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资生经》共七卷,属于
类书性质。卷一分部论述了头、胸、腹各部腧穴,分经论述四肢腧穴,附图46幅。卷二论述针灸法,尤以有关
灸法居多,以及定穴、禁忌等。卷三至卷七,全部为论述各种证的取穴与施治,对各科均有记载。如卷三叙述虚损、生殖、泌尿 、消化系统疾病;卷四叙述神志精神、风疾、呼吸等方面诸证以及积聚、症瘕、腹满、水肿等证;卷五叙述诸痛证与手足筋骨疾患;卷六叙述头面、五官疾患;卷七叙述伤寒、黄疸、妇人胎产经带及疮疡等外科诸证,全书共193种病证。其特点是对不少临证有效的别穴分别列于各篇,如眉冲、明堂、当阳、穷骨、百劳等21个民间常用的穴位。而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俞等穴位,皆为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未载,是首次记于《资生经》的。说明王氏重视民间经验及资料的整理研究。另外,该书对魄户、大椎、巨骨、照海、申脉、肓门、鸠尾等诸穴的辨误,对足三里当以犊鼻下三寸为是等考证,都是宝贵资料。该书在《
千金要方》基础上,提倡以中指横纹
同身寸取穴法,“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若屈指则旁取侧中节上下两纹角,相去远近为一寸,是谓同身寸。自依此寸法,与人着艾疗病多愈,今以为准”(《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始载此法,《针灸资生经》始用“同身寸”之称)。这种取穴法,一直沿用至今,成为针灸学取穴规范。其他在临证中强调压痛点的反应,注意病人体位的意义等,都有一定价值。
《针灸资生经》,针灸专著,7卷。宋王执中(叔权)撰,刊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卷1为腧穴部位及主治、针灸法,按头、面、肩、背俞、侧颈项、膺俞、侧腋、腹、侧胁及手、足三阴、三阳分列诸穴,共收载360穴,附经穴图46幅;卷2为针灸须药,针忌,孔穴相去,定发际、同身寸等针灸方法;卷3至7分别论述虚损、劳瘵、肾虚、消渴等临床各科病证共193种针灸治疗取穴法和配方。对宋以来文献有所论述,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予以补充阐发,增列部分有效单验方,对针灸临床发展有指导意义。作者关于魄户、大椎、巨骨等穴之辨误、足三里穴之考证,以及对取穴时重视压痛点之寻找和注意患者体位的记述,对提高取穴正确性及疗效具有现实意义。此书收罗宏富,作者不囿旧说,有不少独到见解,故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因当时社会重方药轻针灸,王执中辑录了《内经》《铜人》《千金》《外台》等典籍和方书,结合本人临床经验,汇编而成《针灸资生经》一书。本书卷三至卷七的针灸治疗部分,每一病证下辑录了大量前人治疗该病的腧穴,举凡《明堂》《铜人》《甲乙》《千金》《外台》《本事》等书,以及秦承祖、许希等人和当时民间所用腧穴,无不兼收并蓄。
现存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刊本、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刊本、元广勤书堂刊本及《
四库全书》本等版本,朝鲜、日本亦曾翻刻该书,1949年后有排印本出版。
铜人明堂,
黄帝、
岐伯、
鬼臾区留以活天下后世。自隔垣透肤之妙无传,乃谓是能绝筋脉伤,至望而畏之。有疾则甘心于庸医,百药之俱试。不知病在巅者,必灸风池风府,非桂枝辈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魂门,虽枳实辈不能下。遂至于束手无策,岂不哀哉?近世
朱肱、庞安常俱为针法,许知可亦谓病当以刺愈,三衢邹握虎以治法为歌诗该括行,古圣贤活人之意,赖以复传。今
东嘉王叔权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巅末,行分类别,以穴对病。凡百氏之说切于理,自己之见得于心者,悉疏于下。针灸之书,至是始略备;古圣贤活人之意,至是始无遗憾。传谓为人子者,不可不学医。予亲年八十,精力强健,非赖此书耶。因俾医卫世杰订证不传见者十有八条,锓木庾司,以补惠民之阙。
《针灸资生经》为宋以前所未见的一部因证配穴、内容丰富的临证针灸专著。由于王氏重视实践,具有择善而从的治学精神,因而书中对于穴位考证,据理否定《铜人》所云不宜针灸的一些穴位;在治疗方面,某病宜否针治,抑或必须综合治疗,都一一指出。另外,书中引用方药甚多,所参考的方书,如《耆城方》,《陆氏集验方》、《玉道单方》等,又为久已失传, 对文献研究,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