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河(Shatt al-Arab),
伊拉克东南部的河流,由
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在古尔奈镇汇流而成,全长193千米,平均流量1750立方米/秒。
地理
简介
阿拉伯河(Shatt al-Arab)阿拉伯河宽度从巴斯拉的37米左右扩展至河口的800米。沿有人定居的河岸是枣椰树小树林,靠潮水天然灌溉。卡伦河给阿拉伯河带来大量泥沙,
要经常疏浚才可通行吃水浅的远洋轮船。河型大概是相对近期的状况,但其构成形状不稳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可能曾一度经过一条偏西的水道注入波斯湾,而阿拉伯河较低的水道则有可能曾是卡伦河的一部分。在1980年代,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和伊朗的战场;伊拉克在1980年后半年在伊拉克宣称对该河两岸拥有主权后入侵伊朗。
气候
阿拉伯河地区的总体气候是亚热带、炎热和干旱的。波斯湾北端是由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卡伦河形成的广阔洪泛平原,拥有巨大的永久性湖泊、沼泽和森林。水生植被包括芦苇、灯心草和纸莎草,它们支持着众多物种。沼泽地是水鸟的家园,有些在迁徙时停在这里,有些则以蜥蜴、蛇、青蛙和鱼为食过冬。在这些沼泽中发现的其他动物是家水牛、两种特有啮齿动物物种、羚羊、瞪羚、跳鼠等小动物和其他几种哺乳动物。
支撑椰枣林的土壤盐碱化在 1960 年代后期开始成为一个问题。随着整个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大坝建设加强,情况迅速恶化,大大减少了淡水流量,并消除了以前冲刷积累的盐分的阿拉伯河的周期性洪水。此外,随着 1980 年两伊战争的爆发,棕榈林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激烈交火中。
在西亚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部。为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卡伦河汇流而成,全长约190千米。下游为
伊朗和
伊拉克界河,两国对于此河归属尚有争议。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伊拉克境内的古尔奈(Al-Qurna)汇合,称阿拉伯河,向东南延伸至
巴士拉附近与来自伊朗的卡伦河汇流,之下约100千米形成两伊之间的界河,在法奥以北注入波斯湾。
形成时间
自两千年以前,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分别流向阿拉伯湾。阿拉伯河形成于距今2000-1600年前。
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拉伯河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1825年和1942年英国海军部的海图对比记录了 “阿拉伯河航道向东北方向的移动”。 “从
法奥向东南方向或多或少笔直延伸的旧航道现已完全淤塞,其中几英里已被耕地取代,现在的航道沿北部分支延伸”。
在中世纪时期,底格里斯河被认为流向更西边的哈伊河(Shatt al-Hayy,Šaṭṭ al-Ḥayy),在汇入幼发拉底河后,两条河流流经阿布尔-阿萨德(Abuʾl-Asad)(阿拉伯语)或巴赫曼希尔(Bahmanšir)(波斯语)运河到达巴士拉,在那里有另一条短运河被称为“盲人”或“独眼”底格里斯河 (Dejla al-ʿAwrāʾ)通过河口流入波斯湾。然而,巴士拉老城本身距离运河约 19 公里,需要建造一条运河将其与南下的主要水道连接起来。根据 10 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
马苏迪(Masʿudi)的说法,底格里斯河下游从 al-Maftaḥ 到 al-Obolla 和阿巴丹被波斯人称为Bahmanshir。几乎可以肯定,Bahmanshir是Bahman-Ardašir 的缩写,这是美索不达米亚最南端的 Mesene/Maysān的一个地区及其首府的名称。
