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楼位于
河北省正定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
关帝庙一所倚台建立。今人痛心的是阳和楼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
简介
梁思成在《正定调查纪略》中写道:“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
君士坦丁的凯旋门。”
建筑特点
阳和楼的平面极为简单,是七楹长方形。 阳和楼建在高敞的砖台上,南面为正面,正中悬挂写有“阳和楼”的楷书大字牌匾。东侧有阶梯可上下。砖台下穿左右两洞门,行人车马可以通行。两门之间,南有
关帝庙,庙前有
牌楼、旗杆和狮子,牌楼之内是大门,门内为平面呈丁字形殿宇。
砖台上便是阳和楼,高10米,面阔33米,通进深13.5米,单檐琉璃瓦宫室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共七间,中间五间敞开着,两头各有好似钟鼓楼的单间,楼外东西各有碑亭一间。
阳和楼范围内还有一座关帝庙,在阳和楼的正南,规模不大,设置十分完备,最前面有多层月台,第一层的后半上有一对狮子和一对旗杆,第二层上还有一对石狮,第三层上有牌楼三间,牌楼后面,有两层平台,围着精美的石栏杆。
阳和楼的梁架结构最为精巧,襻间替木皆运用自如。当心间及次梢间梁柱间之接合,各个不同;在作风上着眼,值得注意的第一点是四角角柱之生起,非常显著,角柱头比平柱头高出约23厘米。第二点是阑额上之刻作假月梁形;月梁的做法在北方极不多见。屋脊两端微微的翘起也是《营造法式》里的一种做法。
此外最有特征的便是斗拱。阳和楼和斗拱在分部上;本身各件的权衡上;与楼身之比例上;及与梁架之交接上,都有许多罕见的特征。它虽没有宋式的古劲,但比清式斗拱却老成得多多。五铺作,单拱,出双下昂,计心造-单是单拱一项就非明清所有。下层昂实是假昂嘴,但是上层昂及耍头都挑起后尾。宋以前的昂多挑起后尾,明清溜金斗则假昂在下,而将耍头及撑头木加长挑起。此处所见则一昂是假,一昂是真挑起,同时耍头后尾也挑起。这个或许可以说是晚宋初明前后两种过渡的式样。且可作昂的蝉递演变得实在的证例。
补间铺作第二昂下用华头子承托,本是宋制,但在柱头铺作,则用平置的假昂,而在昂下刻作假华头子,如北平智化寺斗拱之制。
历史记录
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修阳和楼记》写道:“阳和楼者,镇府巨观也。横跨子午之逵”。“每登于斯,南瞰滹水,北瞻恒岳,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飘然若出尘世,御天风于九霄之上”。历代帝王官员、文人学士多登楼观景,赋诗题字。
元代诗人刘因在《
登镇州阳和门》中写道:“北望云开岳,东行气犯星。凭阑天宇在,人事听浮萍。”
明朝袁宏道在《王郡丞邀饮阳和楼》中称赞这里“十丈朱旗照水殷,家家箫鼓乐江山。千峰如画供杯酒,不道清时是等闲”。
南宋理学家
朱熹题的“容膝”方石嵌于楼上正中央。明
崇祯年间名贤敬送的“广大高明”横匾则悬于楼外北侧。
不少文人闲士、达官贵人多在阳和楼附近兴建宅第。楼北不远处便有明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
梁梦龙”的御封牌楼和“梁氏宗祠”。清代保和殿大学士
梁清标的“
蕉林书屋”亦在附近。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载:“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可知这里之繁华。
阳和楼所在的南大街是正定城历史中轴线,人称“龙脉”:龙头是阳和楼和关帝庙,龙尾在城北头的龙王堂。龙的双眼是阳和楼的两个门洞,龙的前脸是关帝庙的平台,龙须是关帝庙的两根旗杆,龙的鼻子是关帝庙前向外鼓出的两处半圆形庙台。
《正定县志》载:1489年(明弘治二年),“
滹沱河溢,冲坏城墙,大水从城西南角入,从东北角流出。全城居民死亡无数,幸存者仅阳和楼左右数十家”。可见阳和楼是风水宝地,“龙脊”隆起处。
中国古建
泰斗曾四次到正定考察,对阳和楼有过深入的研究。“兵荒马乱”的1933年,梁思成先生自“
北平”来到正定。“有阳和楼及县文庙两处重要发现”,梁先生对阳和楼则更是情有独钟:“沿南大街北行,不久便被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拦住去路,很高的砖台,上有七楹殿,额曰阳和楼,下有两门洞,将街分左右……这就是《县志》里有多少篇重修记的名胜阳和楼”。当年梁思成先生登上阳和楼,写下了“凭槛送目,可抚四塔”,“北瞻恒岳,南瞰滹水,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的感慨。梁思成先生还为阳和楼照了很多照片,现在能见到的阳和楼照片,多数都是梁思成当年拍的。
文化影响
阳和楼与元曲
中国历史上名楼众多,没有哪一座楼对文化的影响能够超越正定的阳和楼。
与唐诗宋词齐名的
元曲,在阳和楼上成就了她在正定的辉煌。
正定,古称
真定。元代初期,战争转移南下,真定的经济文化较早得到恢复。元军镇守真定的将领史天泽具有较高文学修养,喜爱填写散曲,其子史樟曾撰写过杂剧。他们父子都喜欢交纳文人,早期投奔史氏的
白朴才华横溢,在白朴的感召下,大批文人名士向真定聚集,壮大了创作的影响和声势,使真定成为元曲的发祥地。
元代,阳和楼周边是真定最繁华的区域,据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载:“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文人雅士喜欢登阳和楼
