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凤头巨隼(学名:Caracara plancus):是隼科、凤头巨隼属的一种
猛禽。体长59厘米,翼展120-132厘米。特征是灰黑色的羽毛,上面有白色条纹图案,颈部宽,头部侧面和面部有鳞片。鲜明的橙红色
蜡膜从鼻孔覆盖到额头,银灰色鸟喙坚固而锋利。胸部和上覆羽有水平且不连续的黑色斑纹,腹部呈黑色。雌性比雄性大。它的腿又长又健壮,爪子高度发达,头圆、眼睛大,可以在很远的距离检测到任何运动的物体。身体特征使其完全适应其掠食性饮食。
形态特征
南美凤头巨隼体长59厘米,翼展120-132厘米。从鼻孔到额头具有鲜明的橙红色
蜡膜,有坚固的银灰色鸟喙。黑色的鸭舌帽状的头顶部覆盖在眼睑的上半部分,几乎黑色的眼睛水平,眼睛周围有一个黄色的眼圈。冠状帽的尖端会稍微伸直,变成冠毛。颈背和喉部呈浅灰色,胸部和上覆羽有水平且不连续的黑色斑纹,腹部呈黑色。隐羽为黑色,
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有轻微的白色斑纹,这些斑纹因个体而异,有时完全不存在。尾下覆羽为白灰色,有黑色条纹,直羽尖端为黑色。大腿的内侧黑色,末端有浅黄色标签。 雌性比雄性大。
在飞行中,南美凤头巨隼露出了华丽的白色原色,末端是黑色的爪,可以清楚地区分出白灰色的尾下覆羽,上面有黑色条纹。
幼体的颜色分布特征相同,但成体的黑色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成棕色至黑色,成体的橙红色蜡膜在幼体中先变成灰色。
近种区别
南美凤头巨隼和北美凤头巨隼(Caracara cheriway)非常相似,最明显的区别是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上几乎没有白色斑纹,鸟体更黑。
栖息环境
喜欢热带草原或空间交替的森林带,棕榈树点缀的草地,河流或溪流的河岸,水坑和沼泽。在海平面和海拔2600米之间都可以看到,在玻利维亚海拔3800米处曾经看到一只南美凤头巨隼带着年轻的幼隼。像许多猛禽一样,该物种是机会主义者,在牧场、农作物和村庄附近都有踪迹。
生活习性
南美凤头巨隼大多数是
留鸟,通常独居,但如果附近有充足的食物,可能会聚集成群。可以看到它们在地面上行走寻找食物,也可以栖息在寻找猎物的地方,通常不太害怕人类。该物种可能是飞得最少的隼类,经常在地面上观察到。该物种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掠食者,只要有可能,甚至成为食腐动物,它们在路边各种被车辆碾过的动物尸体上、在牛群附近、靠近河流中寻找死鱼。
成年南美凤头巨隼的饮食中常见的是活食:刚从蛋中孵化出来的海龟、鬣蜥、壁虎、所有类型的昆虫或幼虫,它们会袭击自己能找到的所有巢穴,甚至是同类的巢穴。曾经看到3-4只南美凤头巨隼一起攻击一只白鹭;咬琵鹭、苍鹭和其他鹭科动物的雏鸟。还会攻击其他南美凤头巨隼、猛禽或鹈鹕,让它们吐出猎物,从而有了“海盗”的名号。当南美凤头巨隼与
白头秃鹫或
非洲兀鹫等秃鹫在一起时,南美凤头巨隼也会攻击它们,让它们反刍食物,以便在食物落地之前将其摄取。南美凤头巨隼是性格刚强的猛禽,与少量秃鹫在一起时,能在动物尸体上占据取食的统治地位。
分布范围
南美凤头巨隼分布于整个南美大陆,从
巴塔哥尼亚一角到巴西
马托格罗索以及秘鲁南半部、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玻利维亚、巴拉圭。它的近亲北美凤头巨隼(caracara cheriway),开始分布在亚马逊流域北部、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整个中美洲、墨西哥和美国南部。有时在玻利维亚
马托格罗索北部这两个物种的交界处观察到南美凤头巨隼与其北方近亲北美凤头巨隼之间的杂交案例,但这种情况很罕见。
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通常是在南美大陆的夏季,在12月至翌年的3月。但在温暖的地区,南美凤头巨隼可以全年繁殖,每年产卵2次。南美凤头巨隼的鸟巢直径为80厘米,深度约30厘米,由缠结的树枝和细枝组成,建在各种类型的树木上,通常是棕榈树上,会采用是双倍的植物纤维,而不是系统的。也曾发现一些巢穴建在地面上。每窝产1-3枚卵,孵化期约30天,雏鸟要等待3个月才能飞翔。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中美凤头巨隼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该物种被描述为“常见”(Stotz等人1996年)。
趋势理由:由于砍伐森林和增加养牛和养羊创造了合适的栖息地,人们认为中美凤头巨隼的物种数量正在增加(Ferguson-Lees和Christie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