威尼斯旅行家加斯帕罗·巴尔比(Gasparo Balbi)于1580 年撰写的一份报告将阿拉伯河确定为“巴林河”,将巴赫曼希尔河确定为“霍尔木兹河”。前者由于较浅,仅供在巴士拉、巴林和阿拉伯东部之间进行沿海贸易的当地小型船只使用,而后者是开往印度的海船所经过的通道。1645 年,两艘荷兰东印度公司船只从阿巴斯港启航前往巴士拉,其航海日志证实了巴尔比的报告。最终,荷兰船只沿着Bahmanshir海峡航行到达巴士拉。
从16世纪后期开始,属于巴努·哈法贾支派的阿拉伯部落巴努·卡布支派由阿夫拉西亚布·帕夏·代里(Afrāsiāb Pasha Dayri)在库班及其周边地区定居,他从
萨非王朝的附庸统治者贝克塔斯·阿哈·阿夫沙尔(Bektāš Āḡā Afšār) 手中夺取了
马夏赫尔港(Bandar Maʿšur) 和阿拉伯河之间的地区。到18世纪中叶,巴努·卡布支派控制了阿拉伯河口。他们的势力范围大致从东部的亨迪扬(Hendiyan,Hendiān) 延伸到北部的阿瓦士,以及西部的巴士拉和哈法尔(后来的穆罕默拉/霍拉姆沙赫尔 Mohammara/Khorramshahr)之间的领土。这个被称为“野心勃勃的强盗国家”在陆地上发动袭击,并使用大约80艘船组成的海军控制了阿拉伯河及其周围的运河、小溪和海岸。1747年
纳迪尔沙阿去世后,巴努·卡布支派大胆地从事“有组织的海盗活动”,封锁了阿拉伯河,并扩展到以前由巴士拉的奥斯曼总督占领的土地,并拒绝向波斯的赞德统治者或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纳税。正如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记录所证明的那样,巴士拉的贸易受到卡埃布人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1760年代,当时他们最有活力的统治者谢赫·萨尔曼(Shaikh Salmān)领导着这个部落。巴努·卡布支派的掠夺是如此严重,以至于东印度公司、伊拉克的奥斯曼军队和卡里姆汗赞德都在1763 年至1765年间对他们进行了远征。巴士拉是当时西亚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和阿拉伯河沿岸的英国拥有的椰枣种植园,这意味着这里的经济损失可能是巨大的,东印度公司的一个海军舰艇中队在1767年和1768年封锁了阿拉伯河两年多,以试图让谢赫·萨尔曼屈服。最终,封锁因无效而被放弃。尽管卡埃布人在1772-73年的瘟疫中遭受苦难,但他们的力量足以在1775-76年卡里姆汗赞德围攻巴士拉之前攻击该市,尽管这一次是赞德海军封锁了阿拉伯河一年多。此后,卡布的影响力减弱,尽管他们的一位领袖谢赫·塔米尔(Ṯamir)于1847年被奥斯曼帝国带到埃尔泽鲁姆,以便向罗伯特·寇松(Robert Curzon) 和边界委员会提供关于阿拉伯河沿岸土地主张的证词。
尽管奥斯曼帝国对美索不达米亚全境的统治在1546年建立,但事实证明,奥斯曼帝国与波斯帝国的边界很难确定。《佐哈布(席林堡)条约》(1639 年)确定了一条分界线,从“沙特河进入海湾的地方,沿着海湾向北延伸约50英里,直到到达波斯高原的边缘......将曼达利和巴德拉留给土耳其“。库尔丹条约(Kordān)(1746) 和第一个《埃尔祖姆条约》(1823)都重申了这一点。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叶,卡布对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国家的效忠不断变化,奥斯曼帝国巴士拉帕夏的附庸在阿拉伯河以东和以西都拥有椰枣种植园,这些都确保了任何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都会引起争议。与伊拉克奥斯曼政权的潜在敌对行动使得使用卡伦河而不是底格里斯河将货物运入伊朗的替代方案成为19世纪后期英国蒸汽公司的商业利益提议,早在1836 年,在切斯尼上校率领的幼发拉底河探险队中,就对巴赫曼希尔河进行了勘测。
