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派评书是一种较古老的传统说唱艺术。属于中国人民的文化财富,因地域文化关系,锦州是陈派评书的发祥地,陈派评书是由锦州辐射全国的。所以提起锦州就想起陈派评书,提起陈派评书就想起锦州。陈派评书艺术书曲传家,历经三代,业已超过一个世纪。是由
陈仲山、
陈青远、陈丽君、陈丽洁祖孙三代在东北大鼓书基础上继承、发展、创新而形成帅、美、精、奇的陈派评书艺术。
艺术阶段
其艺术源流是:经三步三阶段而成。第一步阶段,祖父
陈仲山将《隋唐演义》《薛丁山与樊梨花》及自编的《曹家将》精心充实,将大鼓改成评书,深受欢迎。第二步阶段,经父亲
陈青远多年艺术实践,改革创新使陈派评书形成艺术风格,引人入胜,影响颇大。第三步阶段,由女儿陈丽君、陈丽洁传承,得以广泛流传。
生书熟戏,才能叫座。事实上,吃艺术饭谈何容易?没有叫得响的东西谁能买帐?陈派评书之所以深受观众欢迎,有着良好的艺术张力和艺术磁力。加之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等客观条件,是陈派评书艺术得以宏扬的根本原因。
艺术传人
一代传人陈仲山[1886—1967],沈阳城南红凌堡人,幼年拜师学艺,24岁参加“奉天评词鼓曲研究会”,足迹遍及东三省、内蒙地区。以书奇、词俏、人物鲜活吸引人而名闻遐迩,1957年定居锦州,巡演辽西一带,奠定陈派评书艺术基础。
二代传人
陈青远[1923——1988],自幼随父学艺,父子同台,精研书曲,9岁能唱小段,13岁随父走穴,16岁能说长篇大书,18岁独闯阿城。以评词、东北大鼓、西河大鼓赢得观众,成为陈派评书艺术的中坚,红遍江北,万人称颂。1957年到锦州之后,主场演出摒弃唱词,全用说口,陈派评书自此成型。一部《烈火金刚》万人空巷,江南塞北和南来北往的列车上听众入迷。《肖飞买药》红遍全国。
陈青远评书热播时,锦州各商店
半导体收音机一度脱销,市内交通秩序井然。首届“千山书会”,来自全国的与会专家及书届同行交口称赞:“是个角儿”“够员将”!北京评书理论研讨会上,称赞先生“关东又杀来一路诸侯”!
陈青远评书艺术的成功,并公认为陈派评书,是在锦州这块文化沃土上植根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观众的喜爱固然是主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自少年时一双慧眼闯天下,走南闯北、饱经风霜磨练而成。少年的赐予,是生活的赐予,奠定他一生的艺术成就。
三代传人陈丽君、陈丽洁是书坛的姊妹花,祖传父授播下根基,又遇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欣逢艺术繁荣的历史时机,东风化雨,大显身手。父女三人鼎力展艺荧屏,空中舞台梨花盛开,薛丁山、樊梨花爱情故事远播,使陈家书曲达到了新的高度,陈派评书艺术深入人心。慈父仙逝,姐妹二人继承父志,讲书编书,多次荣获电台全国长书一等奖,成为书坛绝代双娇。姐妹二人总结研究出女演员说书规律;陈丽洁和关永震合作编写《陈青远评鼓书艺术》一书,由华侨出版社出版。
艺术形式
陈青远这个名字,对现在的人来说,多少已经有些陌生。但提起陈派评鼓书,很多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会知晓,
陈青远是说书界中响当当的人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东北大鼓条目中记载:“……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擅长演唱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著名演员有
