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翁”本意是
中国古
文言文中用以对祖父、父亲、
丈夫的父亲或老年男子的尊称和
敬称。它的引申含义指
巴勒斯坦的
亚西尔·阿拉法特(1929-2004),他是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巴勒斯坦的
骄子,他亲身经历过四次
中东战争的洗礼,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
本意
ā wēng
阿翁
1.祖父。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 《
世说新语·排调》:“ 张苍梧 是 张凭 之祖,尝语 凭父 曰:‘我不如汝。’ 凭 父未解所以。
苍梧 曰:‘汝有佳儿。’ 凭 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讵宜以子戏父?’”
唐
杜甫 《
示从孙济》诗:“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元
柳贯 《祭孙秬文》:“阿翁与汝阿爹阿你,以家馔祭於中殇童子 阿秬 之魂。”
2.对年长者的敬称。
出处:
《周书·陆腾传》:“﹝ 陆腾 ﹞尚 安平主 ,即 东莱王 贵平 女也。 魏孝武 幸 贵平 第,见 腾 ,与语悦之,谓 贵平 曰:‘阿翁真得好壻。’”
《北史·魏常山王遵传》:“及出, 广平王 怀 拜 绍 ,贺曰:‘阿翁乃皇家之正直,虽 朱云 、
汲黯何以仰。’”
《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皇帝阿翁发自 冀 北,亲抵 河东 ,跋履山川,逾越险阻。”
3.为老年男子的自称。
出处: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攫鞋》:“ 郑仁凯 为
密州 刺史,有小奴告鞋穿, 凯 曰:‘阿翁为汝经营。’”
4.父亲。
出处:
《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
黄初 二年,进爵,徙封 燕公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干 一名 良 …… 良 年五岁,而 太祖 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太子由是亲待,隆於诸弟。 良 年小,常呼 文帝 为阿翁,帝谓 良 曰:‘我,汝兄耳。’”
清
梁章钜 《称谓录·方言称父》:“《小知录》: 周 、 秦 、 晋 、 陇 皆曰阿翁。”
5.用以称丈夫的父亲。
出处:
唐
赵璘 《因话录·宫》:“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四:“舅姑亦曰翁姑。案:舅曰阿翁。《唐书》
代宗 曰:‘不痴不聋,不作阿翁。’姑曰
阿姑,《颜氏家训》:‘络索阿姑餐。’”
6.《杨贵妃秘史》里的太监
引申含义
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er-Arafat,阿拉伯语:ياسر عرفات,1929年8月24日-2004年
11月11日)全名:名:
拉赫曼·阿卜杜勒·拉乌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赛尼。被中国人尊称为阿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巴勒斯坦骄子,从小就是孩子王,亲身经历过四次中东战争的洗礼,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生活中,他与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2004年
11月11日,阿拉法特与世长辞。中国国家主席
胡锦涛在唁电中说:阿拉法特的逝世,不但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巨大损失,也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朋友。
从孩子王到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小时候经常模仿军人的动作,做一些带有军事色彩的儿童游戏。1959年,年仅30岁的他与战友一起创建“
法塔赫”和“暴风部队”。1965年打响了反对
以色列侵略斗争的第一枪,1968年出任了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出生时名叫穆罕默德·阿卜杜·拉乌夫·阿拉法特。他于1929年8月27日出生在
耶路撒冷一个地地道道的巴勒斯坦家庭里。当他早年读小学时,他的老师为纪念死去的战友亚西尔,便给他改名为
亚西尔·阿拉法特,激励他长大继承巴勒斯坦革命先辈的遗志,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他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在兄弟姐妹七人中,他排行第六。他父亲叫阿卜杜·拉乌夫·阿拉法特,出身于一个商贾和宗教大家庭,属穆斯林逊尼派。这个家庭祖籍分布在
加沙地带和汗·尤尼斯地区,与侯赛尼家族有亲缘关系。阿拉法特的母亲扎赫娃·侯赛尼,属侯赛尼家族。这是一个大家族,在
耶路撒冷和
