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兴华学校位于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东北核心区,隶属于长春市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局,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10年12月,为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合理调整高新区学校布局,根据高新区教育发展总体规划,高新区政府将高新北区长春市第二十七中学与隆西小学、希望小学、阳光小学、兴华小学合并,命名为长春高新兴华学校。
办学条件
学校规模
截至2015年4月,该校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200多平方米。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4月,该校有教职工95人,其中中高级教师63人,市级骨干教师10人,区级骨干教师1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教学班38个,学生总数1623人。
硬件设施
截至2015年4月,校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音美教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语音教室,所有班级实行多媒体电化教学。
学校特色
合校后,学校领导班子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集思广益,以全新的理念和视角理性审视学校,设计学校,制定了《学校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提高、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强化队伍建设、创新学校管理、争办示范学校”的指导思想,以一流的管理彰显办学质量,一流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一流的师资实现学校的发展。
在抓管理、促质量的同时,学校也在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为此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真正做到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阳光”;各种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的开展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此外,学校还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阳光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并以“校风正、学风浓、管理严、教学质量高”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所有家长的认可,社会各界的赞誉。
所获荣誉
2021年1月,入选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
领导班子
2010年学校重组,任长春高新兴华学校校长。
合并学校
长春市第二十七中学
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市重点工作和区零起点、互动式、发展性督导评估机制激励下,经过全校师生努力,行为规范示范校建设、新课程及德育改革、学校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学校努力为师生营造安全、温馨、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校园生态化、平安化、和谐化,为行为规范示范校创建活动的开展创设了条件。
一、改善办学条件
1、学校自然情况。长春市第二十七中学,位于高新区奋进乡一间村,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学校拥有优越的教学、住宿环境。校园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生均校园面积45.6。建筑面积9500㎡,其中新教学楼建筑面积6005.67㎡,新建宿舍楼3339.39㎡,生均建筑面积16.05㎡。校园规划设计合理,绿地面积15000㎡。校园内鸟语花香、绿茵环抱,绿色葡萄园区14050平方米,成为区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已拥有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教学、实践设施齐全,拥有标准化的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
多媒体电教室应用于教育教学,学校现有现有13个教学班,学生661人,拥有教职工46人,其中局聘教师3人。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23人,中、高级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82.5%,教师本科学历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3.5%,教师学历合格率100%,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3、优化育人环境。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和学生学习环境。学校自筹资金,更新了教师的
办公桌椅及办公设施,初一、初二学生桌椅等设施。整洁、舒适、宽敞、明亮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实施公平教育,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创设条件,为未成年人成长、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保障。
4、寄宿制学校。新建宿舍楼3339.39㎡,已经投入使用,宽敞明亮的学生食堂、温馨的住宿条件,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党和国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生的关怀和温暖,解决了学生因路远上学难等问题,收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也是民生工作、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具体体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中午就餐和安全问题,增加了学生有效学习时间,为学校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保证。减少了因上学难而流失的学生,对学校控辍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发展势头好,社会声誉较高。学校领导班子工作务实,内部团结、凝聚力强,形成了工作合力。教师爱岗敬业,勇于奉献,事业心强,精通本学科业务,科研意识浓,现学校生源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连续多年中考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为上级学校输送了大批的优秀毕业生。
5、扶贫助学关爱行动。宣传义务教育法及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走访贫困家庭,建立学校贫困生档案,制定学校对贫困生帮扶措施。教师主动向学校“阳光”基金会捐款,奉献爱心,合理使用助学基金,用行动扶贫助学。使贫困生及家长真正成感受到党和社会的关怀及学校的温暖。留住学生,完成学业,促进学校对控辍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教育教学工作。
1、常规教学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教学的日常管理,积极参加市区新课程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教师水平。加强教学指导,“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本学期学校组织了以“聚焦课堂,有效教学”为主题的教学开放日活动,约请学生家长、外校教师、区教研员听课与评课。有19名青年骨干教师做课,课后主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意图、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实际效果和存在的不足,同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对存在的困惑、疑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与交流,达成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应用适合中学远程教学的
