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战役(又名锦州会战),是从1948年10月7日到10月15日在
辽沈战役第一阶段中,人民解放军
东北野战军主力对据守
辽宁省锦州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坚战役,是辽沈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
战役背景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根据全国军事形势,决定首先在东北战场与国民党军展开大规模会战。早在1948年2月7日即电示
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林彪,准备在冬季攻势结束后,以主力南下
北宁铁路锦州至唐山段,把
卫立煌集团封闭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而林彪却顾虑重重,徘徊于打长春或南下作战之间,到7月20日才初步确立南下北宁铁路作战的决心。7月30日,军委致电林彪,要求“关于新的作战计划,觉得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但到8月份,仍以北宁路附近敌情严重、供应困难等原因而未作出南下作战的部署。经中央军委批评后,9月3日林彪才上报南下作战的大体部署。
1948年9月7日,中央军委就东北的作战方针发出指示,强调必须确立攻克锦(州)、榆(山海关)、唐(山)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而置
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必须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集团来援时敢于同其作战;必须据此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军需和处理俘虏事宜。
战役经过
战略部署
国民党军统帅部判断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可能入关作战,故决定对东北采取“暂取守势”,“北宁路暂不打通”,集中兵力确保辽东、热河(今分属内蒙古和辽宁、河北),牵制东北人民解放军不能迅速入关,以利巩固华北,支撑全国战局的方针。
据此,卫立煌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路”的方针。其部署是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
范汉杰指挥第6兵团(司令官
卢浚泉,辖第93军)和新编第5、第8军及第54军14个师,连同非正规军共15万人防守山海关、绥中、兴城、锦西(今葫芦岛市)、锦州、义县等北宁铁路沿线城镇及秦皇岛葫芦岛两海港,主力防守锦州、锦西地区,维护东北与关内陆上及海上联系;卫立煌直接指挥第8兵团、第9兵团、新编第1军和第49、第52、第71军及
青年军第207师(相当于军)等共24个师(旅)30万人防守沈阳及铁岭、抚顺、本溪、辽阳、辽中、新民等外围据点,作为东北地区的防御中枢,以确保沈阳,并支援锦州,策应长春。
1948年9月10日,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
罗荣桓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制定的作战方针和东北国民党军的态势,拟定如下作战计划:第一步以奔袭动作歼灭北宁铁路除山海关、锦州、锦西以外各点之敌,切断关内外国民党军的联系,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锦州和打增援之敌,其部署是:以第3、第4、第7、第8、第9、第11纵队及炮兵纵队主力、第2纵队第5师、
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4、第6、第8师及骑兵师出击北宁铁路锦州至唐山段,攻占锦州,切断东北国民党军与关内的联系,以第12纵队和独立第5、第7、第8、第9、第10、第11师及炮兵纵队1个团、
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继续围困长春,使守军不能撤逃沈阳;以第1、第5、第10、第6纵队和独立第2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分别集结在沈阳、长春之间和彰武、新立屯地区,准备截击由长春突围或由沈阳出援的国民党军。
孤立锦州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
程子华、政治委员
黄克诚指挥第11纵队、冀察热辽军区3个独立师、骑兵师由建昌营等地向北宁铁路滦县至兴城段出击,至17日攻克昌黎、北戴河,28日攻克绥中,包围兴城,吸引了锦西国民党军第54军向南增援。第4、第9纵队分别从台安、北镇出发,于16日包围义县。第3纵队和第2纵队第5师以及炮兵纵队一部由西安(今辽源)、四平等地经铁路输送于20日前后到达义县附近,接替第4、第9纵队对义县的包围任务。25日,第9纵队配合自四平以西南下的第8纵队攻占了锦州以北的葛文碑、帽儿山等要地,歼第93军暂编第22师2个团大部。27日,自四平地区南下的第7纵队,在第9纵队一部配合下,攻占了锦州以南高桥和西海口,第4纵队第12师进占塔山,将锦州与锦西守军割裂。28日,炮兵纵队以炮火封锁了锦州飞机场,切断了国民党军的空运。29日,第4纵队绕过锦州攻克兴域。10月1日,第3纵队、第2纵队第5师在炮兵纵队主力协同下攻克义县,全歼第93军暂编第20师。