加沙地带非常有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
加沙地区的伊斯兰首领阿明·侯赛尼就曾领导当地人民反对过英国的殖民主义及犹太人的统治。
由于英国殖民当局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向阿拉法特的父亲施加了很大压力,他父亲被迫背井离乡到达开罗。这样,操持家务、抚养孩子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到他的母亲扎赫娃身上。艰难的岁月和沉重的负担大大损害了她的健康。当
亚西尔·阿拉法特只有四岁、他的弟弟法塔希只有18个月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阿拉法特小时候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少年。他经常模仿军人的动作,做一些带有军事色彩的儿童游戏。他是个“孩子王”,放学之后便把小伙伴们集中起来进行操练。他手里拿着一根指挥棒,俨然像一个指挥员,向小朋友们发布命令。当大姐英阿姆看到这一情景时,便亲切地叫他“将军”。“训练”结束后,阿拉法特把大姐给他的糖果分给小伙伴们吃。有时候,阿拉法特在院子里搭上一顶帐篷,晚上就睡在里面体验一下军人的生活。
阿拉法特从七岁起开始上学。他自幼熟读《
古兰经》,精通
伊斯兰教义,从而成为一名虔诚的穆斯林。据他的启蒙老师讲,阿拉法特聪明过人,理解能力很强,老师讲的东西都能记住,也能比较快地背诵《
古兰经》。
随着历史年轮的转动,阿拉法特不断成长,逐渐成为一个富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正义感的青年,较早地参加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学生运动。
1950年,阿拉法特进入
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在这段时间里,阿拉法特结识了埃及自由军官组织集团中的一些成员,并成为
纳赛尔的崇拜者。1952年上半年,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
阿拉法特在
开罗期间,埃及政局复杂多变,政局的主宰者是加麦尔·阿卜杜拉·
纳赛尔。
纳赛尔行伍出身,是
埃及自由军官组织的领导人,也是推翻埃及
封建王朝的实际领袖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奠基者。1954年11月,他出任代总统、代总理。1956年6月,他当选为总统兼任总理。阿拉法特一度对
纳赛尔寄予厚望,但事实却让他大为失望。
纳赛尔确实关心
巴勒斯坦问题,但他想把这个问题纳入埃及的控制下。
纳赛尔不愿意让阿拉法特等人成为独立的
巴勒斯坦军事组织的领导人。阿拉法特在认真考虑后,认为必须成立自己的组织。
1959年阿拉法特与战友阿布·杰哈德等人成立了“
法塔赫”组织。在阿拉伯语中,“法”、“塔”、“赫”三个字是“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三个词的字首。他们成立了“
法塔赫”领导下的军事组织,取名为“暴风部队”,建立了“法塔赫”组织系统,规定“法塔赫”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1965年1月1日,阿拉法特及其战友领导“暴风部队”游击战士打响了反对
以色列侵略斗争的第一枪。这一天就成为巴勒斯坦革命爆发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阿拉法特一直活跃在这一地区,但因政治原因,他曾两次在叙利亚、一次在
黎巴嫩被捕,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化名为阿布·阿马尔。他继续领导巴勒斯坦游击队从
约旦边境和
加沙地带不断向
以色列发动袭击。1967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后,他领导“
法塔赫”所属的“暴风部队”多次在
以色列占领区作战,其影响不断扩大。
1968年,阿拉法特亲自指挥了著名的卡拉马战役。卡拉马位于
约旦河东岸60公里处,是约旦境内的战略要地。自三次中东战争后,“暴风部队”经常从这里出发,开展反对
以色列的游击活动,引起了以色列的强烈不满。
以色列视卡拉马为眼中钉,制定了铲除这处“暴风部队”根据地的作战计划。1968年3月21日凌晨,
以色列出动15000名侵略军,兵分三路,在大批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犯卡拉马城。经过三天激战,
以色列军队一败涂地,损失惨重。以军400多名官兵被歼灭,一架直升机被击落,17辆坦克和装甲车被击毁。这次战役大灭了
以色列侵略军的气焰,大长了巴勒斯坦、约旦人民和其他阿拉伯人民的志气。这次战役的胜利也使阿拉法特声名远扬,大大提高了他在“
法塔赫”、巴解组织及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在阿拉伯语中,卡拉马是“尊严”的意思。这场卡拉马战役就是为了捍卫尊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968年6月,阿拉法特当选为“
法塔赫”执委会主席。在巴勒斯坦各个解放组织和阵线之中,“