陈青远等。”
说书界流传有这样一句话:陈俏帅,宋风雅,争芳斗艳,誉满全国。“陈俏帅”形容的就是已故的著名评鼓书艺术家
陈青远。
陈青远出身于曲艺家庭,幼年就跟父亲陈仲山学唱东北大鼓。而生于1886年、卒于1967年的陈仲山则是沈阳城南“四大名山”之一,专攻东北大鼓。 陈仲山幼年双眼害过病,因家境贫寒,无钱医治,渐渐看不清东西。有一年秋天,陈仲山随祖父下地刨茬子,竟然一镐刨到自己脚上,鲜血直流。祖父心疼地问:“孩子你咋往脚上刨?”陈仲山哭了,“我眼睛啥也看不清了。”从此,祖父只好让陈仲山给说书先生当伺候人。
陈仲山机灵乖巧,深得说书先生喜爱,愿意教他说书、唱东北大鼓。入门后,
陈仲山刻苦自学,多方访友,说书、唱鼓逐渐成熟,后来竟自成一派,像《大西唐》、《隋唐演义》、《曹家将》等都是陈家的拿手书目。 1923年农历二月,
陈青远在沈阳市城南红菱堡的一间小茅屋里出生了。5岁后,
陈青远随父亲到江北。9岁时,
陈青远和
陈仲山一同“撂地” 演出,聪颖过人的陈青远对父亲说的书留耳不忘。15岁时,
陈青远进说书馆说书,演唱长篇书。16岁时自挂艺牌,独立登台,走遍了肇东、青岗、阿城、绥化、呼兰等东北大大小小的乡镇。20岁时
陈青远就已名噪东北曲坛,“田荣海真能浪,陈青远真能唱”之谚,说的就是陈青远唱得绝。 1957年,
陈青远来到锦州,很快“唱”出了市场,能够自成一派。 由于陈家所擅长的东北大鼓鼓曲奇特,非本门弦师很难配合,从1966年起,
陈青远只好逐渐改成评书,摒弃唱词,扩充说口,充填百科。加上
陈青远追求帅派,从而形成了精美帅奇的陈派评书。经过多年艺术创新,精雕细刻,
陈青远再传授大女儿陈丽君、小女儿陈丽洁。陈家三代人,塑造了独具特色的陈派风格。 1987年,
辽宁省曲艺家协会、锦州市政府专门召开了
陈青远从艺50周年纪念会,并授予陈青远“著名评鼓书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陈青远、陈丽君、陈丽洁三人曾在辽宁电视台录制多部书目,像《曹家将》、《薛丁山与樊梨花》、《隋唐演义》、《肖飞传奇》、《安公子投亲》等书目,并多次荣获全国电台、电视台的奖项以及省政府优秀文艺大奖,并数次获锦州市政府文艺大奖。
艺术魅力
在说书界,行家们对陈派评鼓书的评价是, “精美帅奇声情并茂,含蓄细腻精湛传神,雅俗共赏响脆明快,勾扣巧妙俏皮动人,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更有人用八个字概括
陈青远的说书艺术,即精美帅奇,俏绝妙巧。
陈青远声音
洪亮清脆,善于模仿,肯于钻研,加之平时就精学苦练,所以能博采众长,融会百家。
陈青远的大女儿陈丽君、三女儿陈丽杰从小就师承父亲,对女儿的管教,陈青远相当严格。陈丽洁回忆说,父亲经常教育她和姐姐,台上20分钟,就得把台下几天甚至十几天的书压缩在一起,没有概括能力,不会组织材料,也就是文学讲的剪裁功夫也是不行的。 “父亲教育我们,练基本功好比盖房子打地基,评书界老前辈就是七八十岁的高龄,也坚持练功、喊嗓,动动胳膊腿儿,练练嘴皮子。个人,仅是艺术沧海中一滴水,沙滩的一个小贝壳,更不能讲我的艺术已炉火纯青了,登峰造极了等等。再高,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不怎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呢。”
陈青远说书讲究开头迅速,不啰嗦,结尾则讲究“脆”、“响”,赶快收底。比如:“关公写表辞了曹,千里寻兄访故交,过边关斩六员将,抬头看,古城不远来到了。”这是
