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头蝗(Pyrgomorpha yrgornorpha conica Olivier,1791)是
锥头蝗科锥头蝗属的一种动物。
生活习性
蝗虫属于直翅目蝗科,4500多个种类的统称。蝗虫中有400多种是农林害虫,而“蝗中之王”就是人们谈之色变的飞蝗。飞蝗在我国有三个品种,即
东亚飞蝗,
亚洲飞蝗和
西藏飞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记载了食用和
药用昆虫76种。
蝗虫是一种直翅目昆虫。它们有一对发达的膜质内翅善于飞翔,后足发达,善于跳跃。由于新疆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南北疆气候相差悬殊,植被类型多样,因此蝗虫的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蝗虫专家陈永林先生介绍,在新疆现已发现蝗虫160余种,其中主要分布在北疆的有128种,南疆也有52种。如此多的蝗虫,导致新疆地区蝗灾不断。
新疆蝗虫均属于蝗科,又分飞蝗亚科、笨蝗亚科、锥头蝗亚科、癞蝗亚科等。除了亚洲飞蝗和竹蝗外,还有12种不成群迁飞的土蝗。蝗虫是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的素食者。对农业造成危害的主要种类有:亚洲飞蝗、
小垫尖翅蝗、意大利蝗等。对牧场有灾害的蝗虫有:
西伯利亚蝗、牧草蝗、小车蝗等。
在植被丰富的北疆,蝗虫多为草栖性和林栖性。在这儿即使是刚打过药,蝗虫也遍地都是,若在草丛里任意走动,几乎每一步都有两三只蝗虫从脚下蹦起。在水草丰美之处如那拉提草原,蝗虫的体色多为黄褐色、绿色和黄色,高高的草丛掩护了蝗虫。在炎热的南疆,旷野多为光秃秃的,很少草木,却也能找到蝗虫,但是这里的蝗虫多为露地栖性,虽然没有了植物的掩护,蝗虫却以那岩石般的颜色与戈壁滩融为一体,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它,真是绝好的拟态保护,而且南疆蝗虫更加灵敏善飞,想捉到它们也不容易。
1.生活史是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於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
2.这一目昆虫幼生期叫做『若虫』,因为和成虫在外观上差异不大
3.上翅平直覆盖在体背上,下翅是膜质则缩摺在上翅之下,飞行的时候才会舒展开来
5.前、中脚比较细短,后脚粗长结实,擅於跳跃
6.蝗虫体色都是绿色、褐色系,在草丛中是很好的保护色
7.部分种类雄虫会发出声音求偶或示威,雌虫在腹端有产卵管
蝗虫种类繁多,大都长约二寸于,四翼六足,前四足用以爬行,后二足用以跳跃,口齿如锯,头部有复眼二个,单眼三个,触觉如鞭状,卵产生于坚硬之土面,初生时如蝻子长成后即为蝗虫,为食农作物之害虫...
俗称蚱蜢或《草螟仔》,身体颜色不是绿色就是褐色系,它的后腿比螽斯粗壮,触角比较短,不像螽斯触角超过身体长度,它们的生活史是卵若虫成虫,属不完全变态。具咀嚼式口器,为
植食性昆虫。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丛中,常看到它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它的触角没有螽斯那么长,呈短鞭状,但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有时可看到两只蝗虫雄上雌下的结婚画面。
生态习性
稻蝗是平地及低海拔地区草丛中极常见的蝗虫,每年可发生两代。
形态特征
体小型,具小颗粒与细刻点。头较短,锥形。头顶向前突出,前缘宽圆,中央具纵沟,自顶端至复眼前缘的距离约为眼间距的1.2-1.5倍,头部背面具中隆线和小颗粒。颜面侧观向后倾斜,中部呈弧形凹人,具细小颗粒;颜面隆起较窄,中央具细纵沟,向上延伸至头顶。触角粗短,基部扁宽,呈剑状,其长不到达前胸背板后缘,中段一节的长略大于宽。复眼卵形,其纵径约为横径的1.4-1.5倍。
前胸背板背面较平坦,前缘较平直,后缘为圆弧形;中隆线明显,侧隆线为一列断续的颗粒所组成;中、后横沟均切断中隆线,后横沟位近后端,沟前区的长度约为沟后区的1.3倍;前胸背板侧片的下缘呈波状,其前下角近乎直角形,后下角呈斜切形(161a)。前胸腹板前缘较厚,略隆起。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较宽,中隔宽约为侧叶宽的1.5倍。前、后翅均发达,较远地超过后足股节顶端,翅端较狭圆,后翅与前翅约等长。后足股节狭长,其长为宽的约4.8倍,外侧下膝侧片顶端钝圆。后足胫节顶端缺外端刺,沿其外缘具刺7-9个。肛上板为长三角形,顶端钝圆形;尾须为扁锥形,其长略不到达肛上板的顶端;下生殖板为短锥形,略向上翘起。阳具基背片见图161b。
体色 草绿色或黄褐色,有时雄性为黄褐色,雌性为草绿色。自复眼后下方、向后延伸至前胸背板侧片的下缘具有淡黄色条纹,腹部为黄绿色。后翅基部常为玫瑰色。
雌性 体较大于雄性,狭长。上产卵瓣较粗短,顶端近钩状,上外缘具细齿;下产卵瓣较狭小。下生殖板长略大于宽,两侧缘近平行,后缘中央呈三角形突出。其余同雄性。
体长:♂16.0-18.0毫米;♀23.0-32.0毫米。
前胸背板:♂3.1-3.6毫米;♀4.2-5.9毫米。
前翅:♂13.0-15.0毫米;♀17.0-23.5毫米。
后足股节:♂7-8.5毫米;♀10.0-13.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