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亡国后,这年5月,徽宗的第九子
赵构在归德(今商丘)即位,改年号为建炎。因金兵再次从东北一带南下,
宋高宗只得逃往
江南,过了十年颠沛流离的日子,才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安定下来,史称南宋。南宋在铸钱的许多方面都不让于北宋,高宗在位时先后铸行“建炎三宝”(元宝、通宝、重宝)和“绍兴二宝”(元宝、通宝),都是钱中上品;南宋广铸铁钱,数量版别巨多,蔚为奇观;但在钱币史上备受重视并引为佳话的,却是一种类似代用币的钱牌。
由于钱牌铸期短且量少,存世甚罕,除了在钱谱上一睹其容,常人很难得亲见实物。直到1986年,有研究者在民间获得一枚“准五伯文省”铜质钱牌,四角圆折,长7.2厘米,宽2.3厘米,厚0.2厘米,重32克。不久,在浙江金华地区也发现了3枚同样面值的铅制钱牌。九十年代初,“良金”铜钱牌再次出土于湖北阳新地方。以上发现,不仅丰富了存世钱牌的种类,也使古币爱好者在博物馆与钱牌有缘了。
钱牌是
南宋哪一年代的产物,为之何用?因为史无明载,历来专家也就各行其说。一说铸于南宋初年,是宋高宗行军代用币。试想当年,高宗南渡后屡被金兵追击,曾流亡扬州、南京,后又乘船入海避乱,直到建炎三年金兵北归,才置行宫于杭州,当时称作“行在所”,不久升州为临安府,长期定都于此。说钱牌便是此间所铸的代行货币,在临安府一带发行,目的是弥补军用之缺,也不无道理。另一说引经据典,认为钱牌的铸行当在宋理宗淳佑和景定年间,即南宋末年。吴自牧《梦粱录·都市钱会》:“近世钱文皆著年号,景定年铸文曰
景定元宝。朝省因钱法不通,杭城增造镴牌,以便行用”。镴与蜡通,都言其色黄,镴牌即铜制钱牌也。以上两说孰是孰非,难作判定,但笔者更喜欢第一种说法。因为那里面似乎包含了更多的历史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