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普光,岭表酋长
陈龙树之子,泷州永宁县令(武德五年以永熙县改名,今广东罗定西南),泷州
溪峒豪族。
陈普光,
陈龙树之长子,袭父为
泷州酋长,是泷州陈氏豪族的第四代核心人物,官至
永宁县(今罗定西南)县令,至于其是否袭祖上爵位,文献并未记载,因存疑。陈普光生活时期,已为
唐朝初年,此时六合一统、政治稳定,经过陈家数代经纶,泷州及周围地区已经开化,经济发展,百业繁荣,陈家本身也积累下雄厚的物力和财力,而陈普光的历史责任就是固守家族本业,他很出色地做到了。唐
武德四年,陈普光与僧人惠积共同开拓
龙龛道场,首在泷州地区宏传佛教,使龙龛道场成为当时
岭南地区著名的佛教道场,就连
交趾郡(今越南)僧人宝聪亦闻声前往朝圣、礼佛。史载:“武德四年,有摩诃大檀越永宁县令陈普光,因此经行,逐回心口,愿立道场,即有僧惠积宿缘善业,响应相从,惠积情慕纯陀,巧自天性......故得法流荒俗,释教被于无垠;玄化遐覃,振锡穷于有截。岂如白马驮经,翟泉创于万丈;缁衣阐教,庐山顿其威仪者哉!”陈普光去世后,其子陈叔琼、其孙
陈仁谦相继袭位,并相继主持对龙龛道场的开拓、重修。至武周
圣历二年,陈普光之孙、
银青光禄大夫、都知兵马使陈仁谦主持了对龙龛道场的大规模重修,重修竣工之日,陈仁谦请陈龙树之次子、陈普光之胞弟、颖川郡开国公、上柱国、左豹韬卫将军、冠军大将军
陈集原撰文以志此盛事,于是陈集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流芳千古的《龙龛道场铭并序》,并镌刻于龙龛道场中的岩壁上,石刻历经一千三百多年风雨洗礼,赫然流传至今,名声远播,被历代史学家们誉为“岭南第一唐刻”、“岭南诸碑之冠”、“粤中第一古碑”。龙龛道场的开拓,宣示了陈氏豪族在泷州至高无上的威望和地位,同时也体现了泷州陈氏豪族雄厚的物力和财力,充分显示了一个辉煌两百余年的豪族的实力。千年以降,龙龛道场就迎来了
张柬之、
冯龙官、
仪克中、何仁镜、何惠祁、陈士彬、周学仕、湾溪菊主人等历史名流的探访及题咏,维系了泷州城一脉相承的文风,这也是陈氏豪族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亦能感到欣慰的。
道场建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由时任泷州永宁县令的陈普光与僧人惠积主持建造。道场位置在龙龛岩洞的洞口石室前,东南方向,一座两进。在道场正殿神龛的北壁画有一幅“当阳像”,即当朝皇帝李渊的画像。左右两旁厢房,绘有飞仙、宝塔、罗汉、圣僧的壁画。道场众僧礼佛,“洪钟一扣,响彻三十三天,石磬再鸣,还闻十八地狱,红幡外飓,彩影乱于云霓,香烟内腾,素气通于迥就。”为此,道场成为岭南一著名佛教圣地。
道场的第一、二代主僧分别为本地人惠积和宝亮。在唐高宗李治上元年间(674—676年),当地人陈普光的长子陈叔琼,在神龛中建造“当阳连地尊像”一座,即唐高宗李治的立地像。
陈普光死后,陈叔琼的三位胞弟陈叔、陈叔玮、陈叔便令其门宗于道场之南(正门内)建造释迦牟尼尊像一座。该道场曾于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年)进行过第一次重修。到武则天年代,尤其崇尚佛教。武则天自号“金轮圣神皇帝”(“金轮圣神”是佛教名词)。
至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在全国上下一片崇佛的环境影响下,由陈普光的孙辈主办,对道场进行第二次重修。这是大规模的重修,其时请当朝位列公聊、且在国都长安供职的泷州(现罗定市)人陈集原撰文以纪念此盛事。于是,陈集原便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龙龛道场铭并序》。
“武德四年,有摩阿大檀越永宁县令陈普光,因此经行,遂回心口,愿立道场,即有僧惠积,宿缘善业,响应相从。惠积情慕纯陀,巧自天性,即於龛之北壁,画当阳像,左右两厢,飞仙宝塔,罗汉圣僧。虽年代久远,丹ぬ如(阙一字)粉色凝沈,采影犹在。洪钟一叩,向除淆十三天;石磬再鸣,远闻十八地狱。虬蟠外扬,彩影乱于 霓;香烟内腾,素气通於迥(阙一字)。故得法流猾 ,释教被於无垠;元化遐覃,振锡穷於有截。岂如白马驼经,灵泉创於方丈;缁衣阐教,庐山顿其威仪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