在义县战斗中,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司令员
朱瑞牺牲,至此,战略要地锦州成为-座孤城。与此同时,监视沈阳、长春守军的东北野战军第1、第5、第6、第10纵队和第2纵队主力,分别自九台、四平、清原、开原等地隐蔽南下,于9月中旬相继进至新民西北、锦州以北地区待机。
围城打援
此时,
蒋介石及卫立煌始判明东北野战军有在北宁线发动攻势并强攻锦州可能,深感形势严重。为解锦州之危,蒋介石于10月2日到沈阳,作如下部署:从关内急调第17兵团指挥第62军、第39军2个师、第92军1个师及独立第95师海运葫芦岛,连同原在锦西地区的4个师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第17兵团司令官
侯镜如指挥,增援锦州;以沈阳地区新编第1、第3、第6军和第71,第49军主力共11个师另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第9兵团司今官
廖耀湘指挥,先向彰武及以南新立屯攻击,截新东北野战军的后方补给线,然后经皇新趋义县,协同“东进兵团”对进攻锦州的东北野战军主力进行来击,
范汉杰集团继续固守锦州,长春
郑洞国集团伺机向沈阳突围。
1948年10月2日,林彪曾一度考虑以主力回攻长春。3日,林彪、罗荣恒致电中央军委,表示决心“仍攻锦州”,并调整部署,准备集中16个师和炮兵纵队主力共25万人攻歼锦州之敌,4日,中央军委复电指出,这个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要求按照既定部署“大胆放手和坚持地实施,争取首先攻克锦州”。10日,中央军委强调指出,战局很可能发展成为极有利的形势,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锦州是山海关内外陆上交通的咽喉。市区周围环山,南傍小凌河、女儿河,地势险要。国民党军凭借市郊高地,以钢筋混凝土工事为骨干,构成若干支撑点式的独立坚守据点,作为外围阵地;依托
小凌河、
女儿河和城垣构成主阵地,以城内建筑物构成核心据点。其防御部署是:第6兵团部及所辖特种部队位于锦州城内,第93军暂编第22师防守城垣以西小凌河北岸地区,暂编第18师防守锦州以北地区;新编第8军第88师防守西郊飞机场一带,暂编第55师防守锦州城西南,暂编第54师配置于城东南,第184师防守东关及紫荆山;由沈阳空运锦州的第49军第79师(2个团)接营市郊部分高地的防守任务。
1948年10月4日晚,东北野战军攻锦部队编成3个突击集团:以第2、第3纵队和第6纵队第17师、炮兵纵队主力附坦克15辆为北突击集团,从城北和西北向南实施主要突击,以第7、第9纵队和炮兵纵队一部为南突击集团,第8纵队附第1纵队炮兵为东突击集团,分别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实施辅助突击。另外,第2兵团指挥第4、第11纵队和
冀察热辽军区2个独立师扼守
塔山一带阵地,控制锦州至锦西的濒海走廊,阻击“东进兵团”,第1纵队主力进至高桥地区为战役总预备队:第5纵队和第6纵队主力、第1纵队第3师、独立第2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位于彰武东南地区,诱“西进兵团”北进,并配合第10纵队在新立屯以东地区阻击“西进兵团”,使其不能直接救援锦州。
10月8日,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开始中新民和了中分路西进。东北野战军以第5纵队和第6纵队主力在彰武东南地区采取运动防御,将其诱向西北方向,以第10纵队和第1纵队第3师在新立屯以东地区,坚决阻击其向锦州增援。至13日,“西进兵团”进占彰武和新立屯以东地区,炸毁了彰武铁桥,切断了东北野战军的后方补给线,企图引诱攻锦部队回援。“东进兵团”于10日开始以3~5个师的兵力,在海、空军火力掩护下,向塔山实施连续猛攻,企图打通增援锦州的通道。第4纵队在第11纵队和独立第4、第6师的密切配合下,依托野战阵地,以坚守和阵前反击相结合,激战六昼夜,击退“东进兵团”数十次冲击,歼其6000余人,守住了塔山阵地,保障了攻锦部队的侧后安全,为攻克锦州赢得了时间。此即著名的
塔山阻击战。
解放锦州
1948年10月9日,东北野战军攻锦部队在东西两翼阻援部队的保障下发起锦州之战,首先进行外围战斗,至13日,控制了锦州外围有利地形。14日10时,各突击集团向锦州城发起总攻,先以猛烈炮火集中摧毁城墙及附近的守军工事,打开了缺口。11时左右,南北两个突击集团在炮火的掩护和坦克的支援下,发起猛烈冲击,迅速突入城内,展开激烈的巷战,打退守军步兵、坦克的多次联合反扑。接着,后续部队源源跟进,向守军纵深发展进攻,随后,东突击集团也突破了城坦,各部队采取穿插分割、过回包围等战术手段,将守军插乱、割裂,然后在炮火、坦克的掩护下,以火力、爆破、突击相结合,对固守据点的守军实施攻击。15日拂晓前,各路攻城部队在锦州城内会师,歼灭了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和第6兵团部,守军仅剩约1万人固守锦州老城。当日中午,第7纵队和第2纵队一部向老城攻击,至18时全歼守军。
战役结果
锦州之战共歼灭守军10万余人,俘获
范汉杰以下近9万人,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以陆上撤向关内的道路。在锦州作战中,东北国民党军共出动飞机1069架次,担负空运和空中支援任务。攻锦部队击落飞机15架。19日,中央军委致电东北野战军领导人,指出:锦州之战“部队精神好,战术好,指挥得当,极为欣慰,望传令嘉奖”。
