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鸊鷉
鸊鷉科鸊鷉属鸟类
银鸊鷉(学名:Podiceps occipitalis)是鸊鷉科、鸊鷉属的一种潜鸟。体长约29厘米。体重340-400克。枕部具黑褐色羽冠;成鸟上颈部具黑褐色杂棕色的皱领;上体黑褐,下体白色。嘴窄而尖,黑色,尖端白色,嘴裂附近黄绿色。虹膜红色。
形态特征
银鸊鷉是一种潜鸟。体长约29厘米。体重340-400克。枕部具黑褐色羽冠;成鸟上颈部具黑褐色杂棕色的皱领;上体黑褐,下体白色。嘴窄而尖,黑色,尖端白色,嘴裂附近黄绿色。虹膜红色。眼先、颏、上喉黑褐色;下喉、耳羽、颈侧红栗色:上体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苍白;初级、次级飞羽灰褐色,初级飞羽尖端灰黑色,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大、中覆羽暗灰黑色,小覆羽淡黑褐色;尾羽甚短,棕、褐,白等色相掺杂;前胸、胁、肛周灰褐色。前胸羽毛尖端苍白或白色,后胸和腹丝光白色,略沾灰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脚近尾端,石板灰色,趾端具阔爪,趾侧具瓣状蹼膜。
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尾仅具一些短软的绒羽,或几乎没有。两脚位近臀部。跗蹠侧扁,适于潜水;四趾均具宽阔的瓣蹼;爪钝而宽阔,中趾的内缘呈锯齿状,后趾短小,位置较其他各趾为高,或则付缺。体羽短而稠密,饶有抗湿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两性相似。头骨为裂腭型和全鼻型;并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肠;雏为早成性。
栖息环境
在有开放水域或植被不太茂密的潮湿地区繁衍生息:高海拔湖泊、泻湖、水库、芦苇床、沼泽、平静的河流。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海湾中也发现了该物种。指名亚种生活在低海拔地区,从海平面到1000米。安第斯山亚种经常出现在高海拔水域,哥伦比亚海拔2,600-4,000米,阿根廷海拔3,000米以上,智利海拔3,500-4,500 米,秘鲁海拔3,000-5,000米,该亚种的个体有时会在冬季来到海岸,特别是在秘鲁和智利北部。
生活习性
行为
不会隐藏在植被中,并且比其他鸊鷉物种潜水更少。在水面上奔跑。飞行时腿远远超出身体。繁殖季节在水体上通常非常明显,这有利于观察。在夏季,它们成对或成小而松散的群体出现。在冬季,则变得非常群居,可以观察到数十只的群体,聚集在较大的水域或海上。生活在安第斯山脉的亚种主要是留鸟。居住在巴塔哥尼亚的指名亚种种群在冬季向北迁徙,而福克兰群岛的指名亚种种群则定居于此。迁徙一般在夜间进行。
几乎终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栖住。不善飞翔。游泳时不用翅而以脚,极少行走在地上。能潜水觅食,一般潜水仅1-4米深。
叫声
银鸊鷉并不是一种声音很大的鸟。接触叫声是沙哑的“chert”或“chook,chook”。婚礼歌曲是一首由颤音和清晰的高音组成的笛子。它通常由几只鸟齐声发出。安第斯山亚种的个体的声音比指名亚种的声音更高。
食性
主要吃水生昆虫。小鱼及其卵、甲壳类动物和水生植物。它们通常在水面上进食,但也可以潜水寻找食物。
分布范围
留鸟:阿根廷、智利、福克兰群岛;
非繁殖地:玻利维亚、巴拉圭。
繁殖方式
银鸊鷉的繁殖期取决于地区:在智利,低海拔地区的产卵期为9-10月,安第斯山脉湖泊的产卵期为12月至翌年1月。哥伦比亚的筑巢时间为2月,秘鲁的筑巢时间为9月至翌年3月。求爱过程是复杂的。它包括在水面上平行奔跑,身体直立,几乎完全露出水面。眼睛后面的装饰羽毛是直立的,用于展示。在或多或少松散的栖息地中筑巢,通常在开阔的水域中。巢穴数量可能非常多,并且几乎互相接触(例如,在火地岛观察到有超过1,000个巢穴)。
用芦苇和其他植物建造一个漂浮的巢穴。雌性产下1-6枚蓝白色卵,尺寸约为44毫米×29毫米。孵化期平均持续18天。这些小鸟像大多数鸊鷉一样有条纹,在孵化后24小时内就能游泳。在包括鸥科在内的混合群体中,育雏成功率似乎更高。雏鸟早成性,全身密生绒羽,能自由活动,在雏鸟孵出2-3周的时间,亲鸟常把雏鸟放置背上,受惊潜水则把它们挟在翅膀底下。
亚种分化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10月1日——无危(LC)。
种群现状
银鸊鷉指名亚种没有受到威胁。它在福克兰群岛很常见,在阿根廷和智利也很丰富。另一方面,安第斯山亚种几乎受到威胁。它主要分布在其分布区的北部,在哥伦比亚处于极度濒危状态,而在厄瓜多尔则呈下降趋势,在那里它已经变得非常稀有。该物种在秘鲁库斯科地区的高海拔湖泊中仍然很常见,除了少数湖泊,它几乎消失了,可能是由于外来鱼类的引入。这两个亚种都面临着同样的危险:湿地退化、虹鳟鱼等入侵鱼类的引入、水力发电大坝的建设、狩猎。然而,对数量庞大的指名亚种的影响仍然不大。
相关文化
英国银鸊鷉邮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0 14:4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