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库钱
古代非流通硬币
镇库钱,为了镇灾驱邪,祈求吉祥富贵、永镇财富,朝廷在铸币时,多在库房中设神堂,以供奉财神、仓主、土地火神等神位。神堂香案上方,大都悬挂一枚特制大型钱币,其上披红绸,下挂流苏,即谓之镇库钱。
简介
镇库钱,为非流通硬币,其铸量甚微,由工匠们精心铸造,工艺甚精,堪称当时先进铸币工艺的代表作品。
发展历史
为弘扬钱币文化,我国自1982年开始发行仿制“咸丰重宝金质纪念章以来,已先后发行了七组金、银仿镇库钱纪念币、章。其仿制多为清朝和唐朝时期的镇库钱,现逐一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他们是:“咸丰重宝镇库金钱”金质纪念章1枚、“宝源镇库金钱”金质纪念章1枚,“大清镇库银钱”银质纪念章1枚、“大清宝源金、银钱”金、银质纪念章,各1枚,“五福金钱”金质纪念章1枚、“大唐镇库金钱”金质纪念章1枚,“大唐镇库”金、银纪念币,金币、银币各2枚。
1990年发行的《大清宝源金银钱》与1985年发行的《宝源镇库金钱》除规格、重量不同外,其正背面图案完全相同。
“大唐镇库”古钱的背面原是光背的,在“穿”与“边”之间的钱体上并无文字。为了美观在铸造纪念章时光背上铸上了繁体“吉祥”和“中国金币总公司”字样,在铸造纪念币时光背面上铸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年,及面额等当代社会文明的标志。面额、国号是区分当今纪念币与纪念章的主要标志之一。
将古钱币与现代金银纪念币结合起来,在同一枚币上既能欣赏到古钱币的神韵,又能观赏到现代金银纪念币的风采。是“大唐镇库”金、银纪念币的一大特点,也是她的魅力之所在。
种类
现知最早的镇库钱为“大唐镇库钱”,由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王朝铸造,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乾隆通宝大清镇库钱币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于公元1736年登上帝位后,年号乾隆,便开铸“乾隆通宝”制钱。他在位的60年里(至公元1795年),先后有宝泉、宝源及有关省共22个铸钱局浇制。制式多为小平,钱 径一般为2.2一2.5厘米,重量为2.4一2.8克,多用青铜、黄铜制作,新疆伊犁、阿克苏、叶尔羌、喀什葛尔等局采用自产红铜浇制,被称为“新疆红钱”或“普尔钱”(维语称钱为“普尔”);面文“乾隆通宝”四字为楷书,直读,背文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满文局名,“新疆红钱”的背文,则左为满文、右为回文。由于当时在市场上流通使用的 “乾隆通宝” 皆为小平钱,无折二、折五和折十钱,故民间有“乾隆无大钱”之说。其实,在乾隆年间,有些铸钱局也曾铸造过当十型开炉大钱、试样大钱和宫钱等,如宝泉局和宝苏局就铸造过折十型开炉大钱,宝福局就铸造过背文为“福·厘”的折十型大钱,宝巩局就铸造过当十试样大钱,宝泉局和宝源局还铸造过当十型背文为“万年天子”、“万寿无疆”、“福寿康宁”、“天下太平”的宫钱,等等。只是这些大钱铸造的数量极少,没有进入市场流通,民间未能看到罢了。而乾隆镇库大钱,正是一种民间看不到、是钱局用来“镇库”的大钱。
镇库钱,是指铸钱局在正式开炉浇铸某一制式的钱币前,为进贡、纪念、避邪而先行特制的大钱。镇库钱一般制作精美,存世绝少,流入民间更是凤毛麟角。该乾隆镇库大钱,铜色偏白,钱径6.3厘米,厚0.7厘米,重135克,是各种乾隆大钱中直径最大、厚度最厚、重量最重的一种;其边廓宽为人民0.7厘米,规范、坚挺;中间为方穿,每边长1.3厘米,穿孔曾经被加工过;面文为“乾隆通宝”四个字,直读,楷书,“通”为“双点通”,“宝”为“尔宝”;背文为“大清镇库”四个字,直读,楷书;面文和背文均清秀、工整。
早在文化大革命高潮中,江苏省盐城著名收藏家成春到从民间收集到了一枚乾隆镇库大钱。他把这枚钱币的具体情况发表在2008年8月31日《新民晚报》
咸丰元宝镇库
清代咸丰元宝镇库木质呈样钱,原为河北省保定地区民间传世品,此钱样为黄杨木质,直径13.2厘米,内穿1.8厘米,重114克,正面楷书“咸丰元宝”四字,背穿左右为满文“宝泉”二字,穿上下为“镇库”二字。木质细腻,色泽红润,雕刻精湛,刀迹清晰可见;钱文书法精美,劲瘦刚健,具有周容斋太史所书钱文的风貌。此木样与华光普主编《中国古钱目录》中所载“咸丰元宝宝泉局镇库钱”字体风格一致,只是木样外缘较宽。
太平天国镇库钱
黄铜铸造,直径10.1厘米,厚1.4厘米,重810克。正面刻“太平天国”,背刻“圣宝”。镇库钱铸造精良,为太平天国非流通货币。1953年2月在南京某仓库废铜中发现。藏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光绪镇库钱
光绪年间,虽说清王朝辉煌已逝,但在钱币方面却也算是“丰富多彩”。光绪镇库钱正面“光绪重宝”四字,背面满文“宝泉”,钱体刻有暗花,铜质细密,书体规整,图案精巧,直径156毫米,厚46毫米,穿径28毫米,重566克。该钱存世极少,价值极高。
