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脐红豆(学名:Ormosia balansae Drake)是豆科红豆属植物,常绿乔木,树干通直,高可达30米,胸径达60厘米;幼树树皮灰色,平滑,大树树皮浅灰褐色,细纵裂;小枝圆柱形,密生褐色短毡毛。奇数羽状复叶;叶轴最上部一对小叶处延长1-4厘米生顶小叶,叶柄及叶轴均密被短毛。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约19厘米,在花序下部的分枝长达20厘米,常腋生。荚果阔卵形、近圆形或倒卵形,种子红色或深红色,圆形或椭圆形,种脐长约1.5-1.8厘米。花期6-7月,果期10-12月。
常绿乔木,树干通直,高可达30米,胸径达60厘米;幼树树皮灰色,平滑,大树树皮浅灰褐色,细纵裂;小枝圆柱形,密生褐色短毡毛。奇数羽状复叶,长15-20(-35)厘米;叶柄长2-6.3厘米,叶轴长1-5(-9)厘米,叶轴最上部一对小叶处延长1-4厘米生顶小叶,叶柄及叶轴均密被短毛;小叶2-3对,近花序处通常3枚,革质或薄革质,长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8-13(-20)厘米,宽(2.5-)4-5.5(-8.5)厘米,先端钝,微凹或急尖,稀渐尖或尾尖,基部圆或宽楔形,上面无毛,或中脉上有微毛,下面多少有淡黄色平贴短毡毛,中脉上面微凹,下面隆起,
侧脉16-17对,与中脉成50°角,两面均隆起,细脉上面隆起,下面不明显;小叶柄长5-9毫米,有短毛。
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约19厘米,在花序下部的分枝长达20厘米,常腋生;总花梗及花梗密被灰褐色短茸毛,花梗长2-3毫米;萼齿5,不相等,上方2枚三角形,其余的披针形,密被褐色绒毛;花冠白色,旗瓣近圆形,具短柄,翼瓣与龙骨瓣长椭圆形,瓣柄细长;雄蕊10,不等长;
子房密被灰褐色短绒毛,花柱无毛,胚珠2粒。
荚果阔卵形、近圆形或倒卵形,长3-4.5厘米(不包括果颈),宽2.4-3厘米,在种子处隆起,喙偏斜,果颈长3-4毫米,果瓣薄革质,质脆,密被褐色短绒毛;花萼宿存,有种子1粒,稀2粒,种子红色或深红色,圆形或椭圆形,长1.3-2厘米,宽1.2-1.7厘米,种脐长约1.5-1.8厘米。花期6-7月,果期10-12月。
常生长于海拔300-1000米的山谷溪畔阴湿的阔叶混交林中。为中国海南山地常绿季雨林常见树种。适生于年平均气温20-24℃,最冷月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土壤为砖红壤。喜光树种,常与山
乌桕、台湾锥栗、黑格、
黄杞、
黄牛木、旱毛栎、老叶红豆、
青冈栎、
大沙叶、台湾栲等乔木混生。
荚果于9-11月成熟,采回后摊开晾干。荚果裂开,不开裂的用小锤轻打荚果,取出种子,种皮致密,千粒重770-836克。种子用清水浸种24小时,未泡胀之种子可取出继续用此法处理,待种子吸水后即播。沙床撒播后用小木板轻压种子入沙内,略见种子,后覆沙土1厘米,盖稻草或用遮光网搭荫棚遮光,每天早晚淋水,20天左右开始发芽出土,发芽率达90%以上。用芽苗分床或移入营养杯中培育,1年生苗高达40-50厘米,即可出圃栽种。
造林地应选择肥沃、湿润、疏松、深厚的山谷或山坡地,以砖红壤或黄红壤性质土为宜。造林前先行砍杂、炼山、穴状整地,植穴规格50厘米×50厘米×50厘米。一般株行距3米×3米;如培育行道树大苗.则全垦或撩壕开沟,沟宽50厘米、深50厘米,施足基肥,回土,株行距1.2米×1.2米,4年后幼树高3.5米,胸径4-6厘米。
病害:苗期多发生
白粉病和
炭疽病,可用75%
百菌清及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洒,每隔10天喷1次,共喷2-3次。
虫害:
蚜虫、
夜蛾等危害嫩叶顶芽,可用2.5%
敌杀死5000-10000倍液、2.5%
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喷洒。
经济:木材黄褐色,心边材区别不明显,有光泽。纹理直或斜,结构细匀,轻软,干缩小至中,强度弱,稍开裂,不耐腐,易受虫蛀,易切削,切面光滑,油漆后光亮性一般,易胶粘,握钉力弱,供一般家具、建筑、农具、造纸原料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