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蓍草
菊科植物
洋蓍草是菊科蓍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密生白色长柔毛;叶披针形,宽卵圆状披针形或条形,头状花序成平顶复伞房状,舌状花白色,其变种有红、紫、黄等;中央为能育的筒状花。
形态特征
蓍,又名千叶蓍、欧蓍。多年生草本,具细的匍匐根茎。直立,高40-100厘米,有细条纹,通常被白色长柔毛,上部分枝或不分枝,中部以上叶腋常有缩短的不育枝。叶无柄,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或近条形,长5-7厘米,宽1-1.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叶轴宽约1.5-2毫米,一回裂片多数,间隔1.5-7毫米,有时基部裂片之间的上部有1中间齿,末回裂片披针形至条形,长0.5-1.5毫米,宽0.3-0.5毫米,顶端具软骨质短尖,上面密生凹入的腺体,多少被毛,下面被较密的贴伏的长柔毛。下部叶和营养枝的叶长10-20厘米,宽1-2.5厘米。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直径2-6厘米的复伞房状;总苞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疏生柔毛;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椭圆形至矩圆形,长1.5-3毫米,宽1-1.3毫米,背中间绿色,中脉凸起,边缘膜质,棕色或淡黄色;托片矩圆状椭圆形,膜质,背面散生黄色闪亮的腺点,上部被短柔毛。边花5朵;舌片近圆形,白色、粉红色或淡紫红色,长1.5-3毫米,宽2-2.5毫米,顶端2-3齿;盘花两性,管状,黄色,长约2.2-3毫米,5齿裂,外面具腺点。瘦果矩圆形,长约2毫米,淡绿色,有狭的淡白色边肋,无冠状冠毛。花果期7-9月。
根状茎短;茎直立,具纵沟棱,疏被贴生长柔毛。叶条状披针形,先端锐尖,具不等长的缺刻状锯齿,裂片和齿端有软骨质小尖头,两面疏生长柔毛。头状花序多数,集成伞房状;总苞钟状,长4-5mm;总苞片3层,宽披针形,先端钝,边缘膜质,褐色,疏被长柔毛;舌状花7-8,白色,舌片卵圆形,长1.5-2mm,顶端有3小齿;管状花白色,长2-2.5mm;瘦果宽倒披针形,长约3mm。
产地生境
洋蓍草分布于中国新疆、内蒙古、东北各省区;生长于荒野、路边、山坡、林缘等处;喜阳光充足的环境,也耐半阴、耐旱,耐寒性强,忌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富含有机质和石灰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宜。
主要价值
观赏
洋蓍草具有开花早,花期长,绿期长,观赏价值高,适宜于庭院、公共绿地、道路绿岛的绿化,是一种优良的抗旱宿根花卉资源,还是一个适宜做切花和干花的良好素材。
药用
洋蓍草别有清热解毒、调经止血的作用;主治疮疡肿痛、跌打损伤、肠炎、痢疾、月经不调、痔疾出血及毒蛇咬伤。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微苦,性凉,有毒。
归经
归心、肝经。
功效
祛风,活血,止痛,解毒。
主治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血瘀痛经,痈肿疮毒,痔疮出血。
相关配伍
治跌打损伤,疔疮肿毒:千叶蓍15g,土当归9g。水煎服。并取千叶蓍适量,煎水熏洗患部。(《新疆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陕西中草药》:“孕妇慎用。”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药理作用
止血作用。
抗炎作用。
其他作用:降血压、退热作用。
相关论述
《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痛,调经。主治蛇、犬咬伤,疮疖痈肿,无名肿毒,跌打损伤,月经不调,阴虚骨蒸。”
《新疆中草药》:“散瘀,祛风,止血。”
附注
我区通化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尚有同属植物单叶蓍Achillea acuminata (Ledeb.) Sch. -Bip.,海拔300-800米间。叶不分裂,边缘具锯齿,齿尖前倾;头状花序半球形,舌状花大;白色。生于草甸子、灌丛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0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