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会馆戏楼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阳平会馆戏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小江胡同36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阳平会馆附属的戏楼。
历史沿革
明朝时期,阳平会馆始建。
清乾隆年间,阳平会馆增建(或改建)戏楼。
民国十一年(1922年)3月,马辉堂购得阳平会馆戏楼。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马辉堂将阳平会馆戏楼售与马增华同济堂制药局。
1949年后,阳平会馆戏楼被作为同仁堂药材仓库。
2000年,阳平会馆戏楼划归北京市(原)崇文区文化文物局管理。
2002年,阳平会馆戏楼一期修缮工程启动。
2004年,阳平会馆戏楼一期修缮工程结束。
2006年,阳平会馆戏楼进行二期修缮工程。
2009年,刘老根大舞台获得阳平会馆戏楼使用权,重修后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阳平会馆戏楼为一座12檩卷棚前后双步廊悬山顶建筑,建筑内部看台分两层,二楼正对戏台,是卷棚顶前轩式的官厢,两侧亦为看台,可放桌凳。看台护栏有雕花栏板和望柱,四角都设有楼梯,供人上下。楼下场地中间为方池,放置方桌、长凳,是一般看客的坐席。戏台平面近方形,突出于场内,呈前轩式,前有台柱一对,上有廊庑,戏台分上下3层,上有通口,下有坑道,可设置机关布景。在戏楼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壁画,设有神龛,供祭祀神祖之用。面对戏台的后壁嵌有石刻四块,记载阳平会馆建置沿革的历史和重修情况。由于风化和人为的严重破坏,大多数字迹不清,只能辨认“阳平”和部分字迹。
文物遗存
阳平会馆戏楼内原高悬巨匾数块,现仅存墨地金字木匾两方,其中一块为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题写的”醒世铎“。
历史文化
北京会馆中建有17所大小不等的戏楼,其中正乙祠北京湖广会馆安徽会馆、阳平会馆的戏楼尤为有名,被称为“四大戏楼”。
文物价值
阳平会馆戏楼是北京现存规模较大、建筑考究、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风格民间戏楼,对研究会馆的建筑布局和戏剧发展史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文物保护
1984年5月24日,阳平会馆戏楼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阳平会馆戏楼北京市东城区小江胡同36号。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23、57路公交车,在过街楼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8号线,在珠市口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阳平会馆戏楼约5.6千米,驾车约22分钟。
参考资料
阳平会馆戏楼.北京市文物局.
.北京市人民政府.
阳平会馆戏楼.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6 00: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