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组
地质学术语
钓鱼台组是地质学术语,1928年青地乙治命名钓鱼台石英岩,命名地点在辽宁本溪细河沿岸。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一带。本组主要为灰白、浅褐色中厚层至厚层石英砂岩
命名
1928年青地乙治命名钓鱼台石英岩,命名地点在辽宁本溪细河沿岸。代表性剖面位于本溪大房子。
沿革
青地乙治命名的钓鱼台石英岩系,指辽宁太子河流域出露的震旦系地层细河统下部的一套石英岩,中部称为南芬页岩,上部称为桥头石英岩。远藤隆次(1937)、王钰等(1954)把钓鱼台石英岩称为钓鱼台统。1957年,姜春潮用建造取代统,应用钓鱼台建造名称,即英文DiaoyutaiFormation,并认为永宁砂岩属钓鱼台建造。1964年,俞建章等正式采用钓鱼台组名称,并把永宁砂岩分出建立永宁亚群,置于震旦系最下部。目前钓鱼台组含义即为永宁群之上,南芬页岩之下的一套石英砂岩。
特征
层型
正层型 迭部县安子沟剖面。甘肃一区测队,1973,I-48-ⅩⅣ(卓尼幅)区测报告。
构成
为一套灰白色、浅褐色石英砂岩为主及灰绿色含海绿石石英砂岩。其下部常含铁或铁矿层;中部夹有黄褐色细砂岩、灰色页岩、粉砂岩。平行不整合或整合覆于永宁组或不整合在太古宙杂岩、鞍山群、辽河群之上;上部与南芬组呈整合接触。剖面厚341米,区域上厚57-341米以上。
详细说明如下:
本组主要为灰白、浅褐色中厚层至厚层石英砂岩。本溪地区该组超覆在太古界混合花岗岩或古元古界不同层位上,一般具底砾岩。上部石英砂岩质纯,可做玻璃原料。复州地区该组整合或假整合在永宁群之上。上部为灰绿色含海绿石砂岩,中部为黄绿色及紫色粉砂质页岩,仅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
本组含微古植物: Leiopsophosphaera minor, L. Densa, L. Aff. Effusa,Trachysphaeridium planum, T. Incrassatum, T. Rugosum, T. Simplex, T. Cultum, T.Cf. Laminaritum, T. Stipticum, Stictosphaeridium sp., Dictyosphaera sp.等及宏观藻类: Chuaria circularis, Shouhsienia shouhsienensis 等。本组发育斜层理、交错层理及波痕构造。在吉林取样获得海绿石K-Ar法年龄为818Ma;辽宁复县本组上部海绿石Ar-Ar法全熔年龄为(746±7)Ma。本组分布于吉林南部浑江流域,辽宁东部太子河流域及营口、旅顺、复县一带,厚度变化在57—656m之间。
备考
编撰者:尹崇玉
作者1:青地乙治
年份1:1928
作者2:姜春潮
年份2:1957
作者3-
年份3-
系名:新元古界
参考资料
钓鱼台组.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6 22:05
目录
概述
命名
沿革
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