课堂教学模式,将远程教育资源能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使学校形成了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和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良好氛围。学校先后组织了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精品课展示、骨干教师说课等校本研修等活动,促动了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工作的开展。
实行学年组管理,学校教导处调控,学校指导的教学管理模式,注重提高教学效率,努力为学生成人、成才、成长服务。
2、毕业班工作:认真落实区教育局、去区进修中教部相关要求,制定初三毕业班工作计划并实施,针对学生质测的实际查漏补缺,进一步细化学科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按照中考的相关文报考、科学指导、综合评价等项工作。认真做好指标生工作,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寻找出路,做到了学生、家长满意,毕业生报考186人,中考超580分的学生4人,570分的学生11人列全区前位。
3、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的过程管理,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功能室设施、设备为教学服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育试验,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开展全校性的学科小组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实践平台。加强音体美等小科教学,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活动,深化校本培训,注重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远程教育工作。通过培训、学习与使用,学科教师都能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文档编辑,制作课件,制作电子表格,统计各种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率,使用效果很好。 学科教师能够熟练的下载学科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优秀教案、课件及相关的教育教学信息及综合资料,这不仅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而且吸收和借鉴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使网络资源的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
教师累计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学科教学近400余节,覆盖所有学科教学的主要科目。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心得体会、及文章60余篇。微机教师、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员王颖参加了市教育局的校园网络管理人员培训,信息员培训获得执业证书,她的的课件《引导图层动画》获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新课改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用智慧经营课堂”全国中小学信息及时教学征文活动中或全国二等奖。教师魏丽萍实践课获市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学评优课三等奖。物理教师朱琦的课件《简单机械》获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文章“科学之旅”获三省四市教学征文评比一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知识展示形象、具体,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愉快,教学过程轻松、自然、生动、有趣为学困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能力不断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平安校园建设。
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纳入工作计划,完善规章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强化安全隐患的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杜绝学生进入不良场所和网吧。为学期组织学生进行消防、逃生演练。进行防震逃生演练,请公安干警给学生上法制、交通安全教育课。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生主动向四川地震灾区献爱心,近年来学校无违法、违纪学生,学生犯罪率为零。
不断的强化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主动与奋进派出所联系,清理校园周边违规网吧等娱乐场所,为未成年人成长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近年来学校无安全事故发生。
四、教育基地建设。
1、农村综合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基地是服务、凝聚、教育广大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平台。在教育中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培养和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思想,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为城区学生了解“三农”提供了窗口,为学校绿色证书教育提供了实践场所,为“三农”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便利,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校作为宽城区综合性农村社会实践基地,自2001年以来,形成了服装、木工、种植三个主导专业,木工、种植、服装、综合实践、科普教育5个教学区。2003年新建绿色葡萄生产示范园区作为宽城区农业科技创业园培训基地和学生实践基地,占地14050㎡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葡萄沙巴珍珠,旭旺一号等优良品种分温室、大棚两个区域进行对比栽培,采用无公害葡萄生产技术,生产安全、无污染,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绿色A级产品,带动了周边葡萄产业发展,同时开展果菜间种实验,使园区成为区域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区域育人、创收、科技、生产示范基地。我校被命名为宽城区农业科技创业园培训基地、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及区域农民参与科普实验,培养学生科技意识、提升区域农民素质提供了保障。
在经济发展超越的同时,全区其它各项事业也在超越发展,地震工作也无疑地摆在了区委、区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中,而且将地震工作纳入了“区政府2008年民生行动计划”,为了全面落实这一行动计划,根据
吉林省地震局、教育厅、科技厅吉震联字[2008]1号、长震发[2008]11号《关于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区委、区政府决定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创建宽城区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在保留基地特色基础上,七月投入140多万元建成了功能齐全的防震减灾科普教学区:
