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
刘半农创作的新诗
《铁匠》是近代诗人刘半农于1919年9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着力刻画出一个精犷、刚健的劳动者形象;生动地的描写出匠人打铁时的劳动场面,他的诗作并非“为做诗而作诗”,而是有所为而发,在诗中寄寓着作者隐约的希望。这首诗的语言是相当纯熟的,语感自然流畅,节奏和谐,押韵宽严适中。
作品原文
铁匠
叮当!叮当!
清脆的打铁声,
激动夜间沉默的空气。
小门里时时闪出红光,
愈显得外间黑漆漆地。
----
我从门前经过,
看见门里的铁匠。
叮当!叮当!
他锤子一下一上,
砧上的铁,
闪着血也似的光,
照见他额上淋淋的汗,
和他裸着的,宽阔的胸膛,
----
我走得远了,
还隐隐的听见
叮当!叮当!
朋友,
你该留心着这声音,
他永远的在沉沉的自然界中激荡。
他若回头过去,
还可以看见几点火花,
飞射在漆黑的地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19年9月,当时正值封建文人和资产阶级贵族纷纷反对以劳动人民生活入诗的时候。刘半农通过勾勒铁匠打铁时的劳动场面,塑造了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的形象,再现了“五四”时期神圣劳工的画廊,表现了诗人的进步思想。
文学赏析
铁匠和刘半农其他诗歌中出现的农民、木匠、渔民、人力车夫、乞丐、卖莱人、磨豆腐人等在一起,组成了“五四”时期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画面。诗人书写了“劳工神圣”这一诞生在“五四”运动中的响亮口号。难怪当时的人们被刘半农是“平民诗人”。
诗人看来对“铁匠”的形象十分钟爱。他的诗不止一次地写到“铁匠”。“人家说打铁朋友苦连天,我钉钉铛铛打铁也打过十来年。我打出镰刀弯弯好比天边月,我勿打锄头钉耙你哪里哼好种田?”(《劳工的歌》)“铁匠镗镗!朝打锄头,夜打刀枪。锄头打出种田地,刀枪打出杀魍魉。”(《拟儿歌——铁匠镗镗》)这一次诗人稍稍避开了如实的描写,他不再直接贸美铁匠的劳动成果和贡献,即使写铁匠的劳动过程,也是拈出打铁时发出的“叮当叮当”的声音和“红光”这两个特征,一为听觉,一属视觉,在诗的三节中每一节都出现,回环往复,加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诗人有意把铁匠打铁的场景置于“沉默”的“夜间”,这样“叮当叮当”的声音因这“沉默”而更加铿锵,闪烁的“红光”因这“黑漆漆”的“夜间”而更加耀眼,铁匠的铁锤敲击在“砧上的铁”上,也敲击着这夜的沉默的静谧,红光亮在“黑漆漆”的长夜里,也亮在这黑洞洞的人世间,于是就有了结尾的这么几句:“你若回过头去,/还可以看见几点火花,/飞射在漆黑的地上。”看得出,诗人在描摹现实生活的同时,还为全诗输人了象征的意义。当然这种象征还比较浅近,不难为读者所理解。
刘半农十分往重诗的音节。这首诗是一首自由体诗,但又不那么“自由”,它基本上由二拍、三拍、四拍三种不同整数的诗行组成,跌宕有致,形成节奏上的抑扬顿挫。诗的第一节强调“沉默”,配以给人压抑低沉的“地七”韵(韵尾“i”),第二、三节强调“他永远在沉沉的自然界中激荡”,拟昂扬的“江阳”韵(韵尾“ang”)。刘半农说他写诗是在“黑夜荒山中摸索”,《铁匠》正是诗人摸索的一个成果。
名家点评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王彬《二十世纪中国新诗选》:“《铁匠》一诗,无论从精神实质上,还是艺术形式上,它都不愧为新诗初创后的成功作品。”
商洛地区仓颌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宋建忠《诗歌经典鉴赏》:“这首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站在了劳动者的立场上,而且有着‘欣赏’的意味。这与胡适的对劳动者苦难的丁点同情、又更进了一步。”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乡土中国现代性的文学想象:现代作家的农民观与农民形象嬗变研究》:“‘闪着血也似的光’、‘飞溅的火花’,这些意象具有情节的结构功能,把整个诗歌串联起来,连贯整体地展现了一个铁匠打铁的乡村图景,激越悠扬而又和谐优美,余音袅袅。”
香港作家秀实《黄鹤文论》:“诗以白描的手法塑造出一位铁匠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充满力与美的。”
作者简介
刘半农(1891年—1934年),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北京病逝。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8:0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