1847 年第二次埃尔祖姆会议最终达成了一项条约,将穆罕默拉和阿拉伯河东岸的所有领土以及波斯船只的航行权割让给波斯,但实际上水道本身仍在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然而,1850年至1852年间,在对第 2 条进行实际解释时,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一系列后续议定书保留了未经批准的现状,而奥斯曼和波斯政府于 1911 年开始的广泛谈判最终导致 1914 年的划界尝试。虽然阿拉伯河上的一些岛屿割让给了波斯,但 “阿拉伯河沿岸的边界是左岸或波斯岸”。
然而,1921年雷扎-沙阿(Reżā Shah)的即位再次点燃了这个问题,尤其是现在波斯港口阿巴丹有一家大型英国炼油厂,而停泊在那里的船只实际上却在伊拉克水域。另一方面,巴士拉80%的商业交通都开往阿巴丹和穆罕默拉,如果波斯对阿拉伯河局势的不满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变化,巴士拉的经济就会被毁掉。与此同时,卡伦河带入阿拉伯河的淤泥开始给伊拉克航运带来问题,因此有必要让官方认可的波斯人参与阿拉伯河的治理。尽管如此,伊拉克政府抵制波斯对阿拉伯河任何部分的主权要求,认为波斯海关和警察在水道上的巡逻侵犯了伊拉克的管辖权。1934年,伊拉克向国际联盟理事会请求对边界问题进行仲裁,但由于波斯和伊拉克之间的直接谈判最终导致了1937年的德黑兰条约,该请求被推迟。这赋予了所有国家的船只在阿拉伯河上的通行权,将阿巴丹的锚地权割让给波斯,将双方从贸易船只收取的所有关税用于维护和改善航道,并在水道东岸的低水位线和最深水线,而不会对任何一方使用阿拉伯河的权利产生不利影响。规定霍拉姆沙赫尔港一段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拉克独立之后,同伊朗于1937年再次签署协议,将阿巴丹一段亦改为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其余部分仍归属伊拉克,伊朗使用阿拉伯河航道需要向伊拉克缴纳租用费。
尽管有1937年的条约,但阿拉伯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仍是分歧的根源。1969年,伊朗外交部正式废除了该条约,1975年宣布了《阿尔及尔议定书》,伊拉克最终同意了伊朗 “沿河道划定边界 ”的要求。1979年初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同年7月萨达姆-侯赛因就任伊拉克总统,阿尔及尔协议受到极大压力。1980 年 9 月战争爆发前,双方发生了数百起侵犯边界事件,随后伊拉克很快占领了
霍拉姆沙赫尔,并企图夺取阿巴丹。1984 年,伊朗对古尔奈的一次大规模反击被击退,直到1986年,伊朗军队才渡过阿拉伯河,占领法奥。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呼吁结束战争的第598号决议一年后,伊朗总统正式致函联合国(1988 年7月20日)表示接受该决议。在接受该决议时,伊朗政府希望恢复原状,包括1975年关于阿拉伯河共同主权的《阿尔及尔协定》,而伊拉克则要求恢复1937年《德黑兰条约》的条款,该条约赋予伊拉克对该水道更大的控制权。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伊拉克提出重新确认《阿尔及尔协定》,但这一要求没有得到满足。
伊朗
巴列维国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多次向伊拉克交涉该河主权问题,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调停下,巴列维同伊拉克总统
萨达姆·侯赛因在
阿尔及尔签署协议,正式规定两国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划分阿拉伯河。1979年,伊朗爆发
伊斯兰革命,局势动荡,在阿拉伯诸国和美国等国的支持下,萨达姆于1980年9月17日宣布废止阿尔及尔协定,收回全部阿拉伯河主权,致使两伊战争爆发。
两伊战争之后,阿拉伯河的航道被大量沉船淤塞,至今未能恢复。
沿河主要港口
参考资料
SHATT AL.ARAB – Encyclopaedia Iranica.200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