法塔赫”是实力最强、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组织,也是最受巴勒斯坦群众拥戴的一个组织。1969年2月,他接替艾哈迈德·舒凯里,出任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成为巴勒斯坦事业的最高统帅。
阿拉法特任主席后,把壮大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斗争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在阿拉法特的领导下,巴勒斯坦游击队在黎巴嫩迅速发展,并积极开展反对
以色列的军事活动。
四次中东战争的洗礼: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个地区成为世界有名的“火药库”,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阿拉法特参加了这四次中东战争。他不仅是这些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人物简历
1929年8月24日,生于埃及
开罗(另说8月4日出生在
耶路撒冷)
1952年,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
1959年,组建“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
法塔赫”),并出版《我们的巴勒斯坦》一书
1969年,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
1973年,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
1989年,当选巴勒斯坦国总统
1991年9月28日,蝉联总统
1996年,当选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2004年,于法国贝尔西军医院逝世
传奇人生
这四次中东战争都是围绕阿以争端和
巴以冲突进行的,自然也离不了大国的介入。而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问题由来已久,1948年5月15日凌晨,阿盟五个成员国分别向
以色列开战,打响了
第一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
巴勒斯坦战争。
1948年4月的一天,阿拉法特与一名同学及一名埃及少校动身去巴勒斯坦。然后,他们三人又分头行动。阿拉法特英勇地投入到战斗中去,用迫击炮击毁了
以色列的一辆坦克。他在战斗中机动灵活,战功卓著,引起对方的重视,把他列为重点搜捕对象之一。看来,阿拉法特传奇的人生在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就已初见端倪。
阿拉法特曾经直言不讳地谈到他对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看法,他说:“我不能忘记,当阿拉伯军队开进巴勒斯坦时,我在
加沙地带。一位埃及军官来到我们分队,命令我们放下武器。开始我不相信我的耳朵。我们问:‘为什么?’这个军官说,这是阿拉伯联盟的命令。我们抗议,可是没有用。军官给了我一张收到我的来福枪的收据。他告诉我,我可以在战争结束后取回。这时我明白了我们被这些
阿拉伯国家出卖了。我自己被他们的背叛深深触痛了。”
时过八年,阿拉法特参加了
苏伊士运河战争。
纳赛尔是这场战争埃及方面的统帅和英雄,阿拉法特也在这场战争中受到洗礼。1956年7月,阿拉法特完成了在
开罗大学的学业,成为一名工程师。当
纳赛尔发出全民总动员后,他立即主动报名,自愿到埃及部队服役。埃及方面授予他少尉军衔,带领一批工兵前往塞得港地区,负责清理未爆炸的炸弹。
阿拉法特进入战区后,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他满腔热血,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每天,他都冒着敌人的炮火进入阵地进行作业。他面临的是双重危险,一是来自敌方的危险;二是来自处理未爆炸弹和地雷的危险。胆大心细的阿拉法特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胆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后,阿拉法特回到开罗。埃及军方有关负责人对他说,他是一名处理炸弹的专家,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如果愿意留在埃及军队工作,可以得到提升,从事教官训练工作。阿拉法特拒绝了这项工作,他说:“我告诉他们,我已另有工作。我知道,假如我留在部队,我就必须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我就不能自由地开展组织工作。”于是,他毅然离开埃及,到科威特创建巴解组织。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打游击
1967年,阿拉法特参加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因战争于6月5日打响,所以又称“
六·五战争”。在“六·五战争”过程中,阿拉法特领导“
法塔赫”所属的“暴风部队”在
以色列占领区作战。6月7日,他与“
法塔赫”代理司令乘车前往