1、科普知识宣教区:拥有260平方米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学、展览综合教室,内设悬挂式可升降投影仪,及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容纳200多人同时进行应急避险演练及专家学者对学员进行培训;室内还配有墙壁式、落地式宣传展板,用于宣传防震减灾和应急避震相关知识;设有LED大屏幕,滚动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画面直接生动,易于学员接受;学校还正在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网站,届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并可以在上面进行交流学习心得,拓展了防震减灾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2、科普知识展览区:由70多块地震知识宣传板及200多块科普知识宣传板组成,学校图书室辟有专栏科普图书、光盘,学校从一楼走廊到五楼宣教区墙壁都悬挂展板,向学生展示应急避险常识、地震产生原理,地震探测,地震带来的后果,了解国家地震现状及其它科普知识。该展区努力做到科普知识高容量,高深度,全方位地向学生进行宣传。科普知识展览区属于巡回展,还要适时在全区各机关、街乡镇、各中小学校进行展出,每次展览参观人数将达到几万人次。
3、地震宏观观测区:该区域分成三部分,动物观测区是一处200平方米的生态养猪舍,现饲养生猪50头,为参加培训学习的学员提供动物观测依据;植物观测区是两栋各为500平方米的温室,为参加培训学习的学员提供植物观测依据,同时,还为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提供了场所。在观测区内还要建一栋150平方米的养鸡舍,扩大学员宏观观测面;深水井观测区,为使学员能进行水质观测,还专门投资打了一眼120米深的水井,并由
长春市地震局投资安装深水地震观测仪。
4、应急避险区:位于学校10000多平方米的操场。操场远离教学楼,周边没有较高建筑物,一旦发生地震险情,学生可沿着教学楼各走廊按照逃生避险的要求,专门绘出的逃生绿色通道,由楼内六个大门通往避险区。同时也是平时学员演练的应急避险场所。教学楼各走廊按照逃生避险的要求,专门绘出的逃生绿色通道和警示牌。
5、生活服务区:3500平方米的宿舍楼内,设400张床位,1000多平方米的食堂,可容纳400名学员同时住宿就餐。学校将提供温馨宁静的居住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满足学员培训的居住和饮食需求。
6、地震模拟体验区:该体验区由三个部分组成:地震体验平台、地震模拟通道小屋和地震体验等候区。地震模拟体验平台,是体验区内的核心部分,该设备是由
宽城区科技局科技立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委托吉林省北欧除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利用高科技研发制作而成。其功能是通过学员在平台上的体验,可以体验到四级到八级地震情况;学员在地震平台上可以演练地震应急避险,通过地震模拟演示,可以非常逼真地把地震来临时的横波与纵波特征演示出来。学员可以演练发生地震时通过地震模拟通道小屋,撤离时该小屋是晃动的,非常逼真;通过以上三个体验与演练可以提高学员的应急避险意识,提高对地震震级的识别能力,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通过基地的相关教育,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发挥了基地全程育人作用。让学生亲身感悟,在社会实践中快乐成长。
学校全员开设绿色证书教育,纳入课程计划,配备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基地科技生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基地在教育 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接受职业预备教育,让升学的有基础,就业的有技术,让学生学有所用,为其成长奠定基础,提升生存能力。
2、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学校把平安校园、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创建工作作为学校重要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制定相关预案,开展相关教育活动。防震减灾科教育中心建设的主要目的:通过科普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会、防震减灾科普展板、场所体验、网页制作、主题夏令营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进一步加强学生防震减灾科技知识教育工作,使学生从小树立防震减灾科普意识,通过开展的模拟应急避震、紧急疏散演练强化学生的逃生自救技能。
省教育厅副厅长孙鹤娟对我校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创建工作体现了两个特色,一是有效整合综合实践基地资源,二是拓展区域教育资源的服务性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节约财力,使学校教育为社会服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是关注生命、增强学生自助自救能力和安全意识的教育,是新课程综合实践课的延伸。我们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建设,完善相关机制,丰富教育的内容,完备相关设施建设,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真正把学校建成全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中心,为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
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得到了省、市、区领导重视,社会的关注,学生和家长认可和社会的好评,为我们今后做好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了动力。
五、创建工作成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依法治教。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发展,办百姓满意学校是我们的宗旨,也是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学校相继评为宽城区未成年人劳动实践培训基地、长春市花园式学校,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先后有国家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
吉林省教育厅、市政府、市教育局、区政府、区教育局的领导多次检查指导工作、参观、考察对学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了很高的评价。
行为规范示范校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在上级行政部门的领导之下,努力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争创行为规范示范校。让文明从我做起,从学校延伸,创建和谐校园,为创建和谐宽城做出贡献。
近年来学校取得的荣誉:
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各项指标均达到市区规定的要求。
2006年被评为区未成年人劳动技能培训基地。
2006年获区精神文明单位。
2006年在区零起点、互动式、发展性评估中获区政府颁发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奖。
2006年被区政府授予教育科研先进校。
2006年中考获区教育质量一体化管理一类校、及格率提高奖,获巩固率、推荐生、一类校、及格率、普职衔接达标奖。
2006年被评为吉林省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先进单位。
2006年被为区稳定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被评为市标准化建设达标校。
2006年被评为市平安校园。
2006年吉林省农村初中控辍先进单位。
2007年中考区教育质量一体化管理巩固率、一类校、优秀率、及格率提高奖,获巩固率、推荐生、一类校、优秀率、及格率达标奖。
2007年区运动会获第七名。
2007年获全国书画大赛集体奖。
2007年获区精神文明单位。
2007年被评为吉林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先进单位。
2008年被评为区学校安全先进单位。
2008年获区素质教育先进校。
2008年被评为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
2008年被评为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
2008年被评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
2008年被国家命名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