3280人,收入1300万元,2006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19万元,工业总产值实现651万元,农业总产值实现50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0元
。
该乡属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80%,年平均期温17.5摄氏度,降雨量800至1000毫米,有塘堰1281口,小二型水库(高洪、柏杨、松花)3处,小一型水库(跳蹬河)1处,常年蓄水量450万立方米,提灌站8处,装机容量825千瓦.
乡镇建设
该乡种植业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西瓜、海椒、苎麻、水果、药材等, 养殖业以猪、牛为主,兼养水产、羊、兔、小家禽等。
该乡有金龙场和龙凤场两处集贸中心。金龙场常住人口1300余人,主街道宽8米,长1050米,均为水泥路面,背街长600米,为柏油路面,场镇路灯、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齐备。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小灵通网络覆盖全乡,龙凤场常住人口400余人,基础设施齐备,集市贸易交易活跃。
该乡有小学1所,教学班47个,在校学生1195人,教职工57人,卫生院一所,村级卫生站12个,专职医务人员31人,信用社存款余额1480万元,贷款余额736万元,兽防站畜禽防疫服务体系健全,
该乡2007年发展思路是紧紧围绕“产业调整富民,资源开发强乡”总体发展思路,充分挖掘乡域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潜力,大力实施“田制种,地栽麻,水产鱼,圈养猪,闲竹编,忙特色”六业并进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切实搞好以水利、交通、有线电视、沼气池等十大惠民行动,大力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转变乡村干部工作作风,以安全、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为重点,努力维护农村稳定,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
特色产业
以蚕桑产业为支撑,统筹产业布局加快蚕桑产业
基地建设。围绕建“四川蚕桑第一镇”这个品牌项目,加快土地流转,加强培育大户,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桑叶的使用率,壮大养蚕规模;在 农民自愿的情况下逐步把土地向懂技术、会管理的能手集中,实现规模
效益;积极探索“反租倒包”的有效形式,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加强新技术推广,以龙腾公司为依托,走“公司园区农户”的体制,以科技推广为支撑,在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上做文章,建“蚕桑产业化科技示范园”,实现企业支持力度最大、农民积极性最高、劳动面最广、见效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目的;金龙场乡现有桑树17000万株,11000亩,到2010年,金龙场乡新栽桑树10000亩,栽桑2000万株,使养蚕规模达到4万张,农民蚕业收入过4500万元,蚕业行业收入达到1.5亿元。努力发展
龙头企业,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
加强政策扶贫和资金支持,积极探索蚕桑产业化的发展资金;蚕桑产业走好“公司园区农户”的路子,建立企业和农民更加紧密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达到以蚕养企,以企业促进蚕桑业全面发展的效果。充分利用金龙场乡农产品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和对上争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使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的比例达到60%以上。
积极推进“支部协会”工作,充分利用党支部的政治影响力,建立“干部长期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壮大产业,达到合理相加、互动共振、加快发展、增收富民的目的。金龙场乡重点抓好支部加蚕桑产业协会,到2010年,覆盖面达到100%。积极发展蚕桑观光农业。充分利用打造“四川蚕桑第一镇”的
知名度和桑园的特有的自然风光,发展蚕桑休闲旅游业。
水利建设
2008年3月1日,梓潼县金龙场乡
海棠村老桥河桥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海 棠村1社宋仕发等 近20位村民挑的挑、挖的挖,忙得不亦乐乎,计划将原来的石河堰增高1米,通过增加蓄水使海棠1社2008年发展水稻制种、
海椒、西瓜等生产用水再无后顾之忧,2008年工程已接近尾声,成为金龙场乡渠道岁修的亮点之一。
据了解,金龙场乡十年九旱,生产用水较为困难,为此金龙场乡将渠道岁修纳入单项工作重点考核,动员各村抓住春节前后劳动力较为集中的时机认真组织渠道岁修。海棠村无法从金龙场乡四大水库提水,新一届“两委”就在扎石河堰增加蓄水、以经营权换开发资金新修蓄水工程上下功夫,继2007年在长河堰吸引投资19万元建大型蓄水工程后,2008年又计划在海棠2社一小峡沟新修蓄水工程,2008年已有3位有志之士计划投资;松花村投资1万余元集中硬化松花水库200米渠系;八一村3社从大年初六就开始修补放水渠,2008年已整修春灌渠系4000余米。
2008年,金龙场乡11个村已共计投工投劳8000余个,投入资金10万余元,相继整治、疏通了
鲤鱼石、高洪等提水主渠近11公里。
乡镇重建
5.12地震使金龙场乡农村住房遭受毁灭性打击,全乡房屋倒塌247户1184间,严重受损1399户6106间,轻微受损1727户10456间,受损面达95%以上,针对灾后重建面临面广、量大、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形势,金龙场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在破解“材料运输难”、“建材购买难”、“资金筹措难”、“干部监管难”、“科学规划难”上苦下工夫,积极