戈兰高地作战前线侦察敌情,协同叙利亚军队进行战斗。
法塔赫的战士们作战勇敢,在阵地上与以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他们还派出一些战斗小组,携带迫击炮等武器,到敌人后方作战。阿布·杰哈德说,
以色列司令承认,以色列推迟了进攻时间,因为他们的部队遭到了来自背后的打击。在
以色列军队腹背进行作战的正是巴勒斯坦“
法塔赫”这些年轻的战士。
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阿拉法特仍然留在巴勒斯坦,在
以色列占领区生活战斗了四个多月。他经常生活在巴勒斯坦农民中间,效仿当地的农民戴方格头巾。他对这种头巾有专门的解释。他说,黑白方格代表巴勒斯坦农民;红白方格代表沙漠中的贝都因人;方格中的白色代表城市中的居民。自那时起,他一直戴这种头巾,借以显示他的独特风格,也表达他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真挚感情。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处于“不战不和”的局面。1973年10月6日,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爆发日为犹太教赎罪日,战争期间又值伊斯兰的斋月,故又称“
赎罪日战争”或“
斋月战争”。
阿拉法特对“不战不和”的局面感到焦虑,对被驱逐出约旦感到恼恨,对巴勒斯坦有些激进组织搞暗杀、绑架、劫持飞机等行为感到不妥但又无法控制。
在战前召开的协调会上,阿拉法特承担的任务是指挥一支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穿插到
以色列占领区,在敌后形成第二战场。
战斗打响后,巴勒斯坦游击队员们大显身手,四处出击。巴勒斯坦这支特别纵队在以军腹部神出鬼没,使以军惶惶不可终日,感到非常头痛。就这样,阿拉法特指挥的巴解游击队严重威胁到以军的后方,对以军的行动形成很大牵制,使以军首尾难以兼顾,从而有力地配合了埃及和叙利亚前线的战斗。
四次中东战争未能解决巴勒斯坦问题,阿拉法特仍在斗争,他的生命安全不断受到威胁,几经死里逃生。
生命里三个女人
在阿拉法特看来,爱情和自由战士形象是自相矛盾的。他以及他的同僚都用“没有时间”来避开爱情这个话题。有三个女人走进过他的情感世界。与他相差34岁的金发女郎苏哈相遇后,阿拉法特成为了新郎,已经62岁。阿拉法特年轻时曾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等着我,我决定终生不娶。我认为,我应该为我的人民,为所有的孩子做出牺牲!”1958年,29岁的阿拉法特赴科威特任公共工程师,他在科威特工作期间,发生过一个令他终生难忘、也为世人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那时,阿拉法特的好友曾屡次为他巧搭鹊桥,他都予以谢绝。据他的战友说,阿拉法特曾经有过恋人,但他为了巴勒斯坦事业,只好忍痛割爱,一度做出一辈子不结婚的决定。
在若干年之后,他在回忆这件痛苦的往事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一个凡人,何尝不想有妻室儿女,但我知道,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等着我,我不忍心让一名妇女承受这些艰难困苦。因此,我决定终生不娶。我认为,我应该为我的人民,为所有的孩子做出牺牲!”这就是一个铁骨铮铮的英雄汉的钢铁誓言。
阿拉法特在青年时代曾立下终生不娶的誓言,但随着情况的变化,他的爱情观发生了变化。1971年,阿拉法特在
贝鲁特第一次见到时年30岁丧偶的娜达时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娜达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曾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
贝鲁特的美国大学。娜达热爱自己的祖国,决心为巴勒斯坦事业而奋斗。阿拉法特与她交往甚密,逐渐产生了感情。1975年,黎巴嫩爆发大规模内战,黎巴嫩的穆斯林与巴解组织为一方,黎巴嫩的基督教徒为另一方,双方展开血腥激战。由于娜达与交战双方都有良好关系,她便成为沟通交战双方的桥梁。一天夜里,她从总统府返回住所时,突遭暗杀身亡。
当阿拉法特听到这一噩耗时痛哭失声,悲恸欲绝。后来,当有人问起这段恋情时,阿拉法特坦诚地说,确有此事,他已经向娜达求婚,娜达也同意嫁给他。
但不幸的是,这段恋情以悲剧告终,阿拉法特再次把个人婚姻问题置于脑后。
1989年阿拉法特访问法国时,偶然遇到一位苗条漂亮的金发女郎,这位女士叫苏哈·塔维尔。那年阿拉法特60岁,苏哈的美貌与才华吸引了阿拉法特。阿拉法特了解到,苏哈一家都信奉基督教,但是苏哈热爱巴勒斯坦事业。他们冲破宗教隔阂于1991年10月在突尼斯秘密结婚,那年阿拉法特62岁,苏哈28岁。
当人们问苏哈为什么要嫁给阿拉法特时,她回答说,她是百分之百心悦诚服地要嫁给阿拉法特。她说:“我对他的感觉大概同二战期间法国人对戴高乐的感觉差不多,他是独立和统一的象征,是靠憨直与真诚打动了我。”
当记者问阿拉法特为什么改变初衷决定结婚时,阿拉法特当着苏哈的面说:“我为什么突然决定要结婚呢?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接受我的女人,而这样的女人在世界上只有一个。”苏哈喜欢称呼阿拉法特为老头子,有时叫他阿布·阿马尔或主席。她这样评价阿拉法特:“在形势最恶劣的紧张关头,他从没有沮丧气馁过。他是难以征服的,因为他是狮子星座。”
