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铁佛寺镇,位于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乾县城北六公里,为古丝绸路必经之地、312国道、福银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铁佛北靠振翅欲飞之五峰山,南对高僧辈出之终南山,东临
唐朝太宗之昭陵,西接武皇则天之乾陵,更有关中名刹--法门寺,登高能望。此地夏不炎热,冬不寒冷,四时胜景迥然有异。 案“老县志”所传,铁佛古寺始创建于汉代,位于清凉山上故初名清凉寺。香火旺盛时,常聚千僧。到明万历年间,寺毁于大火,仅存铁佛坐像,遂移本处,重构殿阁,并易名铁佛寺, 铁佛寺镇因此而得名。乾县铁佛寺镇位于
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处北纬34°48′ 28″--34°87′30″,东经108°14′25″--108°73′40″之间。由于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与渭河断裂盆地的结合部,形成南部黄土台原、中部带状平原、北部丘陵沟壑三个地形地貌。因其昼夜温差大是苹果、酥梨及葡萄最佳生长地区之一,东邻乾县注甘西接乾县梁山乡,南连城关、北临阳峪、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2℃,无霜期为 222天,年平均降雨量543--560毫米此地缺水,多以地下水为主水源。
简介铁佛史
简介
乾县铁佛镇古称铁佛寺镇,因其境内有汉朝清凉山上曾有一座清凉寺,寺内供奉铁制佛像一尊故而得名铁佛寺镇,民国设铁佛乡公所、1949年6月,人民政权建立,废除乡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改乡公所铁佛乡人民政府;机关驻地佛寺古镇街道,1958年铁佛、阳峪两乡建成的钢铁
人民公社、1958年底,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礼泉、永寿两县撤销,并入乾县。1959年1月新建立的乾县(大县)正式成立,下辖23个大公社。原乾县境内9个公社(此时吴店乡划归永寿公社).其名称是:城关、阳洪、薛录、梁村、临平、铁佛、注泔(包括礼泉石潭、石泉两乡)、关头(包括永寿甘井、仪井两乡)、峰阳。凡几个乡组成的公社,以原乡为单位,设立管理区建铁佛公社,以便领辖全社,上世纪六十年代因政治原因曾更名红光公社,后又改回铁佛公社公社机关驻地佛寺古镇街道。1984年改人民公社为乡政府;乡政府驻铁佛寺古镇街道,距县城7公里;辖区面积42.5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 , 辖区人口17314人;人均纯收入6000元 与西兰公路相接福银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辖铁佛寺、宋家坡、靠山、田家坳、南北、南陵、陈家坳、杨家山、八一、太平岭、三福寨、白虎门、三兴、上丁、下丁、屈杨、任家洼、陈家洼18个村委会。铁佛镇自然资源丰富石灰石储量丰富;且是上等的建筑材料及化工原料。铁佛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商贸活跃、经济繁荣因其为古丝绸之路必经要道而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历史背景
乾县铁佛,位于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乾县城北六公里,为古丝绸路必经之地、312国道、福银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铁佛北靠振翅欲飞之五峰山,南对高僧辈出之终南山,东临唐朝太宗之昭陵,西接武皇则天之乾陵,更有关中名刹--法门寺,登高能望。此地夏不炎热,冬不寒冷,四时胜景迥然有异。 案“老县志”所传,铁佛古寺始创建于汉代,位于清凉山上故初名清凉寺。香火旺盛时,常聚千僧。到明万历年间,寺毁于大火,仅存铁佛坐像,遂移本处,重构殿阁,并易名铁佛寺, 铁佛寺镇因此而得名。 铁佛周边十八村农业户口1.8万;铁佛寺古镇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妇女更是心灵手巧,铁佛妇女的手工艺品及关中土布远销全国各地及海外,铁佛寺古镇的手工艺品市场名扬全国,铁佛胜产苹果、酸枣、酥梨、柹子等水果。据史料记载从明朝至今铁佛寺古镇街道每月九集农历逢1、4、7的集贸市场、牲畜交易市场、粮食农产品市场、手工艺品市场在整个乾州都是起步最早和发展最快的集贸市场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据铁佛年长老人讲述铁佛寺古镇商贸极其发达古镇设有私塾、染布坊、车马店、酒楼、商行、当铺、票号 等多家办事机构为往来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客商服务,并建有高达数丈的城墙及其城门楼,为保护铁佛古镇民众及过往客商的性命及财产,免遭关中地区横行的土匪及流寇洗劫起了巨大作用。还建立铁佛寺民团和铁佛寺保安队等组织,故而成为丝绸之路要道上最著名的驿站之一。 因铁佛寺镇位居古丝绸之路的要道故而商贸发展较早且相当完善,古人曰’在口外知铁佛寺镇有寺院百所;而不知乾州城’可见铁佛古镇当时之繁华。 久经沧桑,建国后尚余铁佛孤身。1949年6月,人民政权建立,废除乡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设铁佛乡,并先后设立了:乾县铁佛法庭、铁佛税务所、铁佛工商所、铁佛邮电所、乾县农业银行铁佛营业所、铁佛粮食购销站、铁佛机械加工厂、铁佛农机站、铁佛磷肥厂、铁佛供销社、铁佛面粉加工厂、铁佛物资供应站、铁佛信用社、铁佛供销社食堂、铁佛食品公司、铁佛电管站、铁佛畜牧兽医站、铁佛牲畜配种站、(后一部分搬往阳峪乡)同时建设了铁佛完小、