把酒临风,吟诗作赋,聚集在阳和楼上研讨作品,交流创作心得。就是在阳和楼上的一次次碰撞中,元曲从民间俚语入诗,转向创作的文人化、专业化的全面过渡,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阳和楼就是元曲的摇篮。
元人
钟嗣成所著的《录鬼薄》中,收元杂剧作家56人,作品345种,其中真定作家7人,作品45种。钟嗣成评价真定的,
李文蔚、
尚仲贤、戴善甫、侯克中、汪泽民、史樟、侯正卿等人都是“名誉昭然”者。特别是白朴与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齐名,并称
元曲四大家。他创作的《
梧桐雨》被
戏剧界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悲剧之一,他的《墙头马上》被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喜剧之一,与《
西厢记》、《
拜月亭》、《倩女离魂》合称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尚仲贤的《
柳毅传书》是我国民族戏曲的传统剧目,深刻反映了元代的社会问题。还有李文蔚的《燕青搏鱼》等,都是久传不衰的优秀剧目。
正是有了阳和楼这个交流的平台,才奠定了真定元杂剧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此后,正定的戏曲事业一直长盛不衰,清末成立全国第一个票友组织蓝菊社,蓝菊社延续为正光剧社和二黄学等票友组织,赵振铎、李秀章等经常组织票友自娱和演出,戏曲越来越深入普通民众的生活。正定的许多老年人仍津津乐道正定票友多次与
梅兰芳、
奚啸伯、
梅葆玖等大师的交流,甚至还为大师们在正定的演出临时救过场。
但是,阳和楼这样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文化名楼,已经在战争和文革中被夷为平地。如今,在阳和楼遗址的西侧,一间邻街的舞台上,每日有一群戏剧爱好者自发聚集在一起,唱着苍凉的腔调,续写着元曲的遗韵。
文化活动
2023年11月18日,河北好物燃爆全网,“东方甄选河北行” 董宇辉在正定阳和楼外景直播点,推介河北好物。
2024第四届国韵文化艺术节——花朝节在古城正定阳和楼开启表演。据了解,本次系列活动以国韵为主要元素,借助“花朝节”这一传统节日,开展十二花神巡游、汉服大赏、礼乐大典、古风舞蹈、古装杂技互动、民谣演唱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古风古韵节目表演,多角度诠释“国韵文化”的魅力。
复建工程
方案
正定已有许多庙宇古迹,但这些庙宇在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能找到类似的建筑。而阳和楼却不一样,将阳和楼放在中国建筑史、尤其是元代建筑史中进行比较、评价,那么它是“孤品”和“奇迹”。梁思成老先生对于阳和楼在‘文革’中被毁十分惋惜,多次扼腕,建议重建阳和楼。它的价值就在这里,因为它是孤品,只有正定有。
在正定民间,关于阳和楼的传说有很多,对于阳和楼的研究,一直在继续。《元曲犹唱阳和楼》、《道教圣殿――关帝庙》、《阳和楼与周易文化》、《历史文化名楼――阳和楼》等一大批研究成果,是正定各界对于阳和楼的缅怀以及对它复建的渴盼。
在2010年召开的政协正定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十位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复建阳和楼,打造元曲之乡”的提案,阳和楼这一历史文化名楼再次进入人们视界。作为历朝历代“镇府之巨观”的阳和楼曾被梁思成先生高度评价。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称,阳和楼作为“九楼”之首,现在应该让它再次出现在正定城的
中轴线上。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正在参与筹拍《历史文化名楼——阳和楼》。分上下两集,上集主要是通过解密的方式,给人们展示已经遗失多年的古楼,它曾经在正定文化、河北文化、京畿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无可替代的建筑地位和文化价值;下集则从阳和楼历朝历代的几次修缮说起,解密掩埋在历史中的重修原因、修缮细节,确定阳和楼的复建是重建正定标志性建筑这一理念。
阳和楼是正定不可多得的、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有“独占性”的一座楼。它的复建,会拉动正定乃至石家庄的形象,成为正定另一张知名名片。
实施
3月18日,我县举行阳和楼复建工程顾问聘任仪式。县政协主席张俊立,县委常委、纪检委书记王建华出席聘任仪式。
聘任仪式上,张俊立、王建华及县古城办、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为阳和楼复建工程顾问樊志勇、吴计魁、底小国、赵建军、李五林、王申等六人颁发了聘任证书。
张俊立指出,阳和楼复建工程不仅是重要的遗址保护工程,更是正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工程。希望此次受聘顾问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在历史文化、建筑施工、工程推进等方面竭心尽力,密切配合,带着感情、带着荣誉、带着责任,为做好阳和楼片区风貌恢复和文化传承工作,再现千年古郡雄姿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