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叶棕为棕榈科锯叶棕属的一种矮小的棕榈树,锯叶棕呈叶扇形,叶片黄绿色,花乳白色:浆果暗红色至黑色,生于叶中部,有香芙兰气味。
形态特征
锯叶棕为常青
灌木,高3~5米,叶掌状,深裂,宽40~90厘米。叶柄及叶沿长刺,“锯叶”因此得名。每年长3~7片叶,每片叶寿命长达2年左右。
佛焰花序,长0.5~0.75米,每次可开5个
花序,一般开1~3个。每个花序上有几千朵花,小花白色。两性花长5~6毫米,有3片白色的
花瓣包裹。每朵花有
雄蕊6枚,雌蕊1枚。浆果状单核果,椭圆形,直径5~13毫米,熟时蓝绿色。
生长环境
锯叶棕通常生长在南北美洲气候炎热的地区,土壤要干燥,阳光要充足。
锯叶棕是沼泽松和长叶松的主要林下叶层树种,也是海滨地带常见的灌木。其抗逆性强,耐火烧,可长期耐旱、耐涝、耐
贫瘠土壤。但最适宜生长条件是温带或湿度大的亚热带气候,要求阳光充足,年平均降雨量约1000~1630毫米,温度-4℃~36℃。典型的土壤类型是含石英较多、排水良好。
分布范围
锯叶棕原产北美,分布于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沿岸。
繁殖方法
锯叶棕以种子繁殖。
锯叶棕可以通过分株进行繁殖,取分枝直接移栽到土壤里。经过一年的施肥与浇灌,有效株苗为65栋,分株的成话率达80%,但分株生长情况不是十分理想,与种子繁殖相比,分株移栽的树苗都偏矮小,且叶面偏黄、细。
栽培技术
11月~12月初,锯叶棕果实成熟后需连果穗剪下,果实阴干后去除小枝梗,随后脱粒处理,将种实摊铺在室内摊铺厚度为15厘米,摊晾时间为15天左右,摊晒完成后即可播种。如果选择春季播种的时候,还需将种子同湿沙相混合之后再在室内摊放,博放后上面还需覆盖一层
稻草,对种子进行保湿贮存。
锯叶棕果喜爱生长在干燥土壤、阳光充足的环境。自育苗到移种下地后,株苗需要较多的水分,最优栽培方式为混交林模式。
苗圃地需选择同水源比较靠近的坡地,或者是土壤肥沃砂壤土、黏壤土,整地后在土壤表面需按照腐熟人类尿62.5千克/平方千米、普钙3千克/平方米比例施肥,挖好排水沟。
耕翻后按照1.4米宽度起垄,条形沟与垄垂直,宽度应在20~25厘米。
播种前需要将种子置于草木灰水(60~70℃)内漫泡24h,将种子外蜡质揉去,洗净。整于锯叶棕发芽率低,播种时种子按照750~1050千克/平方千米进行播种,种子必须播足。播种后将肥沃土、粪、草木灰混合后盖种。盖种厚度2.5厘米.最后覆盖层稻草。待幼苗出土率达到80%以上的时候,每天傍晚揭开盖草,对苗床表面喷水润湿,早上将草重新覆盖。幼苗期的时候需让土壤保持湿润,将杂草及时拔除。
待幼苗生长出3片叶子的时候,需对苗木进行移植,
移植后苗木行距应在13厘米x15厘米,土壤需肥沃疏松,移植之后每天傍晚需进行浇水,直到幼苗成活。移植一个月之后,松土追肥。在高温季节需对苗木用遮用网进行遮阴处理。
大苗栽培主要是为园林绿化培育大苗,培育过程中需选择远离风口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将三年以上苗木带土球球移栽,起苗时需多留须根,不能
栽种过深,叶片需剪除1/2.有条件的需在穴内放置些石块,达到减弱和促进须根发育目的,将新叶长出以后需将老叶及时剪除,培育7年之后出圃。
病虫防治
对于棕榈科植物来说,
椰心叶甲,绣色棕榈象、三角椰子
枯萎病、银海枣叶斑病等为主要病虫害,这些病害会导致植株枯萎、腐烂或死亡,对于锯叶棕鲜果来讲,由真菌引起的炭疽病可严重影响鲜果产量,大雨过后,锯叶棕鲜果炭疽病拥有较高发病率。对于较矮的植株对梢部病虫防治可使用500倍的10%
氯氰菊酯溶液,200倍的6%虫线清溶液喷全苗,苗期以
蚜虫防治为主,使用10~20克10%吡虫啉
可湿性粉剂,兑水30~60公斤喷雾,在结莱鼓粒期,为防治豆荚螟和
大豆食心虫,可喷施20%氰成菊酯乳油,每667平方米20~60毫升加水稀释喷雾。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锯叶棕其果含有大量游离脂肪酸、生物活性植物等,对男性前列腺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
经济价值
锯叶棕可制作浆果和果油,果实可用压榨法提取脂肪油,干燥果实可作茶饮用;果实提取物对环氧化酶有抑制,显示有抗炎作用,结合其抗菌、抗氧化作用,是良好的皮肤调理剂,可作为化妆品基础油使用。
食用价值
锯叶棕含有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油脂及其它营养成分,其中2/3的油脂是自由脂肪酸,包括癸酸、辛酸、己酸、月桂酸、棕榈酸和油酸。这些物质可食用也可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