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针鼹(学名:Zaglossus bruijnii):体型几乎比
短吻针鼹大一倍,是最大的
单孔目成员,体长约为45-77厘米,体重5-10千克,雄性大于雌性。喙长而弯,长吻针鼹仅头部和躯体下部只有毛而无刺,其中下体的毛短而柔软,颜色较淡。身体其他部分均布满长短不一、中空的针刺。针刺的尖端较钝,刺中央的腔较小。这些针刺其实也是由毛衍化形成的,十分坚硬。
形态特征
外形
长吻针鼹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小型珍贵
哺乳动物。它的外形粗看好似一只
刺猬或者
豪猪,也是头小而尖,四肢短小,身躯肥短,针毛密布,但与刺猬和豪猪却是回然不同的动物,在亲缘关系上相距甚远。长吻针鼹的体型比其他
针鼹大,体长约为45-77厘米,体重5-10千克,雄性大于雌性。长吻针鼹仅头部和躯体下部只有毛而无刺,其中下体的毛短而柔软,颜色较淡。身体其他部分均布满长短不一、中空的针刺。针刺的尖端较钝,刺中央的腔较小。这些针刺其实也是由毛衍化形成的,十分坚硬。最长的刺生长在腰部、臀部和体侧,横剖面为圆形,其他部位的刺的横剖面则是椭圆形。长吻针鼹的前肢虽然也具5趾,但仅中间3趾生有爪,第一和第五趾被硬皮肤盖着,从外形上看,仅是一个突起,这是它与其他
针鼹的一个主要区别。后足的5趾都很明显,而且均有爪。爪都非常坚硬而锐利,适于挖掘和破坏
蚁穴,寻找食物。其中前足的第二爪尤为强大,可以用来抓搔皮肤或整理身上的密毛。雄性后足的踝部内侧还生有距,是防御的武器之一。
构造
长吻针鼹是一种极为原始的哺乳动物,其消化道、排泄道与生殖道均开口于泄殖腔内,而且还是卵生。雌兽的子宫和阴道都是成对 的,没有愈合,发育也不完全。腹部生有一个新月形、布满粗毛的袋囊,为由肌肉的收缩而形成的皮肤褶皱,仅在每年繁殖期间才出现,可以使卵在其中孵化,成为临时的
育儿袋,并盖住腹部的乳孔区。此外还具有一个上
耻骨,与骨盆相联接,可能是用来支持袋内的卵或幼仔。
成熟后的长吻针鼹体表被有褐色或黑色的毛,身上的刺较为稀疏,呈浅灰色,比毛短,在背部几乎完全被毛所遮盖。头部灰白色,前部有一个坚硬无毛的长喙,呈圆筒状,并且向下弯曲,鼻孔和嘴都位于头部灰白色,前部有一个坚硬无毛的长喙,呈圆筒状,并且向下弯曲,鼻孔和嘴都位于喙喙的前端,因此又被叫做长吻针鼹、长鼻针鼹、曲喙针鼹等。嘴只是一个小孔,有一条能灵活伸缩并能伸出口外很远的长舌。舌上生有很多角质的乳突和倒钩,用来粘取白蚁、蚂蚁等各种昆虫和虫卵,以及蠕虫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口中上下颌上均没有牙齿,但在口腔上壁和舌后端的上方有一些角质隆起,形成一套磨擦部件,可以磨碎昆虫的几丁质外骨骼。它的胃类似于鸟类的砂囊,在消化食物的时候还要借助于小砂粒的帮助。另外,据说有时它也把长喙插入动物的尸体中,吸食血液及其它流质。尾巴极短,仅是一个微小的突起。眼睛和耳朵也都很小,但具有发达的外耳壳。
栖息环境
长吻针鼹仅分布于
新几内亚岛,喜欢生活在
高寒草原及潮湿山区森林。介乎海拔1300米至4000米之间,不过在南部低地及北部海岸却不见它们的踪影,也有可能存在于邻近的印尼
萨拉瓦蒂岛。它们喜欢生活在高寒草原及潮湿山区森林,生活环境包括从低山至高海拔地区的灌丛,砂质平原,草原,疏林和多石的
半荒漠地区。
一般栖息于灌丛或海拔4000米以下的疏林草原。用富于
粘液的长舌粘取各种蠕虫及