铁佛初级中学、铁佛卫生院、铁佛影剧院;并初步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乾县铁佛的历史记忆
乾县铁佛镇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古镇,是唐僧西天取经的必经之地。最早建于铁佛镇西北清凉山上的铁佛寺是一座历经近五百年沧桑的古刹,是西府有影响的佛教圣地。据范紫东先生撰写的《乾县新志》称:寺内有一尊铁佛像,为明代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时)近铸造。据清代吴玉撰写的《乾征遗稿》载:“明万历年间,有了静、了常、了喜、了澈四位和尚住持之,大兴象教,缁徒云集。”足见那时香火旺盛,佛事繁忙。所以,铁佛文化底蕴之源远流长,可想而知。
铁佛是一块儿风水宝地。如果从唐太祖李虎算起,唐朝第二十一位皇帝唐僖宗李寰于公元888年病死后便葬于铁佛南岭村附近的鸡子堆。后来,惠安皇后也葬于此,是为合葬墓靖陵。历经千年,地面石刻已残破不堪,但不完全失其珍贵。
在铁佛的十八里铺村,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英雄墓地——雷恒炎之墓。雷恒炎,字坤山,民国时礼泉提戈村人,清宣统三年(1911),曾在响应
武昌起义的秦陇复汉军兵马大都督张凤翙部下任行营执事官兼王子营副统。十一月初复汉军与驻扎于十八里铺的清军曾激战于铁佛南陵,复汉军败绩,张都督在乾县城内固守。12月25日派雷恒炎为全权代表,赴十八里铺与清廷陕西巡抚升允议和,不幸残忍杀害。临刑时,甘军令雷恒炎下跪,雷怒曰:“岂有屈膝代表者耶!”遂立而死,并被抛尸于井。后来便封井为墓,墓前建祠勒石。同时遇难的还有朝邑壮士魏人杰、咸阳马庄壮士王君德。长眠于铁佛黄土地的这些仁人志士,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留在乾县的革命火种,他们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光耀千秋。
铁佛这块热土光荣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1936年10月8日铁佛保安分队在中共地下组织成员吕剑人、张庚良、刘庚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连夜攻入永寿县城,处决了永寿县县长祁云石,其部队发展到三百余人,建立了陕甘边抗日联军。这次起义,对于处在国民党军队“围剿”形势下的陕北中央根据地是很大的声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领导铁佛保安分队起义的吕剑人是乾县大墙乡西天堡人,这次起义前他刚从国民党监狱被释放不久。张庚良是铁佛太平岭人,18岁便投身革命,是乾县早期中共领导人之一。铁佛武装起义后,他率领抗日联军去麟游山区打游击,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他曾在
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过,周恩来副主席接见过他,并且指出:乾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进行武装斗争意义十分重大。铁佛的武装起义,就是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的实际步骤。1938年张庚良在杨虎城将军部队做党的地下工作,同年8月赴山西参加抗战,在
中条山战役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和张庚良同村的共产党人杜友林,是1939年后期乾县工委的负责人之一。铁佛士桥村共产党人陈玉林曾任乾县武工队队长,曾率领武工队于1947年4月11日在旬邑土桥镇宣布成立乾县独立大队,后来被叛徒出卖,被反动派杀害,年仅36岁。铁佛籍的中共党员陈振邦曾任西府总队三支队队长,他和田家坳游击队队员田万林于1947年8月在彬县千头村夜渡泾河时不幸遇难。
解放前铁佛陈家洼的陈秉祯,毕业于黄埔军校,并在赵寿山部下任营长。其弟陈秉礼曾在西安体院专攻篮球专业,是陕西篮球队的主力,解放后,是乾县“赤卫”队的骨干。
新中国成立后,铁佛这块宝地更是人才济济、精英荟萃。屈杨村的屈德是志愿军烈士。十八里铺的徐光煜和白虎门村的周宏策是在咸阳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太平岭的杜旭教授则是实践“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诺言的知名大夫。在文教战线,南北村的吴秉辉曾任
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张景春被评为1989年先进教育工作者,张碧英被评为部级优秀教师。靠山村的韩敏是陕西师大的教授,曾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主任,著述丰硕。至于,出生于南陵村土窑洞的作家沙石,曾任咸阳市作协主席,而今,年逾古稀仍笔耕不辍、新作不断……
铁佛这片黄土地是人文复兴、精英辈出的摇篮。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哺育了众多的时代楷模。铁佛历史的光辉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