陈青远在说关公辞曹访兄过关斩将,四句就入活儿。 裴福存以及陈丽洁的忧虑。
解放后,
陈青远成了国家文艺工作 者,被
中国曲艺家协会接纳为会员、辽宁省曲协常务理事,又被选为省、市政协委员和文联委员。
“父亲那时常唏嘘感叹,像我这么个满带旧社会伤痕的曲艺演员,得到了党和人民给的这么多厚爱,在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啊!”陈丽洁说,父亲虽然说书,但他从不搞个人树碑立传,一心重视、钻研艺术。然而“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没能逃出磨难,积累的书纲及历史资料大部分都被销毁了。“而现在流传下来的我父亲的资料和一个人有关,就是裴福存老师。”
陈丽洁所说的裴福存今年72岁,是锦州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980年,锦州市重新建立曲艺团,裴福存因擅长曲艺创作被调入曲艺团任创作员,后任锦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当时,
陈青远担任锦州市曲艺团副团长。接下来的日子,在言谈对话中,裴福存逐渐了解了
陈青远的说书艺术,并开始收集、整理有关素材。1986年,裴福存在参加“千山书荟”活动时,开始了陈派书曲的理论研究。1988年8月28日,
陈青远因病逝世。之后,裴福存继续进行陈派书曲的理论探讨和资料整理,整理出《要从艺,须努力》、《评书杂谈》、《含蓄细腻精湛传神》、《陈青远艺术生涯记事》等,并发表《忠实于艺术事业的人———陈青远》等评论,陈青远艺术生涯中鲜为人知的事情才得以流传下来。
陈丽君和陈丽洁自幼随父说书、继承父传,因为种种原因,陈丽君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从文艺岗位上退休,而陈丽洁自1990年改行到锦州市文联,从事协会组联工作。姐妹二人均未收徒。
这样的现状让裴福存、陈丽君以及陈丽杰很忧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派评鼓书就要失传了。”裴福存说。 为挽救这一即将失传的艺术,锦州市政府、市文化部门、市群众艺术馆等开始了对陈派评鼓书的保护,在陈丽洁、裴福存的帮助下,有关部门搜集整理了现有的保护成果,对文字、音像、实物等进行归档保管,搜集有关
陈青远的专著、评论文章、记录口传以及传闻轶事,还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目前,陈派评鼓书艺术已经申报为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影响
[二]陈派评书艺术的巨大社会影响
陈派评书艺术三代活动于社会以逾百年,其巨大的社会影响确是极其深远的。从一代陈仲山成名算起,24岁成为沈阳“四大名山”,陈派评书艺术有了根基。二代
陈青远传承家学,纵横捭阖,苦下工夫,博采百家,从艺五十年,使陈派评书艺术声名远播。黑龙江听众早年就说“
陈青远真能唱”,还有人称其评书为三绝:故事绝、韵味绝、词语绝。
陈青远五十年的艺术生涯,正是陈派评书艺术鼎盛时期,花繁叶茂,硕果累累,生动传神,傲立关东,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陈派评书艺术还有“净街王”之誉,
陈青远播讲《烈火金刚》时,交通安静,儿童谛听,人们恐怕落下一句话。人们都说“绝了。说绝了,唱绝了,真绝了,人物全活了!”“城市交通安全奖应授予
陈青远!”
