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羽鹤
鹤科鹤属鸟类
蓑羽鹤是鹤形目鹤科蓑羽鹤属鸟类。喉和前颈羽毛极度延长成蓑状,眼后和耳羽形成的白色耳簇羽延长成束状,垂于头侧。体羽主要为蓝灰色;头侧、喉和前颈黑色;翅灰色,但羽端黑色,飞翔时形成黑色翅尖;虹膜红色或紫红色;嘴黄绿色;脚和趾黑色。
形态特征
头侧、颏、喉和前颈黑色;眼后和耳羽白色,羽毛延长成束状,垂于头侧;头顶珍珠灰色;喉和前颈羽毛也极度延长成蓑状,悬垂于前胸。其余头、颈和体羽蓝灰色;大覆羽和初级飞羽灰黑色,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延长,覆盖于尾上,也为石板灰色,但羽端黑色。
虹膜红色或紫红色,嘴黄绿色,脚和趾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325~2450克,♀1985~2750克;体长♂760~920毫米,♀680~800毫米;嘴峰♂63~71毫米,♀60~68毫米;翅♂453~548毫米,♀449~510毫米;尾♂152毫米;跗蹠♂168~201毫米,♀152~186毫米。(注:♂雄性;♀雌性)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草甸沼泽、芦苇沼泽、苇塘、湖泊、河谷、半荒漠和高原湖泊草甸等各种环境中,有时也到农田地活动,特别是秋冬季节。栖地高度最高可达5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区。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呈家族或小群活动,有时也见单只活动的。常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水域附近地势较高的羊草草甸上。性胆小而机警,善奔走,常远远地避开人类,也不愿与其他鹤类合群。
迁徙:春季于3月中旬到达吉林西部繁殖地,3月末4月初到达黑龙江和内蒙呼伦贝尔盟。秋季于10月中下旬南迁,成家族群或小群迁飞。
食性: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虾、蛙、蝌蚪、水生昆虫、植物嫩芽、叶、草子,以及农作物玉米、小麦等食物为食,边走边食。
分布范围
原生种分布: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孟加拉、不丹、乍得、中国、塞浦路斯、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摩尔多瓦、蒙古、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斯洛伐克、南苏丹、苏丹、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也门。
迷鸟分布地:保加利亚、克罗地亚、丹麦、厄立特里亚、芬兰、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日本、约旦、肯尼亚、韩国、科威特、马耳他、黑山、挪威、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西班牙、瑞典、叙利亚、阿联酋。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繁殖地),迁徙地见于河北、青海、河南、山西等省;越冬地在西藏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一雄一雌制。刚迁来时常成小群活动,以后逐渐分散成对和占领巢区。通常不营巢,直接产卵于羊草草甸中裸露而干燥的盐碱地上,外周生长着羊草、芦苇、茵陈蒿等植物。也有营巢于水边草丛中和沼泽内的。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1~3枚,通常为2枚。卵为椭圆形,淡紫色或粉白色、具深紫褐色斑,卵的大小为82~87毫米×54~57毫米,平均84.7毫米×55.9毫米。卵产齐后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30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站立或行走。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数约230,000~280,000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中国约有100~10,000繁殖对;迁徙旅鸟50~1,000只(Brazil 2009)。蓑羽鹤在中国种群数量较少,属非常见珍稀鸟类。
2020年6月,江西城市湿地首只自然繁育蓑羽鹤在南昌诞生。
在镇赉县的莫莫格湿地,白鹤并不是唯一活跃的族群,它们身边还舞动着蓑羽鹤等多种鹤类。
种群再现
2022年3月13日,在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一群蓑羽鹤在空中排成人字飞翔。
2022年3月,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射阳县境内的沿海滩涂,发现了蓑羽鹤的踪迹。至此,江苏盐城沿海成为目前全国乃至全球为数不多能在越冬季野外同时观察到7种鹤的地区之一。
2022年11月10日,在北京官厅水库首次发现蓑羽鹤。
2023年6月27日,据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消息,工作人员23日在河北坝上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内进行鸟类监测时,拍摄到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蓑羽鹤育雏的影像。经证实,这也是河北首次成功记录到蓑羽鹤繁殖影像。
参考资料
Anthropoides virgo,Summary.The IUCN Red List.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4 13:0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