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哈图
地理名词位于内蒙古赤峰市
“阿斯哈图”系蒙古语,意为“险峻的岩石”。阿斯哈图石林分布在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峰北约40公里,海拔1700米左右的北大山上,石林沿山脊呈北东向展布,分布面积约15平方公里。
详细介绍
该石林在形态上与云南的路南石林、元谋土林、新疆的雅丹地貌和现代冰川上的冰林均有相似之处,经众多有关专家考察认证:阿斯哈图石林是花岗岩地貌与石林地貌相结合的一个新类型,属花岗岩石林,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一种奇特地貌景观。专家认为,自第四纪冰河期以来,大兴安岭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当成大山被冰川侵蚀后,发育成刃脊和角峰,成排或单独分布在脊线上,在经过冰川、寒冻、风化、水蚀后便形成了现在的地貌,这样的石林景观在世界非常典型和稀有。 远望花岗岩石犹豫如远古先人建造的城堡,平地凸起,峥嵘险峻,沧桑破败。近品石林,千姿百媚,如塔、如柱、如笋、如人、如兽、呼之欲来到,趋之欲动,如人工刻意雕琢,令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林一般相对高度5到20米,石林底部相连,呈现方形或条形。一些形似景观令人叫绝:方塔,塔身分明,昂扬耸立;石墙,砌面平直,砌块参差;石狮,面身分明,虎视巍岭,栩棚如生;“秀女望月”、“比萨斜塔”等更是惟妙惟肖。 立石林之巅,极目远望,重峦叠翠,碧野无垠,山间茂密的原始白桦林枝繁叶茂,獐鹿出没,百鸟啼鸣,草地野花争奇斗艳,蝶舞蜂飞,朦胧中,北大山远处,那平坦开阔的苹原仿佛在大海中漂浮,就在您被大自然所陶醉的时候,一阵清风掠过,犹如身临仙境。 
地理方位
阿斯哈图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北部北大山,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经棚镇105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7°28′—38′,北纬43°55′—44°02′。其南部与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相连,东与林西县毗邻,西与白音查干苏木交界,保护区为天合园乡、巴彦高勒苏木所辖,该地区东西宽13公里,南北长15公里,总面积8200公顷,“阿斯哈图”系蒙古语,意为“险峻的岩石”。阿斯哈图石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脉中北大山上。石林有的成片出现,连绵几百米,宽达几十米,相对高度5-20米,远看成林,近看成峰,高低参差,变化万千;有的独立成柱,高达5-20米,直径一般在2-5米,成圆形、方形或长方形,巍峨耸立,气势磅礴,在蓝天流云的掩映下,摇摇欲倾,险峻之极;有的似人、似物、似城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有的石林水平节理发育层层叠加如千层饼,也有的上粗下细形如蘑茹。造型奇特、形态万变的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是一种变幻岩石景观,其千姿百态的造型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
环境概况
阿斯哈图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花岗岩石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阿斯哈图地区的石林景观,经过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等研究机构多位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该地区分布的石林是属花岗岩石林,是新发现的一种奇特的地貌景观,这种类型的石林在国内外实属罕见。专家认为,自第四纪冰河期以来,大兴安岭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当阿斯哈图地区北大山被冰川侵蚀后,发育成刃脊和角峰。它们成排或单独分布在脊线上,形成石林的雏形,经过冰川、寒冻、风化和水蚀后形成现在的地貌,这样的石林景观在我国乃至世界都非常典型和稀有。 分布于阿斯哈图自然保护区内的花岗岩石林全部保持自然风貌,没有任何人为破坏。有的石林经过长期的寒冻风化和雨水及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倒塌,地面出现石海、石河,这些也被完整的保存下来。该石林奇妙多姿、形态万千、造型各异,有的似人似物,有的似禽似兽,经过岁月的风磨雨蚀,显得更加壮丽、神奇。该区域的植被基本保持良好,乔木林都是原始次生林,没有人工林的痕迹,自然状况属原始状态。这对地质学、生态学等自然学科都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这一地区有大面积的原始次生混合林生存,林间灌丛草本植物繁茂,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植物种类繁多。山涧有山泉、小溪、河流,山顶是大面积草甸,低洼处间有湿地,水草丰美,景色秀丽。境内多马鹿、狍子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还有狼、獾、狐等肉食性兽类。林间鸟的种类繁多,其中国家二类鸟猛、禽、苍鹰、鹗、隼数量较大。由于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多样的生态系统,可以肯定其物种资源远不止这些。
