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即事
唐代张继诗作
《阊门即事》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反映了因农夫应募从军,致使广大农村田园荒芜、人烟稀少的悲惨社会现实。前两句语气看似平淡,实则为后两句作铺垫,末句用反诘口吻揭示了城郭无烟的凄凉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作品原文
阊门即事①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春草青青万顷田③。
试上吴门窥郡郭④,清明几处有新烟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阊(chāng)门:宫门,此指苏州的城门楼上。即事:见景生情而信手写就,又叫即兴。
②耕夫:农民。逐:追随,指从军。楼船:战船。
③春草青青:本是美景,但长在农田里,就是荒芜颓败之景了。
④试上:请上。吴门:即阊门。窥:望。郡郭:城外为郭,郭外为郡,指郊区。
⑤新烟:古代风俗,每年冬至后第一百零六日(即清明前一日),不烧火,吃冷饭菜,叫寒食,又名禁火或禁烟。过了这天,再重新生火,称为新火或新烟。据说,这种风俗起源于纪念春秋时代晋国一位名叫介之推的人。
白话译文
农民被招募去从军,使万顷良田荒芜,长满了青草。
登上城门,向外望去,寒食过去了,正值清明,应该重新点火做饭了,可是有多少人家冒出了炊烟呢?
创作背景
该诗是诗人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客游苏州时作。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范围仅及河北、河南、河东、关内四道,即今黄河流域一带和关中地区,当时江淮以南并未直接遭受战争破坏。上元元年(760)唐肃宗疑忌淮西节度副使李铣、刘展。十一月杀李铣,并密谋诛刘展。刘展遂反,连陷江淮十余州,刘展将张景超据苏州。朝廷派遣平卢军南下,于上元二年(761)正月平定叛乱。由于战乱和平卢军“大掠十余日”,江浙一带“民始罹荼毒”(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该诗所写,即劫后苏州情景。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耕夫召募逐楼船”。首句以纪实开篇,写农民都被官府征兵走了。这一句对事实的追述是诗人以下所见景象的“因”。从艺术上看,平白直叙,不加修饰的写法与张继诗的风格一致,这样的开头在此诗中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也反映出诗人对战乱造成的“耕夫”被“召募”、民不聊生的现实的气愤和耿耿于怀。
“春草青青万顷田。”这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只可惜青青绿草长在了万顷田中。万顷良田无人耕种,看不见禾苗,更没有春花,却长满了野草。美好的春色与眼前荒凉的景象的反差,有很强的感染力。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吴门”暗扣题面“阊门”,是诗人所见的另一景象。由此可见,战乱不仅使耕夫从军,土地荒芜,也使很多妇孺背井离乡,村庄里人烟寂落。尾句以咏叹调收结,言尽意未尽,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深深的感伤,以及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名家点评
清末民初小说家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极写乱时情景,与‘试向城楼高处望’二句同意。”
近代文学家、学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诗因登城眺望,见田野荒芜,人民流散,皆因募农民为水兵也。‘春草’句言田园荒芜,‘清明’句言人民流散。……唐自天宝乱后,兵源缺乏,募民为兵,以致人民逃亡者多,故当清明之时,举火之户甚少,故曰‘清明几处有新烟’。”
作者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十二年(753)进士及第,尚未授官即爆发安史之乱,流寓吴、越等地。与刘长卿友善。今存诗51首,擅长五律和七绝,诗风清丽。《枫桥夜泊》一诗,传诵千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2:1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