价值
为弘扬钱币文化,自1982年开始发行仿制“咸丰重宝”金质纪念章以来,已先后发行了七组金、银仿镇库钱纪念币、章。其仿制多为清朝唐朝时期的镇库钱。
1.“咸丰重宝镇库金钱”金质纪念章1枚,1982年发行,由上海造币厂精制铸造。规格66.5毫米,重10盎司,成色99.9%,发行100枚。
2.“宝源镇库金钱” 金质纪念章1枚,1985年发行,由上海造币厂精制铸造。规格20毫米,重量1/10盎司,成色99.9%,发行1500枚。
3.“大清镇库银钱” 银质纪念章1枚,1987年发行,由上海造币厂精制铸造。规格80毫米,重量5盎司,成色99.9%,发行999枚。
4.“大清宝源金、银钱” 金、银质纪念章各1枚,1990年发行,由上海造币厂精制铸造。金钱、银钱各一枚,正背面图案相同,正面有“镇库”字样,背面有“宝源造局”字样。金钱规格32毫米,重1两,成色99.9%,发行1500枚。银钱规格40毫米,重1两,成色99.9%,发行5000枚。
5.“五福金钱” 金质纪念章一枚,1990年发行,由沈阳造币厂精制铸造。规格20毫米,重量1/10盎司,成色99.9%,发行5000枚。正面图案:为“招财进宝”字样。背面图案:为五蝠图案。
6.“大唐镇库金钱” 金质纪念章1枚,1990年发行,由上海造币厂精制铸造。
规格80毫米,重量15盎司,成色99.9%,发行99枚。正面图案:为“大唐镇库”字样。背面图案:主体为篆体“吉祥”字样,下面有“中国金币总公司”字样。
7.“大唐镇库” 金、银纪念币,金币、银币各2枚,1999年发行,由上海造币厂铸造。正背面图案相同,背面有“大唐镇库”字样,正面刊有国号、面额、年号及唐草文饰,显得极其富贵华美。1/10盎司金币,面额10元,规格18毫米,成色99.9%,发行60000枚,普制铸造。
1公斤金币,面额2000元,规格100毫米,成色99.9%,发行68枚,精制铸造。
1盎司银币,面额10元,规格40毫米,成色99.9%,发行100000枚,普制铸造。
1公斤银币,面额200元,规格120毫米,成色99.9%,发行2800枚,精制铸造。
从我国发行的以上七组仿镇库钱纪念币、章来看,多以仿制清朝和唐朝镇库钱为主,这两朝的镇库钱“制式”大体相同,但清朝镇库“通宝”、“重宝”钱的“边”明显比唐朝镇库钱的“边”要宽。
意义
在古代,镇库钱往往是指在正式开炉铸钱之初,特意铸造的一种大钱,主要用以纪念和避邪等用途,所以我国很早就有铸造镇库钱的习惯,而《大唐镇库》金银币就蕴涵了当中的意义。
镇库钱是古代铸造货币时特制的非流通钱币,尺寸较流通货币更大、更厚,铸造量甚少,工艺更精,一般放置在钱局库房,有“意头”作用。最著名和最早的中国镇库钱是“大唐镇库钱”,铸造于五代十国时期。历代均有镇库钱出现。
历史记载
咸丰年间的镇库钱并不多,资料记载的有咸丰宝泉局“咸丰元宝”镇库大钱、咸丰通宝镇库大钱等几种。有收藏了咸丰通宝镇库钱的收藏者市场开价在100万元/枚以上。
在流通市场中,镇库钱真品难得一见,价格不菲;而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中,镇库钱的芳踪更是难觅,仅出现过10枚左右,而且甚少成交。大多数镇库钱没有成交记录。草芳老师认为,咸丰镇库钱在户部和各个省局都可能曾铸造,有的会标明户部,有的标明地区,尺寸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不可完全靠已知的镇库钱去否定与其有出入的钱币,要根据实物从材质、文字风格等判断真假。
不过,由于咸丰通宝镇库钱极为稀少,因此历年来造假者众,市场上流通的大多为仿品。特别是在上世纪30年代时,收藏刚刚兴起,正是钱币造假的高峰期。造假手段甚至更高明,加上距离有一定的时间,欺骗性更大。市场流通的部分亦真亦假的有可能就是民国赝品。
考证
传统观点认为镇库开炉花钱仅是在某钱局成立之初先铸的吉祥钱,因此特别稀少特别珍贵!笔者对这两个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开炉及镇库钱不应单纯拘泥于某一钱局组建之初铸造的,某钱局及下属的钱炉停铸复开铸以及每年伊始各钱炉都可能铸些开炉及镇库花钱以迎祥纳吉,驱邪迎瑞,这时铸的开炉镇库花钱实际上已演化成为一种钱局钱炉特有的风俗习惯了,就象每家每户过年都要贴对联一样普遍了。事实上在清代钱局及所属的钱炉停后复开复停的情况很多,以云南省为例,在清代先后有14个以上的钱局铸钱,每局都设有很多钱炉,如顺治十七年在昆明设立昆明府局,康熙二十四年停铸,至四年复开21炉,雍正五年增4炉,乾隆五年又增10炉,十五年又减10炉,四十一年及四十二年又增3炉,每次增炉复炉铸些花钱企吉迎瑞是很平常的事,这类花钱我们都可称其为开炉钱。所以开炉钱我认为种类不会少,但存世的数量却不会多。镇库钱也是开炉之初铸造的用来放在局库里镇库,只不过它比开炉钱数量更少,用途更固定,它不一定非有镇库字样才是镇库钱。其价值也要根据其工艺、铸造水平等综合评判,绝非是镇库、开炉钱就价值很高。其他还有很多镇库开炉花钱等待我们去发现证实。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6 18:4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