软禁生活
从空中总统变成笼中之鸟:长期以来,阿拉法特在自己的祖国没有安身立足之地,为了巴勒斯坦事业只好四处奔波。他是世界上空中飞行最多的领袖人物,被成为“空中总统”。但是此后阿拉法特由空中总统变为“笼中鸟”,失去了行动自由,过着软禁生活。
阿拉法特的夫人苏哈在阿拉法特遭受软禁时独自带着女人扎赫娃生活,她们已有很久没有见到阿拉法特了,非常思念他。
此时的阿拉法特正被软禁在位于约旦河西岸城市
拉马拉的官邸中。这座官邸多次遭
以色列空袭、炮击和坦克破坏,到处是断垣残壁和碎石瓦砾。阿拉法特的活动空间很小,除了办公和会客外,他还住在这里。
驱逐阿拉法特是沙龙蓄谋已久的计划。沙龙在新一届内阁组成就职仪式上称,新内阁面临着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向巴勒斯坦当局首脑宣战,要推翻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阿拉法特听到这一消息后坚定地说:“这是我的祖国,他们可以杀死我,但是没有人能够把我赶走。”巴勒斯坦人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涌向街头,举行大规模抗议示威游行。人们高举着阿拉法特画像,从四面八方奔向阿拉法特官邸。数千人群情高呼:“为了你,我们愿付出鲜血和生命!”晚风中,阿拉法特出现在大楼门口,一边向群众挥手,一边高声回答:“为了巴勒斯坦,我们愿付出鲜血和生命!”
以军炸毁了紧靠阿拉法特官邸的一幢
巴方安全部队的建筑,在阿拉法特官邸继续摧毁“非关键性”办公室,并将
以色列旗帜插上了官邸大楼。阿拉法特的活动空间只剩下几间办公室,办公楼四周被三米高的铁丝网围住,形同监狱。以军在阿拉法特官邸各处埋设了炸药,要求包括阿拉法特在内的所有人离开官邸,以军切断了阿拉法特官邸的水、电源及电话。阿拉法特生活在狭窄的办公楼里,只能靠一些饼干和罐头食品度日。在这种严峻时刻,阿拉法特镇定自若,他身后放着冲锋枪,桌子上摆着几瓶矿泉水,每天都在办公室内坚持批阅文件,仍能酣然入睡。他要求身边的人要保持冷静,临危不惧。
两年多来,阿拉法特已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生活规律。这位74岁的老人每天清晨四时起床,先诵读《
古兰经》,再看阿拉伯文和英文报纸。他稍稍休息一下,就开始锻炼身体。他的锻炼方式因受条件所限,显得非常简单,在狭小的室内空间活动活动手脚,骑一会儿自行车。在
以色列围困稍有放松的情况下,他在贴身警卫保护下走出办公楼,坐在废墟上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早六点半左右,他开始用早餐。阿拉法特的生活本来就俭朴,被软禁后的生活就更加俭朴。吃点芝麻面包加奶酪和鸡蛋,喝点果汁和加蜂蜜的红茶,就是他惯常的早点。然后他开始工作,直到下午两点半才用午餐。他一般不单独用午餐,通常都与到访的客人和共事的助手共进午餐。下午睡一会觉,他又继续工作,晚上十时之后用餐,晚餐多为清淡的食品和水果蔬菜。他睡眠很少,每天最多睡五小时,其余时间几乎都是工作。这对于古来稀的老人来说,实属罕见。
对于阿拉法特来说,他为巴勒斯坦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经历了艰难困苦,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正如他所说,他历来就蔑视
以色列的枪口。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处境,这是他的一大劫难。长期以来,阿拉法特在自己的祖国没有安身立足之地,为了巴勒斯坦事业只好四处奔波。他是世界上空中飞行最多的领袖人物,被称为“空中总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曾这样说:“我这一辈子在飞机上的时间比在地面上的还多。因此,飞机既是我的祖国,又是我的坟墓。”
人物名言
1·关于自己
“从我开始,自上而下,没有人不会犯错误。就连先知也难免出错。”2004年8月18日,在
拉马拉就巴政府腐败问题对立法者的讲话。
“我要死在巴勒斯坦,永不离开这里。”2003年9月14日,在
拉马拉通过广播向
黎巴嫩的支持者发表的讲话。
“我为这次重要的、历史性民主选举深感自豪。”1996年1月22日,当选巴勒斯坦民主权力机构主席后的讲话。
“这就是典型的
亚西尔·阿拉法特。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1994年7月1日返回加沙时的讲话。
“我们在通往
耶路撒冷的道路上是合为一体的。无论谁喜不喜欢
耶路撒冷,也无论谁能不能去那儿喝到海水,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1997年8月 20 日,在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别会议上的讲话。
“将
巴勒斯坦国旗挂在
耶路撒冷,挂在耶路撒冷的墙上,挂在耶路撒冷的尖塔上,挂在耶路撒冷的教堂上,是我的权利。”1994年7月15日,刚返回加沙主持政局时的讲话。
3·关于巴勒斯坦人民
“这个奖励不属于我。它属于我的人民。他们遭受了太多磨难,他们能够勇敢地为我们的烈士、我们的囚犯、我们的孩子和未来实现和平。”1994年10月13日,得知获得
诺贝尔和平奖时的讲话。