地理条件
保护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独特的地质、地貌类型,多样的生态系统,对研究大兴安岭黄岗梁地区乃至中国北方东部第四纪冰期时代冰期次数、范围、冰川类型及形成的机制,以及已近80年中国东部有无第四纪冰川存在的学术争论这一重大问题将有重大突破。还将直接影响到对中国古气候、古地质、古环境、古地貌、古人类、古生物的变化研究和全球变化的预测等。 阿斯哈图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中外众多专家、学者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游客前来观光考察。百看不厌的花岗岩石林不但拥有南方石林的秀美,也体现出了北方大山的雄伟壮观。来到这里的人无不为她的神奇而叫绝,使游人深深领略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绝妙。阿斯哈图自然保护区属大兴安岭山脉余脉,构造上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北大山花岗岩时代为燕山时期,花岗岩岩体呈北东方向延伸,出露长约45km,宽2-7km。该岩体侵入石碳系林西组(C3)和二叠系黄岗梁组(P1),使围岩产生强烈角岩化和硅化,蚀变带一般宽约几十米,岩体内有基性岩脉。花岗岩呈肉红色,主要为中一细粒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有的具斑状结构,局部具文象结构,主要矿物成份为钾长石约占40-50%;石英约占25-30%;斜长石约占15-20%;黑云母占5%等。北大山最高峰海拔1879米,山势巍峨,花岗岩石林分布在1700米左右一些起伏的山脊上。 山体阳坡主要生长白桦林、谷柳、蒿柳。山地阴坡灌丛主要为绣线菊、刺梅、金露梅、银露梅。阴坡主要是虎楱子、斑块状山柳、山丁子等。石质山坡以拂子毛、羽毛、铁杆蒿为主。山地塔坨以大叶章、灰脉苔草、湿苔草、大穗苔草为主。 本地区地貌属蒙古高原东部和大兴安岭山区。气候为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短促温凉、冬季漫长寒冷,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复杂。大气透明度强,光照条件好,因而光能资源较丰富,全年日照时数在2800—30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3—68%。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在-4℃—-2℃,一月份在-26℃左右。七月平均气温为12℃左右,极端地区最低气温在-45℃以上,该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无霜期较短。该区处于中纬度盛行西风带,全年大部分为偏西风,风速年平均为2.8-3.0米/秒,其中春季多大风,一般8级大风以上的日数为15-20天,最高风速可达30米/秒,恶劣的气候条件为花岗岩石林地貌形成创造了外力条件。该地区年降水量350mm,主要集中在6-8月,冬季常降大雪。 土壤为发育在花岗岩岩石上的酸性灰色森林土。自然肥力较高,因而植被覆盖较好,其次还有栗钙土和山地黑土。 森林植被有夏绿针阔混交林。主要木本植物为白桦、山杨、蒙古栎。其中白桦林主要分布在山体阳坡,覆盖率大,长势繁茂,针叶树有兴安落叶松、油松、云杉等。灌丛植被主要以虎榛子、绣线菊、柴桦、冬青为主,绣线菊主要分布在山地阳坡,而虎榛子灌丛主要分布在山地阴坡。草原、草甸植被主要以大叶章、灰脉苔草、贝加尔针茅、线叶菊为主。其它植物种类也很丰富。 阿斯哈图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200公顷,石林面积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1%。农田面积287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林地面积3919.6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7.8%;草原、草甸面积3493.4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2.6%。 保护区境内有人口720人,分布密度8.7人/平方公里,保护区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境内牧畜总头数4100头(只),出栏率达10%,商品率达18%,畜牧业总产值达18.5万元。 根据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的性质及花岗岩石林所处山顶顶端这一特点,同时考虑到保护区的发展,设置3个核心区,总面积208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4%。 阿斯哈图核心区位于擎天柱(石林名)附近,具体边界以擎天柱四周石林较密处外围为准,总面积650公顷。 骆驼脖子核心区位于骆驼脖子(石林名)附近,总面积710公顷。 窟窿山核心区位于窟窿山附近,呈长方形,包含倒塌的石林及附近湿草甸,总面积720公顷。 根据保护区的地形条件,设置阿斯哈图,窟窿山和骆驼脖子两个缓冲区,总面积3132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2%。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阿斯哈图.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5 13:35
目录
概述
详细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