后世纪念
辽沈战役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于1958年12月,原址设在锦州
大广济寺。1978年10月,
叶剑英元帅题写馆名。1985年4月29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在锦州修建新馆,新馆坐落在
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侧,于1988年10月31日落成开放。2001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使馆进行全面改陈改造,于2004年11月2日竣工并重新对外开放。2008年3月1日起,作为全国首批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公众实行免费开放。
辽沈战役纪念馆占地18.8万平方米,园区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园林环境,以辽沈战役军事主题为切入点,以具有纪念性和标志性的门、塔、馆建筑为主体,通过强化中轴线处理,使主体建筑、纪念设施和景观布局在风格上协调统一,形成一组完整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成为集历史研究、文化传播、艺术博览、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军事主题公园。
主体建筑8600平方米,基本陈列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陈列内容全面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历史,突出展示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陈列设计运用现代陈展理念,突出主题,把握重点,彰显个性,营造了独特的陈展环境和个性空间,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形式,深度解读历史,艺术再现宏大战争场景。
其中,
《攻克锦州》全景画馆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被誉为中国博物馆和世界美术史的艺术精品和经典之作。馆藏藏品总计19915件,其中文物6248件,一级文物25件,二级文物275件。又相继修复开放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和配水池战斗旧址,延伸红色旅游路线,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辽沈战役纪念馆作为锦州市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红色名片”和“城市客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先后荣获“全国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指挥所旧址
在锦州西北约18公里处翠岩山西南脚下,有一座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叫牤牛屯。村西有一座大院落,院中是端端正正的五间平房,它就是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9月30日,林彪、罗荣桓、
刘亚楼、
谭政领率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由
双城乘火车北上
哈尔滨,绕道
齐齐哈尔,经
昂昂溪、
彰武南下,开赴锦州前线,10月5日进驻
牤牛屯。从此,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在这个小村庄开始了纵横大决战的日日夜夜。从此,历史在小小的村庄里开始扭转,小小的村庄也因历史而名扬天下。
2005年6月,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把它作为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按原貌修善了5间正房、修复了3间东厢房、3间门房和5间西厢房。在正房对当年指挥所的现状进行了复原陈列,在东西厢房分设展览馆和多媒体序厅。
配水池战斗遗址
配水池位于锦州城北约1公里处的82.61高地上,是日伪时期修建的为锦州进行供水配系的钢筋水泥建筑,将水放干后既可囤兵又可作战斗掩体,是整个配水池阵地的核心部分。在其东北40余米处有4座小红房,东门有一个小门房。其东侧公路通义县,西与五姓屯南侧小高地、东与大疙瘩相呼应,较高的地势可控制城北公路。辽沈战役时,它成为锦州北面的城防要塞,整个阵地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
1948年10月12日8时,配水池战斗开始。担任攻打配水池任务的
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第7师第20团1营,在营长
赵兴元的率领下,经10小时激战,击退国民党军30余次反扑,在3营7、9连的配合下,于当日18时攻占配水池。战后,1营荣立集体大功;营长赵兴元被授予“文武双全的全面英雄”称号,1950年出席全国
战斗英雄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