“我能给人民什么?一枚导弹?一颗炸药?我没有这些东西。一支生化武器?天哪!我能给人民唯一的导弹就是你们的统一,你们的统一,你们的统一。”1991年9月27日,对巴勒斯坦人民的讲话。
4·关于巴以和平
“为实现和平的战斗是我们人生中最艰难的战斗。它值得我们付出全力,因为和平的土地,和平的土地渴望全面和平。”1993年9月13日,与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实现历史性握手、签订
奥斯陆协议后的讲话。
“我们与谁实现和平?我们将与敌人实现和平。我们不是为了战争而努力,我们要为和平,和平而努力。”1998年12月13日,美巴在
突尼斯对话后,在表示希望这次对话能够实现巴以进行直接和平谈判时的讲话。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落下。”1974年11月,在联合国大会上的首次讲话。
“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承认
以色列国在和平、安全中生存的权利。”1993年9月9日,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讲话。
“这不仅是
以色列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损失,也是整个世界的损失。”1995年11月5日,在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遇刺后的讲话。
“这是别人的录音带。是伪造的录音带。我根本就不在乎一盘伪造录音带。”1992年2月12日,一盘据称是阿拉法特的录音带称犹太人是“狗”、“垃圾”,阿翁对此发表的讲话。
阿拉法特与中国
阿拉法特是中国人民长期熟悉的老朋友,曾十多次正式访华,会见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
1964年,阿拉法特在其战友阿布·杰哈德陪同下首次访华,中国的邀请单位是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当时阿拉法特正在筹备开展武装斗争,他访华时的化名叫莱乌夫。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会见他时强调,中国人民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同意为
巴方培训人员,表示将向巴方无偿提供军事援助。与此同时,周总理还提醒阿拉法特等人要注意斗争策略,不要提诸如“把
以色列赶入大海”之类的口号,因为这类口号不利于巴勒斯坦的斗争。
1965年5月,巴解组织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中国政府决定,该办事处享有外交机构待遇。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组织主席后,周总理一再重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并多次向阿拉法特提出一些忠告。针对巴解组织有些激进组织进行的绑架、暗杀、劫持飞机等类活动,周总理对阿拉法特表示,中国不赞成进行包括劫持飞机等极端行动,因为那样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1984年5月,阿拉法特第四次访华。5月7日,当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亲切会见了阿拉法特。邓小平对阿拉法特说,你们为了自己的正义事业已经奋斗了几十年,看来任何正义的事业都要经过艰难困苦的,中国永远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中国政府立即予以承认。同年11月20日,两国建交。而
以色列此前一直承认台湾当局,所以尚未与中国建交,处于害怕中国对巴勒斯坦的过多支持,以色列在一年后才与中国建交。
1989年10月,阿拉法特以巴勒斯坦国总统身份访华,邓小平再次会见了他。邓小平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之间的友谊。邓小平对阿拉法特说,我们的关系是几十年如一日,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典范。我们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
1993年9月13日,巴以在华盛顿签署《奥斯陆协议》,苏哈本来要参加这次活动并已做好了启程准备,但在最后一刻因故取消。苏哈对此心中不平,颇有微词。阿拉法特返回加沙后安慰苏哈说,他们将一起去中国。果然,他们于9月20日抵北京访问,这是苏哈第一次访华。他们受到了高规格接待,江泽民主席等中国领导人与阿拉法特进行了会谈,就一些重大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2000年4月15日-16日,应阿拉法特总统邀请,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巴勒斯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巴勒斯坦,江主席与阿拉法特总统举行了会谈。同年8月,阿拉法特访华。2001年,阿拉法特再次访华,这是他对中国进行的第14次访问,江泽民主席称他为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