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渚守风
唐代杜甫诗作
《铜官渚守风》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作品原文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
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
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创作背景
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漂泊一生的大诗人杜甫来到湖湘大地,在岳州稍做休整之后,继续向潭州(长沙)进发,去会见好友韦之晋,请求资助。过了乔口,来到古代楚国铸钱的铜官山下,潭州的天气变坏,湘江开始起风,杜甫一家只好在铜官渚避风,等待好天气。杜甫正好看到铜官窑烧瓷的情景,非常壮观,不胜感叹,作《铜官渚守风》: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杜甫看到大火,开始以为是春耕烧山,直到烧红了半边天,才知道那不是烧山,而是铜官窑在用山柴烧龙窑,制造当时最先进的彩瓷。铜官窑的熊熊大火,与杜甫自己的落魄、遭遇坏天气相比,一边是繁荣与欣慰,一边是饥饿与疾苦,都体现在这首诗歌里。
作这首诗后第二年,杜甫就去世了。后人为了纪念杜甫,在铜官渚建起了守风亭,刻上《铜官渚守风》,不忘杜甫的行踪和遭遇。
作品鉴赏
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天,已苦于多年漂泊、北归无计的杜甫,领着妻儿,雇了两个长年(舟工),乘着在蜀中用宅地换来的一艘破旧的小楼船“转作潇湘游,”此时他们正出洞庭经乔口欲直抵潭州,顷刻已至铜官。不料正遇风生水起,舟行阻滞,杜翁故弃舟登岸,由此而登上了他寄予大唐中兴最后希望的长沙。铜官是长沙北边的门户,乃为当时十分重要的港埠。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距潭州府地仅十余里之遥,加之盛产陶瓷,还远销西亚地区。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期间,湖南一带相对北方广大地区而言,已称得上是非常稳定了。是时的铜官镇窑火通明透亮,天下樯帆云集,还夹杂着大批来自阿拉伯的商贾,所以此地茶坊酒肆,秦楼楚馆比比皆是,显得格外的繁荣。杜翁来长沙的主要目的是投奔时任长沙太守的故人韦之晋,一是希望他担负起大唐中兴的重任,作一代中兴名臣,而自己还能借机施展一番平生壮志未酬的政治抱负,二是如果达不到目的,则希望从故人处获得一笔资助,以结束自己晚景凄凉的漂泊生涯。在了解到一些铜官的景致和风俗后,杜翁的愁怀也许已得到了几分宽慰,所以情不自禁的欣然命笔,写下一首名为“铜官渚守风”的五律: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
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
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此时杜翁的诗风已大变初衷,多用拗句,显示了他对诗艺更高深的追求和非凡的功力。后人为怀念这位诗中圣哲,在铜官镇建有“守风亭”,并将此诗等泐碑以记,可惜如今已荡然无存,造成了千古名镇文化上的重大缺失,不能不说是一种可悲的遗憾。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湖北襄阳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陈志岁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参考资料
铜官窑寻杜甫诗踪.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网.
中国诗圣的绝唱.中国作家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2 00:0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