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伯鸿故居(陆宅)为
民国时期法租界华董局最初的华人公董——陆伯鸿先生的故居,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陆宅建筑形态优美,有极高的历史和美学价值。
历史由来
陆伯鸿故居为民国时期法租界华董局最初的华人公董——陆伯鸿先生的故居,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北施家弄,近老码头和黄浦江,建造于1910年,距今超过100年历史,反应了民国时期上海豪门大族的海派建筑风格。现保存在黄浦湾项目内。
建筑形态
分为北楼、南楼及附房共三幢建筑。
北楼
中西合璧的独立式住宅,坐北朝南,矩形平面。南阔无间,进深方向南北各有室外、室内走廊,楼梯位于建筑的西北侧。主入口位于建筑南侧,门廊形式。北侧底层东西各有一次入口。建筑南面有一前院。
建筑主立面底层、二层为混合柱式外廊,柱头雕饰精美。二层外廊有宝瓶栏杆。三层为清水青砖墙面,红砖装饰线,科林斯柱式作为壁柱,曾有一座可容一二百人的小教堂。建筑北立面同为清水砖墙面,青砖作底,红砖装饰线。北面东侧入口造型考究,门头雕塑包含齿饰、字碑及西式麦穗装饰。入口两侧为水刷石壁柱及柱础,该部分与北立面清水砖墙独立,通高三层。西侧入口装饰简洁。建筑各立面均有细致的层高腰线,门窗皆为木制。窗楣为红砖券。建筑为两坡屋顶。
建筑室内空间宽敞,石膏吊顶精致,吊顶的线脚层次分明。室内木楼梯雕饰精美。室内分割门造型别致,线脚丰富。该建筑为砖木、砖凝土混合结构,结构形式优越,空间开敞。南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是三层混凝土建筑,现代建筑风格。附楼L型平面,二层单坡屋顶,体量较小,建造年代不详。
南楼
建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是三层混凝土建筑,现代建筑风格。外墙
水泥砂浆抹面,钢窗,有凸出阳台,钢筋作栏杆。屋面为坡屋顶形式,机平瓦覆盖。墙面顶部凸出女儿墙,台阶形装饰。西侧墙面有烟囱。
附楼
L型平面,二层单坡屋顶,体量较小,建造年代不详。
人文价值
历史价值
陆宅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名企业家、慈善家和天主教人士,也是中国首位华人公董陆伯鸿的故居,同时也记录了以陆伯鸿为代表,一批信天主教的望族聚居董家渡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其中尤以北楼历史价值最高。
北楼是董家渡地区经济及宗教(天主教文化)发展的见证。原有的院落式建筑逐渐为独立式的集中住所所替代,反映了开埠以来西方文化和宗教对董家渡地区的影响。
南楼为陆伯鸿儿子结婚时建造,副楼为后期搭建的佣人辅助用房。
艺术价值
北楼主立面为清水砖墙面,青砖作底,红砖装饰线,南立面三层均立有混合柱式,为董家渡地区少有的欧式风格建筑。
科学价值
北楼是近代建筑建造工艺的典范,清水砖作、砖券、柱式等都体现了20世纪初典型而新颖的结构构造技术和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