蚁类。极善于掘土觅食或隐蔽。
生活习性
针鼹虽然不爬树,却是些极为出色的“工兵”。它们能快速掘土,甚至土地很硬也不在乎。用不了十分钟,针鼹就钻入土里藏起身子。但是,在自然条件下针鼹自己并不做窝,而是利用其他动物的住处。即使针鼹想挖土时,那也只是把身体的下部藏起来,上部露在外面也就算了,因为它总是指望有针刺保护自己。另外,针鼹还会蜷成个圆球形,像刺猬一样。针鼹很难使针刺间的毛保持清洁,这一点也与刺猬一样,毛里一般都有寄生虫,因此它们总是不断搔痒。大自然给针鼹后脚的第二趾安上了很长的弯爪,那是用来梳毛搔痒的。
针鼹的视力不好,然而却能敏锐地察觉土壤中轻微的震动。它们主要吃蚂蚁和昆虫,从它们的嘴巴构造上就可以猜得出来:长管状,没有牙齿,舌头长而灵活。可是遇到机会,也不会反对改动一下自己的食谱,不过只能吃那些能通过它那“象鼻子”般的嘴上的小孔的食物。针鼹不同于自己的近亲——
鸭嘴兽,它们能长时间不吃不喝,有时甚至长达一个月之久。看来,它们时而处于类似于休眠状态。这很可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它们栖息在维多利亚州和塔斯马尼亚岛上,那里的冬季气温比较寒冷。
一般来讲,针鼹与鸭嘴兽不同,几乎总是走来走去,不只是在夜里,在白天,特别是在好天气时也总是走个不停。有时,这种奇异的动物还会用两条后腿跑动呢!
分布范围
长吻针鼹仅分布于
巴布亚新几内亚,但是在更新世时期则可见于澳洲大陆和
塔斯马尼亚岛。
繁殖方式
长吻针鼹产卵时,雌兽像毛虫一样把身体弯曲,将泄殖腔对准袋囊,使卵由泄殖腔流出时正好落入袋内,同时由泄殖腔内还流出一些很粘的液体,把卵粘在袋囊的毛上。每次产卵1-2枚,椭圆形,直径15毫米。卵壳摸起来就像粗羊皮纸似的,也很像许多爬行动物的卵壳,具有革质的外壳,内有一个极大的卵黄,没有卵白。
由于它没有固定的住所,卵产下以后就由雌兽随身携带,几周后幼仔孵出,就在袋囊中舔食由乳孔流出的乳汁。小针鼹在育儿袋里一直生活到背上长出针刺为止,一般是6-8周,体长9-10厘米。到了这时,雌针鼹便把幼仔从育儿袋里掏出,藏到很简单的窝里。长到一岁时,小针鼹已性成熟,体重2.5-6千克,背上的针刺长达6厘米。哺乳期大约为7-8周,这时幼仔身上生长出硬刺,使雌兽感到不适,便把它们掏出来,藏在灌丛等比较隐蔽的地方,继续哺育,直到幼仔能够独立生活时为止。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极危(CR)。
种群现状
2010年11月19日伦敦动物学会公布的2010年具有独特进化意义的全球濒危(简称EDGE)物种名单长吻针鼹问鼎。
东部长嘴针鼹是种难以捕获动物,以产卵这一种方式繁育下一代。它们是地球上最罕见并且在遗传上最为独特哺乳动物之一。问鼎2010年EDGE物种排行榜的三种长嘴
针鼹,除东部长嘴针鼹外的另外2种分别是西部长嘴针鼹和艾丁保罗夫的长嘴针鼹。所有三种长嘴针鼹均被
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列为极度
濒危物种。
长吻针鼹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
濒危物种,数量因栖息地减少及狩猎而下降。虽然狩猎长吻针鼹已被印尼及新几内亚政府所禁止,但传统的狩猎仍然继续。于2006年,
保护国际在
巴布亚省的福亚山脉发现大量的长吻针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