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依范(1908-1995),又名杰克,现代画家,民国外交家
陈友仁的小儿子,生于南美特列尼达。早年在英国受教育,1927年随父
陈友仁到中国,在武汉
人民论坛报英文版任漫画编辑。后又到莫斯科绘画学院学习,毕业后作为漫画家和记者先后在苏联和英国工作。
人物经历
1937-1938年在欧美与亚洲二十个城市展出中国画家作品,向世界介绍中国
抗日战争,激发欧美人士援助中国。1946年以记者身份再度回国,访问毛泽东与蒋介石。1948年接受毛泽东建议,在伦敦建立新华社的一个分支机构。建国后来北京,参加国际新闻局工作。协助创办人民中国北京周报,并应约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中国文学中国建设上发表大量漫画及文章。1971年前往美国讲学。著有苏维埃艺术与艺术家苏维埃绘画艺术新
中国民间艺术等。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人物轶事
陈友仁的妻子爱茜在英国去世后,杰克(陈依范)就来到中国跟随父亲,成为他的助手。与父亲一样,杰克也不会说中文。陈依范是漫画家,他在革命中使用的“武器”就是绘画和文字。陈依范的妻子陈元珍回忆说:“陈依范说:‘我这只能开一点小窗,让西方人可以看到。’周恩来则跟陈依范说:‘当我们没有小窗子的时候,这个小窗子起了大作用。’”
“四一二”之后,蒋介石杀害共产党人,陈依范那时候在英文《人民论坛报》画政治漫画,其中有一幅就揭露了蒋介石是杀共产党人的刽子手。当时蒋介石还想密谋暗杀鲍罗廷,情况危急,陈友仁就派两个儿子一起护送鲍罗廷回苏联,他自己和宋庆龄另一路也到苏联去。
陈依范到苏联后留在莫斯科学习绘画和新闻。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正打得激烈,陈依范看到中国很多进步的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绘画,认为应该把这些绘画汇聚起来,给全世界人民去看,让全世界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中国绘画有所了解,于是他决定自筹资金举办这样一次世界巡展,在伦敦、牛津、爱丁堡、格拉斯哥、巴黎、赫尔辛基、阿姆斯特丹、莫斯科、纽约、波士顿、底特律、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香港等地都有展出。之后,他又在中国举办了一个既包括中国画家作品、也包括美国和欧洲画家作品的展览会。展览会当时曾到广州、武汉和延安展出。
1938年,陈依范结束世界巡展回到中国汉口。蒋介石和宋美龄接见了他,宋美龄希望他“多写文章,向全世界报道中国抗战的真相”。陈依范趁机提出要去延安的通行证,宋美龄同意了。于是,陈依范得以第一次到达解放区,见到了毛泽东、朱德等一批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说,“我们需要像你这样的记者与艺术家,向外界人民介绍我们以及我们的战斗目标。”陈依范在解放区呆了一段时间,对那里的生活和斗争有所了解,当他提出想留下来的愿望时,毛泽东、周恩来却建议他两面走走,希望他做一个联系西方世界的“中间人”。
1939年,陈依范想要回延安,可是那时欧洲形势紧张,他是英国国籍,英国规定适龄壮丁不得出国。
直到二战结束,1946年,陈依范再度访问延安,受到热烈的欢迎。毛泽东与其他领导人要求他回伦敦创办新华社伦敦分社,这是当时独一无二的在西方世界的中共通讯社,他们需要报道内战真相,而当时海外通讯社报道的几乎都是蒋介石发布的新闻。
1947年,陈依范回到英国,用自己的房子以及人寿保险等作抵押,才从银行借到一笔钱做启动资金,新华社伦敦办事处(New China News Agency London Office)终于成立。
1950年,陈依范带着儿子陈一文返回北京,他推辞了外交工作而选择在新华社国际新闻局工作,后来去英文版杂志《人民中国》当编辑、画漫画。虽然外面运动一波接一波,但陈依范一直受到保护,直到“文革”爆发。
1969年,陈依范和陈元珍(陈依范的第三任妻子,1958年结婚)夫妇及儿子陈杰一起被下放到河南上乐村。
1971年,陈依范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离开中国,作为“人民的大使”,去美国讲学,让西方人了解新中国的真实情况。
个人著作
出版译著《马蒂斯》,著有《苏维埃艺术和艺术家》、《中国的戏剧》、《俄罗斯绘画》、《中国的绘画和木刻》。
亲属成员
祖父:
陈桂新,
客家人,曾是太平天国东王
杨秀清的贴身侍卫。
祖母:玛丽,华裔商人梁兴之女,陈桂新与玛丽育有6个孩子。
妻子:陈元珍(陈依范的第三任妻子,1958年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