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杞
胡桃科黄杞属植物
黄杞(学名:Engelhardia roxburghiana Wall.)是胡桃科黄杞属半常绿乔木。全体无毛,被有橙黄色盾状着生的圆形腺体;枝条细瘦,老后暗褐色,干时黑褐色,皮孔不明显;偶数羽状复叶近于对生,叶片革质,长椭圆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全缘且两面具光泽;雌雄同株或稀异株,生疏散的花,常形成顶生的圆锥状花序束;果实坚果状球形,外果皮膜质,内果皮骨质;花期5-6月;果期8-9月。
形态特征
黄杞为半常绿乔木,高达10余米,全体无毛,被有橙黄色盾状着生的圆形腺体;枝条细瘦,老后暗褐色,干时黑褐色,皮孔不明显。偶数羽状复叶长12~25厘米,叶柄长3~8厘米,小叶3~5对,稀同一枝条上亦有少数2对,近于对生,具长0.6~1.5厘米的小叶柄,叶片革质,长6~14厘米,宽2~5厘米,长椭圆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全缘,顶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歪斜,两面具光泽,侧脉10~13对。
雌雄同株或稀异株。雌花序1条及雄花序数条长而俯垂,生疏散的花,常形成一顶生的圆锥状花序束,顶端为雌花序,下方为雄花序,或雌雄花序分开则雌花序单独顶生。雄花无柄或近无柄,花被片4枚,兜状,雄蕊10~12枚,几乎无花丝。雌花有长约1毫米的花柄,苞片3裂而不贴于子房,花被片4枚,贴生于子房,子房近球形,无花柱,柱头4裂。果序长达15~25厘米。果实坚果状,球形,直径约4毫米,外果皮膜质,内果皮骨质,3裂的苞片托于果实基部;苞片的中间裂片长约为两侧裂片长的2倍,中间的裂片长3~5厘米,宽0.7~1.2厘米,长矩圆形,顶端钝圆。5~6月开花,8~9月果实成熟。
生长环境
性喜阳光,又较耐荫蔽,对光照条件要求不严,既能在荫蔽林下或背阳地方生长,又能在阳光较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常见于海拔200-1500米的林中。在中国海南主要生长在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常绿季雨林中。常与壳斗科、樟科、茶科、金缕梅科等的高大乔木树种混生。
分布范围
黄杞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泰国和越南;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和黎母山等林区)、广西、湖南、贵州、四川和云南。
繁殖方法
黄杞主要靠播种繁殖。
在海南的各林区密林中,每年6~8月(中国广东南部则在9~10月)果实成熟时浅黄色至暗褐色。检查种胚新鲜、黄白色,则可上树钩摘,结实量较为丰富,带回晾干,清除苞翅杂物,出种率42.8%。
黄杞的育苗较困难,首先必须检查种子的胚是否新鲜、黄白色。若是种胚变黑则不能发芽成苗。一般用新鲜的种子经清水浸泡24小时,播种后经2周左右开始发芽,再经2周左右发芽完毕,发芽率达41%以上。与此同时,准备好营养袋,将发芽的小苗移入袋中培育,待苗高50厘米,基径0.5~1厘米时即可出圃定植。以提高定植后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栽培技术
在中国华南各地多用于营造生态公益林、纯林改造和园林绿化、美化,一般采用营养袋苗定植,稍能耐荫,适应性广,生长快。一般株行距为2米×3米或3米×4米,选择雨季阴雨天气造林,如果采用裸根苗定植,在起苗时应尽量保留根系完整,注意浆根,避免日晒、风干嫩弱的根系,随起随栽为好。
造林后要加强抚育管理措施,4年内,每年抚育砍伐杂灌木、除草、松土、扩穴、施肥等2~3次;5年后仍要继续抚育,砍杂、除草、松土等,每年1~2次。
病虫防治
蚜虫夜蛾危害嫩叶及顶芽,用2.5%敌杀死乳油剂5000 ~10000倍液,20%速灭杀丁2000~3000倍液喷洒。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黄杞木材纹理略通直,结构细致,材质硬而稍重,加工容易,不变形,少开裂,为中国海南三类商品材。适作上等家具、高级箱板及建筑用材。树皮含单宁10~18%,可制人造棉,亦含鞣质可提栲胶;叶有毒,制成溶剂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亦可毒鱼。
药用价值
黄杞树皮、叶可供药用。味微苦,辛,性平凉,有行气化湿、导滞、清热止痛的功效。可用于脾胃湿滞,胸腹胀闷,湿热泄泻等症;叶味微苦,性凉,有疏风解表,止痛功效,主治感冒发热,疝气腹痛等症。
观赏价值
黄杞树形开展,树干光洁,叶片亮绿色,可栽培作庭荫树。
保护现状
黄杞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参考资料
黄杞.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4:1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