[三]陈派评书艺术的巨大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
[一]陈派评书艺术的巨大成就
陈派评书艺术形成体系,说唱俱能,以整理出版的长书七部:《三闹汴梁》、《三擒陈平》、《秦琼卖马》、《三请樊梨花》、《安公子投亲》、《樊梨花招亲》、《响马传》;《肖飞买药》、《
程咬金劫皇杠》、《桥头镇》、《琼花太守》名段多个;电台、电视台录象录音多部,等等。其实,这仅仅是陈派评书的冰山一角,尚有更多的书目亟待挖掘和整理。
陈派评书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多部精美的评书作品,体现了历史的、科学的、文化的价值,其艺术价值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人文性、民俗性、大众性,是寓教于乐的百科全书。
陈派评书艺术帅美精奇,传神拟物声情并茂,绘色模声引人入胜。陈派评书艺术既有相声难以达到的风趣,又有漫画似的夸张;既有戏剧似的情节,又有电影似的逼真。使听众如醉如痴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作品播视全国,艺术价值深入人心。多次荣获全国有关大奖,辽宁省政府文艺大奖,锦州市政府文艺大奖年奖。
陈青远先生多次被评为锦州市先进工作者,荣膺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
1987年11月,锦州市政府授予
陈青远先生“著名评鼓书表演艺术家”荣誉称号,并举办了“陈青远从艺五十周年纪念会”。与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反映了广大听众的心声。1988年8月28日,
陈青远先生不幸逝世,广大听众自发地举行哀悼,纪念先生。
1998年8月,
中国曲艺家协会和辽宁省、锦州市8家单位联合举办“陈青远艺术成就研讨会暨《陈青远评鼓书艺术》首发式”。与会专家和学者称
陈青远先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评鼓书表演艺术家,为我国评鼓书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陈青远的评书艺术展现了历史风云,以帅美精奇蜚声曲坛,堪称一代名家!”
陈派评书艺术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具有重要位置。因为评书艺术植根在无限的人群之中。她的生命力是极大的,目前世界各国华人区每天都播送中国评书艺术家的作品,就是明显的例证。
任何艺术流派都是在社会生活中相竞争而生存并发展的。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也日新月异。
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速度一日千里,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中国开始腾飞,电子时代、数码时代、纳米时代、科技时代的降临,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化论适者生存,各种艺术形式都要进化到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生存。这是对所有文学艺术形式的生死考验。我们今天所面临和观看的一切社会文化现象,都是文化艺术进化发展到今天的表现形式。
抢救方案
那么中国评书艺术呢,她的状态如何?
中国评书艺术仍然活着,以
袁阔成、单田方、
田连元等人活跃在荧屏和舞台,但也属凤毛麟角了。
陈派评书艺术目前景况濒危,一、二代传人
陈仲山、
陈青远业已作古,三代传人仅仅8人。陈丽君业已退休,定居北京;陈丽华弃艺多年;陈丽洁转行到文联从事组织工作;女弟子石印红颇有成绩,多年前同老师同台演出,并整理改编《临潼斗宝》等多部长书,目前业已息声舞台;陈潮江为琴师,还有三位弟子,一位已故去,其他弟子失去联系。三代传人均未收徒,其后人也未承此业,实属后继无人,现状堪忧。陈家累积的书纲、资料及独门记载的手稿、秘本在浩劫中烧毁,尚余资料又无人整理。陈派评书艺术面临濒危状态,急需组织抢救。
具体方案:
对陈派评书艺术进行申遗保护,使这一珍贵艺术形式得以流传。
其一,建立陈派评书艺术研究小组,由锦州市艺术研究所、文联、曲协协同开展工作。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人才,继承发展创新,使陈派评书艺术后继有人。
其二,对陈派评书重要作品《曹家将》全书稿件进行修订补遗工作,使之成书,出版发行。
其三,将过去保留的成果集中整理,配套归档;将报纸上发表的评论陈派评书的文章集结成册;出版陈派评书艺术新书目1——2部;组织研讨,出版评论文集一册。
其四,在筹集资金基础上,力争在五年内出版陈派评书艺术作品和评论集4部。
陈派评书艺术是锦州市和全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她,发扬她,使她重新焕发艺术青春,在祖国文艺百花园里愈加风姿摇曳,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愉悦。让陈派评书艺术代代相传,永不衰败!