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前的维纳斯》(西班牙文:La Venus del espejo)是西班牙画家
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凯兹1647-1651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现收藏于伦敦国立美术陈列馆。
画作内容
裸身的维纳斯横躺于一张床上,背向观看者,一边披上蓝带的丘比特,一条腿蹲一条腿跪,手扶一面镜子,镜框上悬绕着粉红丝带,镜面则呈现一个美丽的影像,那是维纳斯的脸,可以看到维纳斯的长相。
创作背景
出生于塞维利亚的委拉斯凯兹,从小展现出不凡的绘画天分,他先后在弗朗西斯科·德·埃雷拉与弗朗西斯科·帕切柯两位地方画家那儿当学徒,1623年入宫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工作,几年之后,和另外一名到西班牙的宫廷画家鲁本斯相遇,两人不但没有任何的嫉妒与纷争,还展现了君子的风范。因鲁本斯的劝说,委拉斯凯兹决定在1628年开始一次意大利之旅,在旅行期间,观摩了画家提香的希腊罗马女神的系列画作,这次旅行激发了委拉斯凯兹,将近20年后,他画了《镜前的维纳斯》。
艺术鉴赏
形象
在这幅画中,维纳斯未戴任何的珠宝,一旁没有玫瑰,也没有仿桃金娘科植物;传统的维纳斯,头发大都是金黄色,但这儿却上了深棕色;一般的丘比特会拿一副弓箭,这儿不但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只握着悬在镜框上的粉红色缎带;过去的裸女通常躺在白色的被褥上,在这里画家却铺上了一条深灰的绸缎布。这几个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维纳斯与丘比特的组合。没有珠宝,没有玫瑰,没有桃金娘,表示维纳斯的美不需世间的物质来衬托。深棕色的发丝,则诉说她的深沉、她的神秘,浓郁得化不开。而丘比特的粉红色缎带一般是用来蒙上人的眼睛,有镣铐之意,说明爱情的盲目,但在此,维纳斯没被蒙蔽,反而自信地躺着,丘比特的表情忧郁,暗示美战胜了爱。画家用深色的绸缎布来对比维纳斯白里透红的肌肤,进而凸显她白皙的肌肤。
作品的中心处,是爱神丘比特扶着的镜子,镜子里的维纳斯安祥中带着淡淡的忧郁。面对着自己无比姣好的形体,画面中的这位女性流露出的这种淡淡的忧郁,很自然地把读者的目光从优美的女性形体转向对其命运的思考。
造型
此画在造型上,充分表现了女性的线条美。女性背部的冰肌玉肤刻画得富有生气,洋溢着女性的青春美。
构图
从画面的构图看,浓重的天鹅绒帷幕把这个优雅而美丽的世界与外在的现实隔绝开来,而那一个深褐色镜框里的维纳斯更是象征着现实对优美和愉悦的限制和压抑。从某种意义上说,镜前的维纳斯也就是处于被观看位置上的维纳斯。因此,这一美丽的形象唤起了观看者对孤立无援的善良人们的深深同情。
名家点评
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
刘天呈:该作的表现,不同于乔尔乔内和提香笔下的维纳斯,无论从造型到色彩,从技法到格调都超过了威尼斯画派。它没有享乐主义的情调,而是充满着西班牙人素有的一种宁静、端庄和高雅的气质。
后世影响
这幅画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的镜子反射手法,对以后的人体艺术和人体摄影艺术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意大利画家
莫迪里阿尼以委拉斯凯兹的《镜前的维纳斯》作为原型画了《左侧斜卧的棵女》。
历史传承
此画原名《梳妆的维纳斯》,最先摆存西班牙宫廷里,直到1813年被人带到英围约克郡,挂在洛克比厅的墙上,因此又被称为《洛克比维纳斯》。1906年伦敦国家美术馆通过国家艺术收藏基金购入了此画。
作者简介
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凯兹(1599-1660),出生于塞维利亚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父亲很早就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送他去当地画帅师那里学画。1622年委拉斯凯兹来到马德里,成为王室宫廷画家。1628年委拉斯凯兹在国王腓力四世那里遇见了鲁本斯,并受其鼓舞到意大利深造,从此拓宽了眼界,超越了西班牙本土的画风。他在真实观察、悉心体会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代表作有《酒神巴库斯》、《镜前的维纳斯》、《卖水的老人》、《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布列达的投降》、《纺织女》、《火神的锻造房》、《宫娥》、《菲力四世像》、《穿猎装的菲力四世》和《菲力四世骑马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