引导受灾群众主动参与灾后重建,有效推进了全乡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破解“材料运输难”
震后金龙场乡通村通社道路状况较差,全乡各类货运车辆仅有22辆,远远不能满足全乡运输需要,由于灾后重建建材运输量特大,现有的
交通条件和运输车辆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重建家园,对此,金龙场乡组织群众及时整修乡村社道路,金龙村支部书记苏珍红、海棠村三社社长梁志菊等干部主动与负责乡小学危房拆除的老板协商,免费拉运建筑垃圾填运道路,同时由各村动员有一定经济基础和驾驶技术的群众踊跃购买运输车辆,全乡震后共计维修乡村道路11.5公里,投入100多万元购买大中型货车2辆,中小型货运车辆11辆,有效缓解了灾后运输的“颈瓶”。
破解“建材购买难”
由于灾后重建红砖、沙石、水泥、钢筋、预制板建材需求量特大,特别是红砖缺口在700万以上,仅靠金龙场乡砖厂供砖远远不足,使不少群众灾后重建“无米下锅”,迟迟不敢动手,对此,金龙场乡依托乡内有一年产600万砖厂优势,积极引导帮助砖厂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全力满足乡内需求,每天安排机关干部到砖厂核实运销金龙场乡户数,对金龙场乡无法购砖的农户由乡村
干部到邻近砖厂协调购买事宜,组织乡内大中型货车组建车队垫资到红砖价格便宜的遂宁、成都拉砖回乡销售,乡上为他们拉运红砖享受“绿色通道”提供相关手续,同时乡领导主动与进驻金龙场乡长期发展水稻制种的南充盛裕种业有限公司联系在南充拉运红砖,由公司拉运种子回南充后,在南充装载红砖到金龙,只收红砖成本费和运费,最大限度满足了全乡灾后重建购砖需求。
破解“资金筹措难”
受5.12震灾
影响,金龙场乡农村受损住房重建迫在眉睫,由于震后建材价格上涨过快,许多受灾户筹措资金显得“杯水车薪”,资金需求形成了“等米下锅”态势,为确保受灾群众尽快完成灾后重建,年底入住新居,金龙场乡以社印发相关文件,多次召开干部扩大会,强化政策宣传,召开群众会宣传有关补助政策,引导各村“吃透政策、用活政策、把握政策”,让2008年重建农户在享受政策补助上吃上“定心丸”,通过亲朋好友筹措资金,同时乡政府积极与乡信用社、乡邮政所等部门协调,引导群众不等不靠,因地制宜争取建房贷款,5.12震后全乡累计发放建房贷款170余万元,2008年政策性贷款进入分户发放阶段,有效缓解了群众灾后重建资金缺口“燃眉之急”。
破解“干部监管难”
“尊重群众意愿”是灾后重建的基本
原则,那么干部在灾后重建中如何才能有效调动群众积极性,有力推动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金龙场乡以机关效能活动开展为载体,围绕灾后重建重点工作在“强化责任、强化服务和引导、强化安全监管”上下工夫,实行干部包重建户制度,对重建户实行工期倒排制,由每村每天专人报告本村重建进度,机关干部每周一逐项汇报重建相关情况,每周三天时间进村入户,乡主要领导干部不定时抽查到户核实相关情况,对工作严重不负责待岗处理;原址重建户由驻村乡干部、村社干部现场规划,新迁户由村建、国土等部门现场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把关,积极引导群众沿公路、交通便利处选址(利于材料拉运和生产发展),对相关
补助政策、占地、用材等方面要求包户干部全权负责提供相关服务,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安全监管上严格程序,由乡村干部入户签定建筑质量安全责任书,保证旧房拆除、新房建修等安全,由村建国土逐户核实建筑工匠相关证件和建修合同,县下派联村干部实行包户负责制度,积极协调相关户灾后重建遇到的困难,通过强化干部服务功能确保全乡灾后重建工作有序进行,特别是秋收前的空档时间,通过干部务实工作,,充分调动了全乡群众灾后重建的
积极性。
破解“科学规划难”
由于落后传统观念等因素,不少群众不注重灾后重建规划,为引导群众科学
规划,金龙场乡一方面从县建设局领回28套新农村建设图纸分发各村供农户选择,同时原址重建户由驻村乡干部、村社干部把关,新建户由乡国土、村建、林业现场规划,严禁在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区新建住房,沿路新建后不能影响排水沟和公路,全乡干部对2008年新建选址上切实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确保灾后重建质量,与此同时,金龙场乡在条件具备的金龙村、
松花村公路旁边新建居民点,由群众自愿报名参与,统一平整地基、统一规划、统一建房,特别是金龙村,在离场镇不远处小永路旁选址新建安置点,吸引30余户报名参建,2008年前期准备工作一切就绪。通过破解“五难”,金龙场乡干部群众灾后重建热情空前高涨,全乡已有苏延锡、唐育贵、刘桂珍、杨宗金、尹仲举、
王永和、苏保兴、
王文海等13户完成灾后重建主体工程,已有3户入住新居,截止2008年8月25日全乡累计准备红砖589.2万匹、沙石690立方米、钢筋45.1吨、水泥292吨、木材595根,签定安全责任书180份,已平整地基106户,已打地圈梁38户,砌体完工13户,全面竣工3户,为顺利完成全年灾后重建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供木措施
为切实加强灾后
永久性住房建设工作,针对当前砖匹、预制板紧缺且价格居高不下的实际,金龙场乡采取四举措破解建材紧缺难题。截至2008年9月3日,全乡累计准备红砖589.2万匹、
沙石690立方米、钢筋451吨、水泥292吨,已平整地基106户,已打地圈梁38户,有16户完成主体工程,全面竣工6户。
金龙场乡采取分阶段实施的方式,在有砖户与无砖户之间相互进行协调,统一先修建第一层,避开用砖高峰期。充分发挥新近购回13辆大中型运输车辆的优势,从成都、内江、南充等地成批组织红砖。积极引进业主新建免烧砖厂,吸引黎雅汤清平投资20万元,在金龙场乡
八一村2社新建300平方米、日产3万匹免烧砖厂。点面结合,实行干部联户,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帮助协调解决砖、板等难题。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