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王府是三国时期东阿王曹植的封地王府宫殿,因东阿王曹植封地城而得名阿王府。该遗址在1992年6月,由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阿王王府
阿王府是三国时期东阿王曹植的
封地王府宫殿,据史书记载,太和三年(229年),的曹植徒封东阿。阿王府始建于公元220年。
阿王府考古遗址
阿王府,据考古证明阿王府遗址遗址位于今东阳谷县阿城镇西北隅阿故城遗址上,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2′,北纬36°11′。该遗址在1992年6月,由
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圆角方形,每边的边长2千米,周长8千米。城的东南角和北城墙段保存较好,其他城墙也略高于现周围地表。该遗址附近有一古井,上立石碑曰‘’
阿井水‘’,即古阿井。东南角城墙保存长达250米,宽近30米,地表以上高14米,地表以下2米多,较完整地表现了城东南角转角情况。断面上反映着城墙结构。以主体墙和后期修补组成。该王府城因东阿王曹植封地城而得名阿王府
遗址发掘文化
东南角城墙保存,主体墙为板筑棍夯,夯层平整,夯层厚6~10厘米不等。修补部分面积不大,在城墙的内外皮处,夯质较好。北城墙西段,现地表以上保存达12米,长宽及夯质结构同东南角。城墙夯土大多利用了
龙山文化、岳石文化、
龙溪河文化时期多层文化的堆积,土呈灰色,包含物有这两个时期的石器、蚌器和陶片。1994年,经省、地文物部门勘探,发春秋城的东部有一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城垣东北角至西南角部分已查明,东、南城垣被战国时期的城垣所压,西北角和西垣因春秋战国时期及其后修筑城垣时在城内挖土,已遭严重破坏,但大致位置可以确定。城平面呈东北到西南的圆角扁长方形,南北长约360米,东西宽约12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始建于大汶口文化时期,延续使用到龙山文化时期。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切实可信的实物资料。1992年6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该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阿王简介
东阿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
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东阿王,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
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
曹魏著名文学家,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
洛神赋》、《
白马篇》《
七步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
曹操、
曹丕合称为“
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
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
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即东阿王曹植 才高八斗 。《
诗品》的作者
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
仙才”者,曹植、
李白、
苏轼三人耳。
东阿王曹植历史大事件:
1.汉献帝 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
曹操与
卞夫人所生第三子。
2.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3.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 4.建安十二年(207年)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 出玄 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5.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的曹植随父南征
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
6.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7.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 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
8.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 随父西征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凯旋而归。 9.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
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
10.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 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此举有违礼制,有忤逆犯上之嫌。曹操 大怒,并下令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渐失去曹操的 信任和宠爱。
11.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即曹植在王宫纵马驰骋不久),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相当于太子)。
12.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 《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 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13.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 (今山东鄄城县),同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14.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 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 15. 黄初四年(223年),的曹植徒封雍丘王 16.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 17. 太和三年(229年),的曹植徒封 东阿王 18.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东阿王墓
建墓时间
东阿王墓即曹植墓始建于公元233年,坐落在
东阿鱼山西麓,始建于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墓室坐东朝西,为凿山而修的洞穴墓,以青砖筑成,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占地80公顷。
墓地环境
东南两侧有黄河和
小清河萦绕,合为襟带,隔河群山连绵,攒峰耸翠,仿佛一道天然屏风;北面
金堤绵亘,似
黄龙静卧,沃野万顷。
考古墓碑记载
据铭文记载,当时修墓的有200人,由兖州刺史督修。从券拱式的墓门内往下看,有一深不见底的水井,“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的棺椁就悬在此井中。墓冢右前方,有一高约3米的古碑楼,门楣上刻“曹植隋碑”4个楷书大字。碑楼内有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立的神道碑。碑楼西壁嵌有石刻横批一方,上有明弘治八年
山东按察司洽阳九皋子赞扬曹植才华的七律一首。东壁嵌有一方竖碑,年久风化,字迹不清,仅能辨认碑冠“魏陈思王传碑”6个
小篆体大字标题,估计当为叙写曹植生平事迹的铭刻。墓门前还有清末民初时期县和事的两方题词碑碣和一方
清代维修碑楼记事石。
东阿王墓地维护
1981年维修了隋碑楼,修建了墓基围墙。后来,当地政府又对曹植墓进行全面修复,并修建“曹植纪念馆”。
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路秉杰为墓门楼绘制了草图;画家
吴作人为纪念馆题写匾额,
戴敦邦画就曹植像;
孙瑜、刘海粟、颜文良、赵朴初、
溥杰为之题词写诗;
沈雁冰生前亲笔题写的“东阿王曹子建之墓”也勒石竖于墓前;
东阿王历史文物
中央历史博物馆将珍藏的132件曹植墓出土文物,派专车运交当地政府。232年,曹植在离开东阿县往陈地为王仅半年凄然逝去,随后被运回东阿县鱼山安葬,一代天才最终魂归鱼山,历史上的曹植墓也有多座,鱼山这座历来被公认为曹植遗骨所在。1977年出土的一块铭文砖,也进一步证实了这点。
东阿王考古发现
曹植墓出土的一个陶罐,上面刻有王府丹药字样,后证实内藏
阿胶。可见当时的曹植也未免沾染了魏晋时期炼丹求仙的风气。 曹植一向身体羸弱,炼求丹药想来也理所当然。
历史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96年,把曹植墓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代奇才东阿王曹长眠东阿大地,这一千年古墓以供后人游览。
附录曹植诗
曹操之子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梵呗音乐的创始人,他的“七步诗”脍炙人口,他曾经做过“东阿王”,初来东阿,骨瘦如柴。后来因为常食
东阿阿胶滋补,身体受益非浅,于是感念而作《飞龙篇》:“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西登玉堂,金缕复道。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曹植诗中所指仙药就是阿王府专用
阿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