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毕业于
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1965年8月至今一直在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前身为成都地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氟的污染与防治、环境评价、区域持续发展等。1965、1978、1986、199年依次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中1981—1983年公派赴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理系作访问学者。现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科学技术顾问团顾问、四川省环境保护委员会科学顾问等。先后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约150篇,出版专著8部(含主编、副主编)。
曾主持“七五”国家攻关课题“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75—16一06),并合作主持、完成国家下达重大任务《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他在科研中提出许多新观点、新发现、新理论,多篇论文被国外文献摘录,几十篇论文为国内有关文献转载、引用,不少论点为国内外报刊报导。科研成果中“氟的污染及防治研究”获四川省科学大会奖(1978年);“金沙江下游地区国土开发综合规划”、”川西北地区国土综艺开发规划”等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0、1990、1996),《成都21世纪议程》获二等奖”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前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研究”分别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三等奖(1989、1993);《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系列专著(8本,260万字,科学出版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还有多篇论文分别获学报级刊物、四川省、成都市等的优秀论文奖。他先后获“四川省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198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1989、1995两届),“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1990)等称号,(中国环境年鉴)(1990)将他列为我国环境科学界知名人士之一(第一批6人);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
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中国民间绿色协会将其名字镌刻于《中华环保金铭榜》上。先后入选《中华人物大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