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名,为
鞘翅目,芫青科。分布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广东、广西、台湾;日本等。寄主有幼虫捕食蝗卵等,危害大豆、菜豆、豇豆等豆科植物,还有甜菜、雍莱、甘薯、棉、茄、桑等作物。 成虫是豆类、花生等的害虫之一,也取食其他植物。幼虫寄生于蝗虫卵块内捕食蝗卵。
体筒形,长 10.5-18.5毫米;体宽2.6-4.6毫米。外形与暗头豆芜菁十分近似;重要的区别是:(1)
头红色,
复眼内侧每边各有一个圆形、黑色、光亮的“
瘤”;(2)腹部腹面沿各
腹节后缘有一条灰白色毛组成的横纹;(3)雄虫后胸腹面无圆凹,腹部腹面中间不凹下;(4)雌虫
触角形状不同:雄虫触角3一7节扁平。略成
栉齿状,每节的外侧各有条纵凹槽;雌虫触角丝状。
与暗头
豆芜菁相似。一般一年一代,个别地区有一年两代的。以幼虫越冬。成虫5、6月出现。一年两代的,第2代
成虫于10月下旬到11月上中旬大量出现。
幼虫捕食性。成虫食害大豆、菜豆、豇豆等
豆科植物,残食叶片和花瓣,并能为害甜菜、雍莱、甘薯、棉、茄、桑等作物。
豆芫菁在东北、华北一年发生一代,在长江流域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每年发生2代。以第5龄幼虫(假蛹)在土中越冬。在一代区的越冬幼虫6月中旬化蛹,成虫于6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现为害,8月份为严重为害时期,尤以大豆开花前后最重。2代区越冬代成虫于5~6月间发生,集中为害早播大豆,以后转害蔬菜。第一代成虫为害大豆最重,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并转至蔬菜上为害。成虫白天活动,在豆株叶枝上群集为害,活泼善爬。成虫受惊时迅速散开或坠落地面,且能从腿节末端分泌含有芫菁素的黄色液体,如触及人体皮肤,能引起红肿发泡。成虫产卵于土中约5厘米处,每穴约70~150粒卵。
(2)成虫发生盛期,喷撒2.5%敌丌虫粉剂,每667平方米2~3kg。也可喷洒44%
氯氰菊酯克虫磷乳油2000倍液或20%
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40%
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均可杀死成虫。于成虫发生期喷施90%
敌百虫结晶1000倍液,或50%
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50%
马拉硫磷1 000倍液,或21%
灭杀毙乳油5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1~2次或更多,交替喷施,喷匀喷足。另外,鉴于芫菁幼虫在土中活动,笔者建议在芫菁常年严重危害的地区,还可探索土壤灌淋药液,毒杀土中虫蛹的办法进行防治,以减少成虫虫口数,可能减轻成虫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