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导向是两大金融体系即银行导向型金融体系和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之一。它的企业外部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
贷款。且银行提供的
外源融资所占的比重较高,而在美国,公司的资金更多地来源于证券的销售。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对
资源配置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总体而言,通过
金融体系,
家庭储蓄流向企业部门,并能在不同企业之间配置投资资金。金融体系使家庭能够平滑跨期消费,企业能够平滑跨期支出,使企业和家庭能够分担风险。然而,国家不同,金融体系不同,其功能差异很大。如前所述,可以把
金融体系粗略地分为银行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德国和美国的金融体系可视为两者的代表,而其他国家则居于两者之间。
在美国,金融市场在
资源配置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德国,金融市场相对不重要,而银行在资源配置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三家主要的全能银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和商业银行(Commerzbank)控制了企业部门的资源配置。而美国是数量众多的小银行与大银行并存,直到为1999年,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是分离的。在英国,金融市场历史悠久,并且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美国相比,英国国内的银行业是高度集中的,日本有成熟的金融市场,但在过去50年的大多数年份里,集中性的银行体系一直控制了资源的配置。法国的情况与德国相似,其银行在历史上处于主宰地位,对企业来说,金融市场一直不重要。通过在不同时期内直接拥有主要银行和其他
金融中介的所有权,法国政府的地位较其他国家的政府重要得多。对
公司治理结构而言,在美国和英国,
股票市场为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提供了市场,特别是,敌意接管的可能性被视为约束管理者的手段。在日本和德国,银行的监督起到了与敌意接管相同的外部监督作用。事实上,不同类型
金融体系之间的比较是复杂的,每一金融体系都有其优劣。在分析
金融体系时,重要的是要理解不同金融体系之间的重要权衡。
美国竞争性的、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有不稳定的倾向,大量的信息在公众中扩散所致的“
搭便车”问题模糊了搜集信息的激励,公司控制权市场强加给企业某些外部约束。德国集中性、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提供了
风险分担机制和稳定性,没有太多的信息在公众中扩散,不会产生“
搭便车”问题。从对市场的依赖方面看,英国的金融体系与美国相近,但在
金融部门的集中度和监管的松紧程度上差别。日本和法国的金融体系在
金融部门的高集中程序、不太依赖市场和公司治理的弱外部约束上更为相近。最后,当市场变得日益成熟时,市场和中介的联合是重要的(Frankin Allen et al 2000)。
金融体系的形成有其历史、经济、政治及社会传统根源,1719-1720年发生的两件相互关联的事件——即英国的南海泡沫和法国的
密西西比泡沫,成为金融体系发展的分水岭。两个国家对此采取的不同应对措施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金融体系,即以股票市场为主导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银行导向型观点突出了银行的下述正面作用:1.获取关于公司和经理人员的信息进而改进
资本分配和公司治理效率(Diamond,1984;Ramakrishnan and Thakor,1984)。2.管理代表性的,跨期的和流动性的风险进而促进
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Allen and Gale,1999;Bencivengaand-Smith,1991)。3.动员
资本以利用
范围经济(SirriandTufano,1995)。银行导向型观点也强调了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的缺点。比如,Stigliu(1985)认为在成熟的市场中信息传递快且公开,这降低了投资者搜集信息的激励。然而,由于银行与企业有长期关系,且有关信息不会立即泄露到公众市场,银行能够减轻这一问题(Boot,Greenbaum,andThakor,1993)。
BootandThakor(1997)认为作为投资者联盟的银行在监督企业和减缓借款后的
道德风险(资产替换)方面优于市场。银行导向观点的支持者也强调流动性市场创造了一种近视的投资气氛(Bhide1993)。在流动性市场上,投资者能够你成本地卖掉其持有的
股份,所以没有激励去对公司施加有力的控制。因此,根据银行导向观点,市场的发展会阻碍公司控制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